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天,天文学家可以借助于先进的太空观测仪器对恒星进行细致观测,推进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不过,天体观测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时候.许多文化以神秘的方式建造了各种建筑,表明它们与地球每年绕日飞行存在于关联之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同一天区在红外和X波段背景信号的对比,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早期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黑洞。这些研究人员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以及斯皮策空间红外望远镜分别从X波段和红外波段进行了观测,得到的结论显示早期宇宙中每5个红外信号源中就有一个是黑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卡什林斯基表示"研究结果显示黑洞至少贡献了宇宙红外背景的20%,这显示在早期宇宙中黑洞曾经非常活跃地吞噬气体物质。"宇宙红外背景(CIB)是来自早期宇宙的残余光线,当时宇宙中最早的结构正在成形。天文学家们认为其源自宇宙中第一批大质量恒星以及黑洞组成的集群结构,随着它们不断聚集气体物质,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能量。即便是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分辨最遥远的单个恒星和黑洞。然而它们的整体效应却能穿越数十亿光年的空间,这让天文学家们得以区分在极早期宇宙中恒星和黑洞在这一机制中分别所占到的比例。当  相似文献   

3.
正一项新研究显示,我们银河系的中心看上去更像是恒星养老院,而不是恒星育儿所。天文学家对银河系中心开展的观测显示,那里大片的空间内年轻恒星严重缺乏。天文学家们曾经在银河系核心区域观测到年轻恒星,但此番研究确认了这个广袤的空间区域中明显缺乏年轻恒星的存在。这与先前认为星系近核心区域应当存在恒星新生区的观点相违背。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天文学家都坚信,在恒星世界中,行星系的存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然而用天文方法发现和检测太阳系外行星(extrasolar planet),也就是"外星行星"(exoplanet)却是一项艰巨的观测难题.天文学家都知道行星在它所从属的恒星引力作用下,围绕恒星运行.同时还知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得多,引力也比恒星弱得多,但对恒星同样也有影响.在行星引力作用下,恒星随着行星的公转而作周期摆动.天文学家将因行星的存在而叠加在恒星空间运动上的附加值,称为"反映运动"(reflex motion).  相似文献   

5.
正宇宙的诞生并不像婴儿出生的呜咽抽噎过程,而是在一声巨响中形成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宇宙和一切事情诞生于大爆炸。空间、时间,以及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开始于一个奇点,然后逐渐膨胀和冷却,在数十亿年时间里,向原子、恒星、星系和星系团扩散,逐渐构成我们现今的宇宙。这是一幅令人信服的美丽图像,能够解释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从当前宇宙2万亿个星系,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天文学家都坚信.在恒星世界中,行星系的存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然而用天文方法发现和检测太阳系外行星(extrasolar planet),也就是“外星行星”(exoplanet)却是一项艰巨的观测难题。天文学家都知道行星在它所从属的恒星引力作用下,围绕恒星运行。同时还知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得多,引力也比恒星弱得多,但对恒星同样也有影响。在行星引力作用下,恒星随着行星的公转而作周期摆动。天文学家将因行星的存在而叠加在恒星空间运动上的附加值,称为“反映运动”reflex motion)。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中,几乎每一秒都有恒星在灾变过程中毁灭。这些过程包括恒星的脉动、恒星间的碰撞、恒星坍缩成黑洞或者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等等。这些宇宙中激烈的活动长久以来一直被看似平静的夜空所掩盖,不久前才成为天文学关注的焦点。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科学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数十亿年的演化历程,但直至最近才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家最近报道,美宇航局的“雨燕”天文卫星观测到了距地球130亿光年处恒星爆炸发出的伽马射线。这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最远也是最古老的恒星爆炸现象。“雨燕”是美宇航局一颗观测宇宙伽马射线和紫外线源的天文卫星,今  相似文献   

9.
<正>温暖的阳光便被视为地球生命繁衍生息的一个关键要素,但而今天文学家表示没有恒星光照的流浪行星仍有可能存在生命。虽然听起来有些科幻色彩,但这些行星可能为科学家提供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外星生命的机会。法国波尔多天体物理学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雷蒙德对生命如何在流浪行星上形成进行了研究。雷蒙德表示,一个自由飘浮版的地球如果想孕育出生命(至少与我们类似的生命),就需要存在液态水,而行星需要保  相似文献   

10.
正140亿年前的宇宙温度之高、密度之大,远远超过恒星内部的极端环境,不过随着空间结构的膨胀,宇宙逐渐冷却,物质也日益稀薄。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我们观测到的所有现象,不过仍有少量异常特性,特别是早期宇宙的若干特点,暗示宇宙中还存在一些我们没有理解的东西,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时间的不对称性。描述宇宙种种变化过程的微观物理法则并不区分过去与未  相似文献   

11.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我们的宇宙财富似乎又增加了一些,因为近期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领导一项研究发现,在一颗近距离"巨蟹55"恒星附近发现了一颗主要由钻石组成的超级行星——巨蟹座55e,这颗距离地球仅有40光年的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两倍,质量则约为地球的8倍,其三分之一可能由纯粹的钻石组成,因而被归入"超级地球"的行列。2011年时科学家们首次观测到"巨蟹座55E"从恒星的面前经过,  相似文献   

12.
晓龙 《科学大观园》2011,(18):72-72
水真的是无处不在。最近两个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天文学家小组各自独立找到了宇宙中迄今发现的最遥远,规模最大的"水库"。类星体是宇宙中人类能观察到的最明亮,活动最剧烈的天体之一,而天文学家们正是在一颗距离地球约数百万亿公里的类星体附近发现了巨大的水汽存在。  相似文献   

13.
正不久前,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不活跃的质量巨大的星系,而且这个星系所处的宇宙年龄仅有大约16.5亿年。研究发现在一个极短的时间窗口内,这个星系内便通过一次星暴事件迅速形成了大量恒星。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10亿年左右,这个星系便己经基本不再有新的恒星形成,变成了一个"安静的红色死亡星系",这类星系是首次在如此早的宇宙时期被发现。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的这个巨型星系内,有超过  相似文献   

14.
亨丽爱塔·勒维特是美国天文学家,她一生致力于探索变星,观测到近2400颗造父变星。在观测变星的过程中,她还发现了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即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造父变星的绝对亮度与光变周期成正比,这一发现使得宇宙间测距的数量级提高到百万光年。通过细述这位天文学家坎坷的科学生涯和她在恒星天文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出女性在天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许多天文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那些拥有合适的大气层并能够支持外星生命存在的行星。如今英国爱丁堡大学天文学家研究发现,除了行星外,外星生命还有可能存在于寒冷的褐矮星云层中。被称为"失败的恒星"的褐矮星是种介于行星与恒星之间的特殊天体,它们的大小介于巨型行星与小型恒星之间。天文学家发现褐矮星大气层上层的气压和温度与地球非常相似。这表明该区域可能是适宜外星微生物生  相似文献   

16.
<正>如今,天文学家们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帮助下发现了数千颗行星。据估计,在我们的银河中可能有上千亿颗与地球大小相当、存在液态水的行星,这些世界可能有生命的存在。2016年8月,天文学家报告称,在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周围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但20多年前,两位瑞士天文学家奎洛兹和他的导师米歇尔·梅杰在1995年10月宣称,发现首颗系外行星"飞马座51b"时,没人会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天文学会取  相似文献   

17.
美科学家发现支持“暗黑能量”存在的重要数据,为爱因斯坦“宇宙常数”理论洗冤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他这辈子犯下的最大错误是在广义相对论方程式中加入“宇宙常数”,即一种他设想的未知宇宙能量。但美国天文学家说,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爱因斯坦没错,宇宙中确实存在被科学家称为“暗黑能量”的神秘力量,这种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2,(13):35-35
一个天文学家小组使用了来自欧洲空间局牛顿XMM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踪迹。该空间望远镜主要通过搜寻宇宙中X射线,并对其进行频谱分辨。科学家在调查结果中,探测到位于据地球4500万光年之外的NGC4151星系,其也被称为"西佛星系",意指宇  相似文献   

19.
一项新研究显示,天文学家们最有可能先在围绕垂死恒星运行的行星上发现地外生命的迹象。这项有关围绕白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的理论研究发现,与围绕像我们的太阳一样的恒星运行的行星相比,我们更容易在围绕垂死恒星的行星的大气里发现氧气的迹象。一颗遥远行星的大气含有大量氧气,则暗示着有可能存在生命。这种推测是根据地球上的生命得出的,即如果地球上的生命全部消失了,我们的大气将会变得不再含有氧气,因为这里的氧气是通过植物生命的光合作  相似文献   

20.
文文 《科学大观园》2014,(12):67-67
正恒星在"死亡阵痛"期间向外抛出的尘埃一直是科学家们未解之谜。但是要分析这些星际物质的行为就必须要进入深空,而且直到目前为止,了解这种物质的努力始终受到阻碍。不过,如今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他们设计的一种机器可在地球上制造出星际尘埃。这种名叫Cosmic的装置有助于天文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在恒星周围形成的这些微粒的类型。在垂死恒星周围形成的这些尘粒被抛入浩瀚无垠的宇宙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