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尔逊凹陷反向断层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经历了多期建造和改造。从分析乌尔逊凹陷建造和改造过程中的断裂变形特征入手,通过地震剖面的解释,按断裂活动期次将乌尔逊凹陷反向断层分为:早晚期、早中晚期、早中期、晚期、中晚期、中期6种类型。通过目的层的反向断层平面分布特征和油气勘探成果分析,认为乌尔逊凹陷的反向断层,尤其是早中晚期型反向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与聚集;反向断层的上升盘所形成的圈闭最有利于捕获油气,可作为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构造、沉积、源岩、盖层、断层、运移路径和圈闭条件与油气藏的叠合的研究 ,分析了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认为构造反转带是油气成藏有利构造区 ;扇三角洲和浊积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环境 ;盖源空间质量匹配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 ;断裂控制着油气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层位 ;油气运移路径的汇聚区位于南屯组烃灶内或其附近 ,有利于乌尔逊凹陷油气的运聚成藏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源岩、盖层和断裂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是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探讨乌尔逊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地震解释方法对构造层序界面进行识别与划分。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发育四个区域性构造层序界面,将盖层划分出四个构造层。得出乌尔逊凹陷经历了4个形成期和3个改造期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惠民凹陷西部下第三系构造岩相带与油气聚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应用地层分析、构造体系分析和沉积体系分析的综合研究方法,对研究区内下第三系构造岩相带与油气聚集进行了研究。在阐述地层特征、构造体系类型与展布、火山岩岩相及沉积体系分布和演化基础上,总结出五种构造岩相带,指出构造岩相带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各构造岩相带的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富集条件,取决于其中发育的圈闭因素与储集层的配置。  相似文献   

5.
乌尔逊凹陷是中国东部一个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盆地,经过东西向拉张、北西—南东向拉张以及后期的反转挤压,断裂发育,断距大,发育较多同沉积断层,多期次活动特性明显.笔者以断裂活动期次研究为基础,对乌尔逊凹陷的断裂按活动时间进行划分,并从断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地层剥蚀量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辽河盆地新近系(N)、古近系(E)之间不整合面形成于盆地由裂陷发育阶段向坳陷发育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古近系地层在沉积后遭受了长期的非均衡剥蚀.通过地质分析及实践,选用地层结构趋势外延法和声波测井曲线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地层剥蚀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原型盆地进行了恢复.从所得的两幅形态近似的剥蚀量等值线图上的剥蚀趋势得出:横向上剥蚀量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增大,这种差异性剥蚀是古近纪末期台安—大洼断裂右旋走滑作用在本区形成的北西向褶皱格局所引起.从盆地原始沉积厚度等值线图也可以得出,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形态和盆地的类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则是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论述华东某构造地质、油气地质特征及古水文地质分期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油气生成时期及之后沉积水动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分析了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条件。最后指出了油气聚集区块的分布规津,预测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荣兴屯构造带各局部构造的构造特征并优选出有利区带,通过构造平面图、剖面图以及平衡剖面图,对荣兴屯构造带的基本构造格局、次级构造单元、构造层划分、构造样式以及圈闭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了其总体具有东西倾向分带、南北走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变形特点,东西分为5个构造单元,上下分为4个构造层,中—南段较北段构造样式更为复杂,圈闭类型主要是断块、断鼻等构造型圈闭,各局部构造与不同构造层油气富集程度差别大。结合烃源发育与已探明油气藏分布特点,指出烃源岩、构造格局和断裂体系是控制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认为荣兴屯斜坡带是进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并对其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扼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车镇凹陷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车镇凹陷鼻状构造的分布、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油岩条件和生储盖组合的研究,探讨了区内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沿鼻状构造的脊线进行运移,在鼻状构造脊线附近的圈闭聚集,而鼻状构造槽线位置的探井油气贫乏,甚至无油气显示.油气受鼻状构造脊线的控制呈放射状分布,受南北断阶带断层的遮挡呈环状分布的规律.这种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对认识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综述松辽盆地反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反转构造圈闭类型与油气聚集和负压气藏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古近纪平湖组普遍发育异常压力,探讨地层高压发育的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旨在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以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地质、地化及油气测试资料,利用Bowers法计算单井地层压力,恢复平湖构造带单井压力剖面,以实测地层压力结果为约束,分析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认为该构造带异常高压主要分布在埋藏较深的平湖组,随深度增加,高压幅度呈阶梯状增大;平湖构造带不同构造单元高压顶界面的深度具有明显差异,从平中区向平北区高压异常顶界面有变深的趋势,其中平中区为3.3km,平北区为3.7km。压力场的纵向叠置决定了油气的分布,高压发育与油气层分布的耦合关系分为4种类型:双封闭高压型、双封闭压力过渡型、单封闭压力过渡型、单封闭常压型,其中以双封闭压力过渡型和单封闭常压型为主。单封闭常压带、双封闭压力过渡带和双封闭高压带的顶部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2.
 反转构造主要指伸展盆地中地堑、半地堑系统遭受挤压变形所产生的压缩构造。它一般经历拉张断陷、稳定坳陷及挤压反转3个演化阶段,构造反转形成的各种褶皱背斜构造直接叠覆在生油断陷之上,生运储配置关系得天独厚,其复杂性及重要性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与反转构造相关的大量文献的调研及对中非B走滑拉分盆地反转构造样式的研究,对反转构造概念的演变、类型的划分、识别、反转率的计算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全面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反转构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反转构造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以断层和褶皱对反转构造的影响和控制作为依据;鉴别反转构造应在区域构造事件、上下构造层褶皱变形特征、断层性质及活动历史等多方面分析基础上进行;利用挤压反转后的断裂和褶皱变形特征可以定性描述构造反转程度,划分为轻微反转、中等反转、强烈反转等,而反转率的计算能够比较好地定量描述反转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背斜构造大致分为三排,它们的变形强度各异。该文根据各背斜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与空间展布特征,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成因机制模式。根据这一模式,从构造与生油配套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油气聚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古地温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音查干凹陷的热史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补测数据进行了古地温恢复、剥蚀厚度等方面的详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现今凹陷地温梯度为3.06℃/100 m,低于二连盆地平均水平3.50℃/100 m,且地温梯度随构造部位的不同而各异。②洼陷镜质体反射率最大,热演化程度最高,具备了大规模生烃的条件,其中阿二段是凹陷生烃的主力层位。③古地温恢复的结果是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为5.21℃/100 m,明显高于现今地温梯度。④赛汉塔拉组沉积以后,凹陷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剥蚀厚度从850 m到3 970 m不等,生油门限变浅。新生代以来地温梯度减小,生油过程中断。⑤凹陷地质背景决定了白音查干凹陷生油层大部分处于低成熟阶段,断裂带处于凹陷油气运移的指向处,大套地层遭受剥蚀,盖层及油气封堵条件遭受破坏,使低成熟—高成熟原油遭受降解氧化,形成次生降解稠油。  相似文献   

15.
高邮凹陷古水动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关系密切。在地层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油气主运移期的古水动力场分布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大规模运移期,高邮凹陷为典型的不对称型压实流-重力流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水动力场。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各亚水动力场具有泥岩压榨水离心流、越流泄水、越流-蒸发泄水、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等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压实流及其末端的越流泄水区紧密相关。同时还指出,盆地的内斜坡和北斜坡外侧等地区是今后上含油气系统的勘探潜力区;沙埝以北、柘垛以及码头庄以西等地区是下含油气系统的潜力区,且对下含油气系统应加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高邮凹陷古水动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气盆地地下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关系密切.在地层水水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油气主运移期的古水动力场分布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油气大规模运移期,高邮凹陷为典型的不对称型压实流-重力流盆地,形成了上、下两个含油气系统水动力场.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各亚水动力场具有泥岩压榨水离心流、越流泄水、越流-蒸发泄水、大气水下渗向心流等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压实流及其末端的越流泄水区紧密相关.同时还指出,盆地的内斜坡和北斜坡外侧等地区是今后上含油气系统的勘探潜力区;沙埝以北、柘垛以及码头庄以西等地区是下含油气系统的潜力区,且对下含油气系统应加强深层油气藏的勘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古地层压力恢复和地下古流体势空间分布模式模拟,确定盆地流体系统构成,进而提高对油气运移规律的认识,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提高钻探成功率.研究显示,大民屯凹陷地下古流体势分布与生油洼陷分布一致,高势区是大民屯凹陷油气成藏主要烃源区和动力源区,低势区与现今油气田吻合较好,可根据流体低势区预测新的油气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18.
在对车镇凹陷鼻状构造的分布、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油岩条件和生储盖组合的研究,探讨了区内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沿鼻状构造的脊线进行运移,在鼻状构造脊线附近的圈闭聚集,而鼻状构造槽线位置的探井油气贫乏,甚至无油气显示.油气受鼻状构造脊线的控制呈放射状分布,受南北断阶带断层的遮挡呈环状分布的规律.这种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对认识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许多常用的剥蚀量估算方法存在着局限性.这些方法通常只能估算某一界面的总剥蚀量或者在单期构造活动区估算剥蚀量.采用地层结构外延法,探讨具有多期剥蚀历史的剥蚀量估算.地震剖面综合研究揭示,塔中地区存在3个主要剥蚀界面.对3个主要构造变革期剥蚀量的剖面和平面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塔中地区剥蚀量的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不同时期的剥蚀量分布差异,反映了该区的古剥蚀地貌特征和构造发育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渤南凹陷构造演化与超压形成及演化过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盆地的构造演化通过构造活动、沉积体系控制了异常压力的发育,同时异常压力的存在对后期形成的断层有影响.本文通过双元孔隙度演化函数建模对渤南凹陷的古压力进行了恢复,研究表明,渤南凹陷的异常压力主要在裂陷期末开始发育,在坳陷期达到最大.同时由于异常压力的存在引起了流体压裂,对南部缓坡带盆倾断层的形成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