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却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改造,两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由此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由此建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
蔡仪认为,“美是典型”,美在本质上与人无关。这些观点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美的规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自然”等论述是不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美既要符合“物种的尺度”,也要符合“内在的尺度”即人的尺度。因此,美无法排除人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美是典型”这一命题应修改为“美是符合人的尺度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人总是追求美好的东西.“美”,涵盖着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因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审美属性.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1844年《政经学——哲学手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和“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审美的、带有诗意的活动,并依此预示了现代以后美学研究从抽象议论的“美是什么”到感性描述的“审美如何”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美的属性的事物,与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因而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从这一美学观出发,马克思提出并论述了文艺审美本质的理论,认为文艺既是人类审美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人类通过使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达到对本质力量艺术“肯定”的一种活动;而在文艺创作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家艺术家成了被资本家雇佣的生产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变成了为资本家赚钱的商品。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艺生产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商品化的;可是,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鼓吹“文艺商品化”的话,那实质上就是要变社会主义文艺生产为资本主义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6.
建筑与艺术     
朱莎 《科技信息》2007,(35):245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建筑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一个空间,以满足人的居住的需要。而人在建筑实践的过程中,总是出于天性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因此,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即物种尺度与内在尺度的完美融合,真理性与形象性的完美融合,内在品格与外部形态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辩析概念入手,提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象化,“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象化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认为它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是人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理想,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实现的,只有全体人类才能将它予以全面实现,因而根据自由与否和自觉与否,将对象化也划分为四对,具体分析它们与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审美观是实践的审美观,而所谓实践的审美观不仅是指审美活动以劳动实践活动为基础,而且是指审美活动在根本上就是劳动实践活动的审美化.换言之,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劳动实践的审美解放,即寻求劳动实践中的“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劳动,才能扬弃片面的异化劳动进入全面的审美性生产,才能求得人的最终解放,也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审美.当然,这里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始终立足于劳动实践来考察审美,正体现出马克思深切关怀人类现实生存状况的伟大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这是尤其需要我们的美学家们继承和发扬的,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点.  相似文献   

10.
(一) 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美的本质直接导源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族类本质,审美活动的发生学依据也只存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因此我对于美和审美的本质的立论是以人为本体的。马克思说:“人是类的存在物”。“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觉”是指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这种类本质属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他所说的“自由”是指  相似文献   

11.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作发端于外在审美,内在审美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文学艺术创作是审美反映与审美创造的统一。作为审美反映,它是和作者感官相联系的感性反映,是和创作主体相联系的充分个性化的反映,是充满感情的反映,是升华的反映,是借助一定媒介的反映。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规定,文学艺术创作是合规律合目的基础上的创造,一方面创作是对现实合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创作主体合目的的创造,美的规律是造形的规律。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质是人审美方式的自我观照、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我享受、自我实现,因此文学艺术创作的本性是审美。  相似文献   

13.
成长是少几文学的永恒主题。作为社会、成人与少年儿童的对话,少儿文学不仅反映着现实的社会生活,更反映着社会.成人对下一代,也即自己的未来的愿望和设计。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这“创造”显然包含着人类对自身的塑造的。这种塑造活动体现在所有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标准是,加入商品的劳动总量的减少。在机器或资本替代劳动的条件下,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或物化劳动。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都一样,都必须无条件地按这个标准来衡量。按照这一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把它概括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规律”。在技术不断进步条件下,如何运用好劳动生产力提高规律,对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劳动自由是人能按照不同尺度、按照美的规律、不把谋生当成人生直接目的的这么一种生产。劳动自由的生成途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劳动自由生成的重要条件是社会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关于新闻摄影的美与艺术性已有不少争论,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已经与艺术的美和艺术性纠缠在一起。本文试从美学的高度探讨新闻摄影美与艺术性的真谛。 一、新闻摄影与艺术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实践活动和结果,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劳动中,把自己的意识和目的变为现实,使自然界打上本质力量的印记,自然被人化,劳动对象成为人的对象,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得到肯定和确证,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这样  相似文献   

17.
在比特化全球化时代,视听技术的互动地能化,正在带来产业媒介化和信息方式急性化。本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这一普遍法则的现实走向,对关系我国“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虚拟经济”等“精神生产力”发展的网络电视信息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美学梳理和价值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巴尔扎克十分重视文艺的教育作用,认为如果一个作家在创作时不向自己提出“教育他的时代”的任务,那么“他只是一个逗乐的人罢了”。同时,巴尔扎克又十分强调一个作家只有非常了解文艺的特殊规律,严格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创作,才能达到“教育他的时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有机合成是研究从元素、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制备较复杂有机物的过程。可以说,有机合成也是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从有机合成的创始人柏赛罗用人工方法设计合成出一些有机物,如乙炔、甲烷、苯等开始,有机合成就发挥出它本身独特的表现自然美、创造自然美的威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们不但已能够合成出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而且能够合成出许多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试图在“老的自然界”旁边,再放进一个“新的自然界”。当我们欣赏有机化学家自由的、有意识的、合乎目的的创造性合成设计时,则不难发现,“美”,在有机合成设计中有着一种难以动摇的居于核心地位的“第一范畴”的地位。无论是从有机物的精美结构、和谐简洁的合成路线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合成的战略思想上看,都散发着美的芬芳。有机化学家在有机合成的艰苦探索的同时,也不断地得到“至美”的乐  相似文献   

20.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