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83年本刊开展关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以来,发表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文章,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但改革是一个艰巨漫长的历史进程,需要发扬韧的精神继续去探索,继续去开拓.本期发表了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谢定裕先生从海外寄来的文章,他“本着从小处着手的意思’,表达了对高教与科研的一些思索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后还应当提到的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吴京生教授从美国寄给本刊参加关于科技体制改革讨论的文章《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感想》,吴先生认为“改革应首先着眼于如何完善决策程序和改进领导体制”,以改变“主观主义的倾向”和“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我们欢迎国内外学者继续撰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3.
主编按语     
夏建白 《科学通报》2011,56(20):1667-1667
今天本刊发表了Geoffrey Boulton 教授(原爱丁堡大学副校长)和Colin Lucas 爵士(原牛津大学校长)关于当今大学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 这些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遇到的, 文章对目前我国进行的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自然探索》杂志先后刊载了温元凯同志和潘毓刚先生关于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文章,受到广大科技界的关注。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却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温元凯同志在“关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设想”一文中提出由基础单位教研室实行一元化负责制,并以商业头脑按经营型方式进行工作,自不失为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但是就我国科技教育战线上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仅从采取基础单位自主经营这样的小处着手,而不从大处着眼去解决,可能是事倍功半的。我认为当前科技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突破一个“统”字上。我国教育体制中实行的是统一招生,统一的教育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编教材和统一分配毕业生。建国初期,这  相似文献   

5.
此文是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特级教授林家翘先生推荐的。林家翘先生1984年底来信说:“此文所讨论的是美国的问题,但是恰巧与中国现在正在争执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我希望你们能把它译成中文发表,这要比我替你们写的文章强过百倍。”林家翘先生指出,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如何处理教授对教研(本校工作),对社会服务(并另有报酬)精力时间的分配,是一个极难处理的问题,有专任委员会管理,报告给学校当局(校长及董事长),由当局执行,任何过份简化的办法都行不通。林家翘先生在给本刊的来信中说:“我很希望国内的科学家、行政领导,对于科学院及大学的研究与实际建设工作结合,作一个公开的(如在贵刊发表不同意见)详尽的讨论,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全国前途,实在太重要!”作者布鲁斯·巴比特(Bluce Babbitt),47岁,美国亚利桑那州州长,在他于1978年任州长以前,曾任亚利桑那州司法部长、美国西部州长政策局局长、核安全检查委员会主任。1960年在Notre Dame大学获地质学士学位,1962年在英国Newcastle大学获地球物理项士学位,1965年在Harvard获法律学位。此文原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科学院、医学研究院创办的《科学技术论丛》(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y)第一卷第一期(1984年秋)。  相似文献   

6.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载行正同志撰写的《谈谈一些英语常用词语的用法和译法》一文。这是本刊编辑部为了改革“科技翻译顾问”专栏的编辑工作,走访经常为本刊写稿的作者同志,共同商量选题的结果之一。该文针对出现于当前书刊中比较常见的问题,阐述自己的意见,并望与原作者商榷并就正于广大读者。在撰写过程中也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并得到诸如葛传椝教授的帮助,书此志谢。  相似文献   

7.
编后记     
当前,超导研究是在世界范围内科技工作者的热门研究领域,我们在本期科学家论坛发表的美国布鲁克林学院布里安·B·许瓦茨教授《关于超导的研究》一文,从物理学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了超导研究领域的进展,其中包括对BCS理论、约瑟夫逊效应和第二类超导体的讨论,对近年来发现的新型高温超导体也作了简要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查汝强先生关于《自然·社会·人》一文,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常接到一些大学生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询问有关如何从事科学研究,怎样学会利用资料,以及培养好的素质等问题,希望本刊加以介绍。赵永新同志去年随我国学习小组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修班学习,这是他们访问著名水稻专家张德慈博士的记录稿,值得一读。张德慈教授于1979年曾来我国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和讲学,本刊发表过他在上海的一次报告内容。借此向张德慈博士表示谢意。另一篇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化学工程教授E.L.Cusslev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颇有参考价值,以上一并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刊为庆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本刊已挑选出11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应征文章在上期刊出。本期刊出李约瑟博士本人应本刊之约从英国寄来的文章,以飧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李约瑟博士论述了他50多年来一直思考、探索以求解他自己提出的这一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所得到的结论。李约瑟博士认为像西方其他科技史家那样一律遵循“内在论”是不能求得合乎逻辑的正确解答的,而必须探寻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特征才能说明问题。为此,他深刻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和社会形态的文献,认为他自己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性质的判断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是有一定依据的。正是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所相应产生的国家机器的特征和功能,产生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正是这种特征和功能,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自发产生。毋庸讳言,他这种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自信的认识与我国史学界的一般理解是有分歧的。在这篇文章中,他自己也提到这一点。这篇重要的中国科技史论文最初发表于《伯纳尔纪念文集》(伦敦,1964年)、《科学与社会》杂志(1964年,第28卷)和《半人马星座》杂志(1964年,第10卷),后又收入李约瑟博士自己的论文集《大滴定》(伦敦,1969年,多伦多,1979年)。现在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并由本刊在中国首次发表其中译文。本文由徐汝庄同志翻译,由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冯契教授校阅,由于篇幅所限,译文中对某些段落作了少量删节,虽无关宏旨,仍特此说明。至此,“‘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即告结束。  相似文献   

10.
目前,科技评价已成为我国科技界备受关注的问题,科技评价的改革也被提到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然而,什么是科技评价?科技评价要遵循哪些基本准则?如何理解评价的独立性?对于这些关于科技评价和科技评价改革的基本问题,目前各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提出,为了推动科技评价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和当前科技界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出发,可以将公共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绩效评价和学术评价中的价值导向问题作为科技评价改革的突破口.并针对公共RD绩效评价的三个基本原则(独立性、可信性和有用性)进行了讨论.简要介绍了我国公共RD绩效评价的成功案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重点分析该评估如何体现这三个基本原则.试图针对科技评价和科技评价改革的一些基本的、有争议问题的进行讨论,希望有助于促进科技管理者、科学家和评价专家之间的对话,并为推动我国科技评价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已经把世界各处都机械化了的机械工程师,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健康科学,这是非常自然的:曾任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美国力学学会主席、国际生物流变学会副主席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应用力学及生物工程教授冯元祯先生的文章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机械工程师能在健康科学中起什么作用,说明了为什么机械工程这门学科能在健康科学中大显身手.很明显。像机械工程这样的传统学科仍然十分重要,但旧瓶必须装新酒_这篇文章是冯元祯先生1985年底在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上作的总报告,专投本刊发表的。  相似文献   

12.
编后记     
在本期的“科学家论坛”栏里,对我国科技,教育改革问题继续开展讨论,卢嘉锡、潘毓刚、胡之德等教授发表了文章。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以《立足改革,立足竞争,立足创新》为题对我国科技教育事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了深刻透辟的阐述。美国波士顿学院潘毓刚教授《对于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就大学职称评定问题,考试与教材、教学的问题、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问题等等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兰州大学校长胡之德教授就高等学校加强横向联合的必要性、前提、内容、途径包括应注意的具体问题、处理原则等等做了精细的论述,从而指出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形势,写了《加强横向联系和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文。  相似文献   

13.
编后记     
《大自然探索》作为一份大型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学术刊物,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具的风格,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重视和爱护。当前,举国上下、各条战线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为了推动科枝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本刊将继续作出努力和贡献。在本期学术论文的生物力学专栏中,刊登了由本刊特约的国际生物力学界知名科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吴耀祖教授(《远去孤立子的新生》)、美国伦塞勒理工学院毛昭宪教授(《具有非线性渗透性生物软组织的有限变形理论》)、我国成都科技大学康振黄教授(《人工心脏瓣膜流体动力学》,英文稿)和重庆大学吴云鹏教授等(《胆道振荡排石法的机理和疗效》,该项研究成果曾获1984年国家科委二等发明奖)的具有高水平的一组论文。几位作者在论文中以十分崇敬的语言所提到的美籍华人科学家、65岁的美国加州大学冯元桢教授,正被国际生物力学界尊为“生物力学之父”。生物力学是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力学、人体工程测量学等许多学科互相补充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在国际上正式出现,虽然是近二十年来的事,但发展十分迅速,前途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4.
秋高气爽,在秋天的夜晚,天空也显得分外明朗,令人神往,使人多么想上天去逛一逛,去认识这些晶莹可爱的星星。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认星的方法。 认识星星,首先要有一张简易的星图。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国家,每个国家的位置在哪里。而星图可以告诉你:天空中有哪些星星,它们彼此之间排列的位置是怎样的(图1)。 (关于星座、星座的划分以及星星的等级,本刊已于1999年在“本刊专栏”中的“宇宙风采 天文学入门”专栏中分期加以介绍过,请读者朋友参阅。——编者) 天上到底有多少颗肉眼看得见  相似文献   

15.
王占元 《科学通报》1965,10(7):626-626
在讨论巨猿是猿的系统还是人的系统的具体分类过程中,涉及到人和猿的界限问题,这实质上是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吴汝康先生在所发表的一些文章中,关于这个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些观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再论人的进化系统”(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文)这篇文章中。吴汝康先生首先提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是劳动、直立行走、制造工具、语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讨论开了八次大会,足足讨论了四个整天。我们批评了俞平伯先生的研究“红楼梦”的方法,也检查了“文艺报”的编辑工作,发言的人很踊跃,很有准备,一般地都做到了畅所欲言的地步。特别是刚才周扬同志的发言,我认为是具有总结性的。他的见解很全面,很具体,很正确,理直气壮,很有力量,我完全同意。这一次的讨论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是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严重的思想斗争,是思想改造的自我教育的继续开展,是适应当前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文化动员。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1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科技时代”专栏为庆祝该栏目创办25周年而评选出过去25年中最具争议的25个科学问题。尽管这25个科学问题中的大多数没有详尽的答案,有的甚至没有,但“科技时代”专栏指出:科学的使命不仅仅是寻找答案,更在于提出问题。为此,本刊将陆续刊发上述文章,意在激发人们对科学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8.
编后记     
在《大自然探索》杂志创刊三周年之际,方毅同志为我刊题词:“追求科学真理,探索自然奥秘”,给予我们很大鞭策和鼓励。钱人元教授为我刊“科学家论坛”撰文《导电高聚物的一些问题》以及景遐斌,朱道本和曹镛等人的“聚合物导体研究”专栏文章,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导电性高聚物新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许多成就。本期继续发表钱学森同志向本刊推荐的谭暑生同志关于时空理论研究成组文章之二《标准时空论力学》。  相似文献   

19.
亲历CUSPEA     
韦丹 《科学》2007,59(2):48-49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此时“文革”刚结束,中国与外界隔绝多年,国内的本科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研究生培养条件不足。中国现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与派遣留学生是紧密相联的,但自1940年代以后,中国一直没有向西欧和美国派遣留学生。李政道教授当年去美国留学曾获得过吴大猷先生的支持,考虑到“文革”结束后青年学生到美国求学没有正规渠道,李政道教授倡导设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即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使中国学生能赴美学习物理学。此项目得到当时主管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副总理邓小平亲自批准。中国科学院及各高校的很多领导和学者也都参与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秋菊春兰各自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12月9日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为了表示对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的庆贺,本刊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所谓“李约瑟难题”,就是指李约瑟博士提出的一个历史之谜,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一难题的提出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极为广泛的兴趣,为此先后举行过几次学术讨论会,发表过相当数量的论文。这无疑对解答“难题”,开拓视野,启迪思想,大有助益。李约瑟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所公认。 1980年12月,值李约瑟博士8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曾发表了徐迓亭先生的专文《李约瑟博士与中国科学》,简要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生平及其在中国的科学活动,以此表示我们的友好情谊,1981年9月,在李约瑟博士千里迢迢再次来华访问期间,本刊又专辑了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胡道静等专家学者的文章,介绍了李约瑟博士的在华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在10年后的今天,李约瑟博士90周年诞辰之际,本刊特举办“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以示祝贺。自1989年11期本刊刊出“李纷瑟难题’征答”启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响应和支持,陆续收到了60余篇应答稿件。借此机会,我们对广大读者对本专栏的热情支持深表谢意。由于篇幅有限,这次仅选入11篇有一定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供有兴趣者探讨。我们深信,无论是提出这个“难题”的李约瑟博士,还是关注和探索这个“难题”的海内外学者,都希望振兴中国科学技术,使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重新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专栏曾得到胡道静、吴德铎、马伯英等先生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