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收集数据和调查研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农村人口转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目前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向城市转移,已给中国城市化和不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产生原因入手,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畅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随后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人口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模式.最后对一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城市的政策措施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苏南历来是人多地少的地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在当前社会经济水平下,把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并不现实。只有在发展农村工业的同时,通过对农村城镇的建设,把农村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到小城镇,这样既可避免因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基础设施、住房、环境等问题,又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力,同时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预留空间。通过对已有文献、统计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调查,就苏南农村地区城镇化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理论界上的劳动力转移既包括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又包括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前者称为"极化效应",后者称为"滑流效应"。美国经济学家赫什曼认为,经济主体受到利益驱动,劳动力和资本总是从边缘地区(农村)向核心地区(城市)转移,因此"极化效应"是主要效应。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农村人口比重高,城乡收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是个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河北省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提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分析了恩施州人口与劳动力现状、农村劳动力输出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明显正相关,对农民人均收入和GDP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郑传贤 《遵义科技》2007,35(2):54-55
我县是一个矿产资源贫乏、无任何工业支撑的比较典型的农业县。全县50.4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90%,年收入1000元以下人口有12.43万人,“扶贫攻坚”的任务非常艰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转移更具有紧迫性。从2004年以来,我县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将“打工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以“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影响一片,致富一方”为宗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培训工作。我校承担了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如何应对不断增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河南省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探讨了其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向君 《科技信息》2009,(20):I0139-I0140
2007年重庆成为我国政府批准首批城乡统筹的试验区。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将1000万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转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深入地分析了重庆城乡统筹经济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密切关系,根据重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促进重庆农村职教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城市建筑在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村开始出现一种建筑荒的现象。该文分析了产生农村建筑荒的原因及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农村建筑发展的新思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岩前镇为案例,构建了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地方依恋二维模型,采用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的调研方法,分别采用Amos和SPS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与其所居住的城镇与农村存在着地方依恋,表现为对小城镇满足其生活所需及生存环境要求的功能性依恋(地方依赖),以及伴随着记忆和温情的情感依恋(地方认同);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地方依恋主要因素为:生活经历与时间的积淀,农业转移的程度,土地流转的方式以及环境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压力较大,城镇化目标应建立在实现农村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地区容纳人口数量的基础之上.应根据我国居民对粮食和食物需求的增长趋势,预测粮食和耕地需求量,以及农业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可以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依此科学地确定全省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比率.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取得了一定建设性的经验,但整体的效果和进程并不明显。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和三个村微观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面临的宏观约束以及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微观意愿的因素.为推进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便是新型城镇化,而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妥善解决好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又是关键。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所以,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改革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有助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村转移至城镇的人口呈现出从青壮年到现在多层次年龄段发展的趋势。随着农村转移至城镇人口的增加,探究福建省农村转移至城镇人口的居住满意度具有深远意义。该文基于福建省范围内农村转移至城镇人口的居住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解释路径分别为“个人情况—经济情况—返乡意愿—城镇居住满意度”和“家庭情况—返乡意愿—城镇居住满意度”,其中个人情况对经济情况产生正向影响,经济情况对返乡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家庭情况对返乡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返乡意愿对城镇居住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零工经济作为一种典型的新业态经济模式,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领域、就业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零工经济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利处和弊端,确定了农业转移人口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从工作强度、劳动报酬、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劳动关系、社会态度等六个维度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进行研究,体现农业转移人口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助力新城镇化道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与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密切相关,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因素驱动着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的流动则又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更完整、深刻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也不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移的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现象作为研究重点,以期对更完整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口迁城一般受农村推力与城市吸引力的作用而形成.法国19世纪及20世纪初始农村人口迁城分两个阶段和四次高潮,这些盲目流动的农村移民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我们总结这一时期法国农村移民迁城的教训,给我国今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警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强调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当务之急是对现有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包括: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实施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工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相似文献   

20.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有序转移,将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使小城镇成为联系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的桥梁,形成对周围农村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