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山东汉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78例山东汉族成人(城市男性156例、女性150例,乡村男性272例、女性270例)进行了12项身体围度测量,比较了城乡间的差异.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比较了山东汉族与国内的18个族群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1)城市男性围度的均数均高于城市女性;乡村男性围度的均数除臀围和大腿围略低于乡村女性外,其它均高于乡村女性.(2)城乡男性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和小腿围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女性腹围、小腿围、上臂围和前臂围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我国18个族群比较,山东汉族各项围度值都偏大.(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结果显示,山东汉族与锡伯族等北方人群较为接近.(5)头围在各年龄组中的变化范围不大,躯干围度变化趋势一致,四肢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躯干围度年龄组间的绝对变化值高于四肢围度.  相似文献   

2.
独龙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独龙族成人200例(男97例,女103例)的9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大腿围、小腿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国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其他17个民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独龙族9项围度性别问比较,除大腿围外,男性其他围度值均大于女性;(2)不同围度最大值并非出现在同一年龄组,表现出各部位围度发育的不一致性,但男女绝大多数四肢围度指标最大值在30-39岁组,反映了四肢围度发育的同一性;(3)男女同年龄组闻比较,除头围外,其余8项围度值性别间差异均在40-49岁组,而且差异最大;(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我国其他17个民族比较,独龙族男性与女性的头围、胸围及四肢围度数值均较小,与布依族、仫佬族、黎族、苗族等南方人群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江苏淮安汉族成人732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54例,乡村男性213例,乡村女性208例)的12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城市男性围度的总...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201例乌孜别克族成人的头水平围、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大腿围、小腿围的围度值,分年龄组研究了随年龄增长的9项围度值的变化状况,进行了男女间围度的比较,并与我国其他人群的围度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随年龄的增长,男性与女性的躯干围度呈明显增加趋势.(2)四肢围度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在40-岁组.(3)男性在40-岁组,女性在50-岁组头水平围值最大.(4)随年龄的增长,躯干围度值变化范围明显大于四肢围度值变化范围,而头水平围值变化很小.(5)除大腿围外,男性其余8项围度值大于女性.50岁后,女性腹围值超过男性.(6)随年龄增长,除小腿围外,女性其余8项围度值增加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均大于男性,男女围度的差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7)聚类分析显示,乌孜别克族围度值与柯尔克孜族最接近.我国16个人群围度比较,表明乌孜别克族围度值较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云南汉族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及城乡间的差异.对云南呈贡709例(男性356例,女性353例)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3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围度值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对城乡间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男性与女性躯干围度值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的线性增大,均与年龄呈正相关.(2)城市男性及乡村男性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城市女性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30~3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女性围度值在多数年龄组间均出现差异.(3)男性、女性围度值城乡间差异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云南汉族围度值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了杭嘉湖地区696例(男性为334例,女性为362例)吴语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共12项围度值;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对国内20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了聚类分析.吴语汉族头围值在20~岁组最大,上臂围、前臂围及躯干部6项围度值在20~岁组最小.男女躯干部6项围度值、女性和城市男性上肢的3项围度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乡村男性和乡村女性的头围、小腿围值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减小.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多数表现为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成人围度值的变化比城市成人更加明显.吴语汉族围度值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7.
应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安徽滁州地区694例汉族成人的12项围度值,包括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少数民族族群和部分汉族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安徽滁州地区城市汉族男性的围度值均高于乡村男性,除前臂围外,城市男性与乡村男性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女性除头围和大腿围外,其他围度值均高于乡村女性,在头围、颈围、前臂围和上臂最大围方面,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安徽虽地处偏南,但根据聚类分析,安徽汉族与我国北方众多族群一样,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闽东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福建310例(男151例,女159例)闽东语族群城市成人的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12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的27个族群进行了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胸围、吸气围、呼气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6项围度值和女性头围、胸围、吸气围、呼气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7项围度值均存在年龄组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男性头围与年龄呈负相关,胸围、吸气围、呼气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颈围、胸围、吸气围、呼气围、腹围、上臂围、臂缩围等与年龄呈正相关,头围和小腿围与年龄成负相关。除大腿围值不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其余11项围度值在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男性值明显高于女性。研究结果表明闽东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值具有中国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河南农村汉族成人体脂发育水平及其年龄变化。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方法,对河南1000名农村汉族成人进行体质测量。结果:得到了河南农村汉族成人6项皮褶(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结论:河南农村汉族女性躯干部、四肢和面部脂肪厚度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男性,躯干部、面部脂肪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而男性相反。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河南汉族成人唇部生物学形态特征及年龄变化,对995名汉族成人男女唇部形态进行观察与测量,计算唇部指数及年龄变化。结果显示,河南汉族成人上唇侧面观以正唇出现率最高,红唇以薄唇、中唇为主。口裂宽度以中等、宽为主。上唇皮肤高度、口裂宽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上红唇厚度、唇高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男性、女性唇指数均随年龄增加而减小。由此认为,河南汉族成人多为正唇的上唇侧面观,薄唇或中唇为主的红唇,中等或宽的口裂宽度。测量指标及唇指数与年龄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南阳汉族成人身高、上下肢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南阳汉族男性长度指标均高于女性,男女上下肢6项长度指标与身高存在着一定线性关系,旨在调查南阳汉族人群上下肢长度特征,探讨上下肢与身高的相关性,丰富民族资料库,同时为法医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河南汉族成人耳部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对河南780名汉族成人男女耳部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计算耳部指数并分析其年龄变化.结果:河南汉族成人耳部达尔文结节以微显、缺失为主,耳廓类型以耳尖微显型为主,耳垂类型以圆形为主,耳廓外展程度以中等为主.耳部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随年龄的增长大致表现为缓慢减小趋势.容貌耳指数在48.00~52.00,形态耳指数在170.00~180.00.结论:河南汉族成人耳部形态特征表现为微显或缺失达尔文结节,耳尖微显型耳廓,圆形耳垂,中等外展耳廓.耳部测量数值及指数,各年龄组浮动极小,显示出耳部外形的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山西汉族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扣手、交叉臂及惯用手等五项人类遗传学经典指标,结果显示:(1)环食指无性别间差异,扣手、拇指类型、惯用手、交叉臂等男女间存在显著性差异;(2)扣手、拇指类型、惯用手、交叉臂、环食指等性状存在地区间差异;(3)拇指类型、惯用手以及环食指三对性状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4)惯用手与扣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扣手与交叉臂以及惯用手与交叉臂之间则无关.  相似文献   

14.
从唐代的诗歌看唐蕃古道上的藏汉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琪美 《西藏大学学报》2001,16(1):28-32,27
本篇主要从唐代诗歌中所反映出的唐蕃古道上藏汉民族之间在政治上联姻、互派使臣,经济上联系,互通有无,文化上交流,相互学习的情况,论证了藏汉的友谊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5.
根据所采集的孢粉化石,论述了山西繁峙古近系末期的孢粉植物群特征。建立了三个孢粉组合:(1)Betulaceoipollenites-Taxodiaeceaepolllenites组合;(2)Piceaepollenites-Tsugaepollenites组合;(3)Osmundacidites-Betulaceoipollenites组合。前两个组合反映了早渐新世的植物群面貌;后一个组合则反映的是渐新世中晚期的植物群面貌。反映了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气候变凉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