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2月22日,海西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图书馆明德厅举行。海西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由福州大学牵头,联合厦门大学、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福建龙溪轴  相似文献   

2.
3.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对制冷空调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企业产品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协同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制冷空调实验教学中心在协同创新机制、模式方面的尝试与实现。该协同创新机制、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协同创新的结果表明,依托制冷空调实验教学中心,可以有效地实现了中心、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观念创新不足、协同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缓慢等问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合理控制参与单位数量,保持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并通过进一步观念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灵活使用科研经费等措施,确保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外环境的变化不但影响集群创新企业状态,而且影响集群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群外环境是集群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必要的外部条件。以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为主线,着重对协同创新内涵、一般过程、适应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内容,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分析了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环境的构成要素及中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环境的省际差异;选取老工业基地和军工大省黑龙江省为例,结合黑龙江省的省情,从优化区域政策法制环境、加强区域金融支持、优化区域人才环境、营造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微环境、吸引和利用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了黑龙江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环境优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重大协同创新需求为导向,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切实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已经成为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4类协同创新中心分别旨在建设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2014年度"2011计划"认定工作突出了"实力+实干+实效"(简称"三实")的要求,直接带来了认定结果的重大变化,"985工程"高校优势尽显。评价标准的提高,对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真务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月15日下午,我校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集美区科技局以及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就联合成立“客车及特种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12.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行业开展原始创新的主力军。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电子信息行业的特色型大学,在组建协同创新中心过程中,探析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的层圈结构概念模型,分析了中心组建要素和运行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创新方向、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的投入等是促进同类中心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摘要:  相似文献   

13.
陈洁  冒益海  吕心力  龙小芳 《科技资讯》2015,13(2):205-206,208
该文在调查研究中科院常州中心6家研究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与运营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中科院常州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经验、优势、问题、不足,针对产学研协同的范围过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缺乏专业人才和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含量较低等问题,运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内容着手,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提高协同创新建设成效和推动其迅速高效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地方大学创新主体之间缺乏联动,创新能力不高,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还不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大学要以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成立组织机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合作运行机制、人事聘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制度保障,从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符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整体需求,与协同创新精神紧密吻合,为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体制改革提供依据,同时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协同创新背景下提高光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以协同为手段,充分利用协同创新的大平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开放式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2018年,教育部认定53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期4年。协同创新中心承担新型智库的重要职能,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与双一流建设关系密切,其绩效评估应立足于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原有体系,着眼于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构建符合省部共建特色的指标体系,突出特点,避免趋同。绩效评估机制应以动态调整为激励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组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获得教育部首批认定。自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该中心在建设运行、人才选聘、资源汇聚、科研组织、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突破和改革,突出中心特色、代表性成果及“树标杆”作用,为“2011计划”整体建设提供实践资料,也为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认定申报工作的其他“2011协同创新中心”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动态环境技术与现代经济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相关特性,动态环境技术的不断提升能从产业结构的根本上优化产业布局,利用动态环境技术减少相应资源损耗同时,能够达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优化环境的目的。分析了动态环境技术的基本内涵以及相关特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动态环境技术协同创新的机制,深入研究动态环境技术协同存在时的关键要素,对未来动态环境技术协同创新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技术创新重要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协同创新存在很多问题。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主力军、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创新模式,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协同创新大多是政府带头、政府出资,市场和金融机构没有很好的进入协同创新中来。通过系统仿真的方法研究协同创新的各方资金来源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协同创新各个阶段各方资金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刘菲 《创新科技》2015,(9):57-59
基于对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探讨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问题,以期能够为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提供有益思路,进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