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君颖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问题,研究了君颖煤矿采区区域人员分布情况,根据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要求,确定采用永久避难硐室作为君颖煤矿的紧急避险系统;根据避难硐室位置选择原则,确定了在主斜井联络道-70.8 m标高处和-71 m标高新掘-70 m永久避难硐室,并对永久避难硐室的结构、容量及基本装备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永久避难硐室的研究对于实现科学、有序、有效救援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研究成果能够为类似条件的矿井设计永久避难硐室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金庄煤矿的具体地质条件和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要求,确定采用永久避难硐室作为金庄煤矿的紧急避险系统,并对其进行了位置选择、具体设计及基本装置的配备及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提出了一些建议。永久避难硐室的设计与维护的研究将会对事故发生时科学、有效地救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屯徐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以紧急避险设施为基础的煤矿新型紧急避险系统,给出了紧急避险系统构建的依据及其原则,通过在井下布置避难硐室、救生舱与矿井各系统结合形成煤矿安全避险系统,可在事故中为被困作业人员提供应急避难空间,降低煤矿事故死亡率.以大屯徐庄煤矿为实例进行紧急避险系统构建的研究,指出避难硐室、救生舱在矿井实际条件中的设置方法,为国内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构建提出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实施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司长期在避难硐室建设方面的经验,本文探讨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合理布局,性价比高的避难硐室,避难硐室整体解决方案,新型避难硐室设备的研发等方面的建设趋势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健  丁银磊  姜军 《科技信息》2012,(27):417-417,449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要求,结合兴隆庄煤矿实际,开发设计了临时避难硐室,以供发生灾变时人员安全避险使用。建设临时避难硐室,为避险人员及时躲避灾难赢得救援时间,增加生存机会,挽救遇险人员生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伤亡人数。  相似文献   

6.
针对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中,避难硐室选址的问题,从瓦斯爆炸事故的分析、避难硐室选址的地质因素、避难硐室选址与人员分布和人员疏散检验4个方面来研究避难硐室选址中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避难硐室选址应该避开压力峰值区域;避难硐室至工作面的距离要大于冲击波破坏造成的人员死亡边界;根据疏散时间检验,避难硐室距离工作面以1 000 m为宜;避难硐室两端入口要布置在进风巷道中,以采区布置为主,井底车场附近可不设置避难硐室.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国内煤矿以往瓦斯灾害发生后群死群伤的情况,结合煤矿"六大系统"中有关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精神,分析了瓦斯灾害发生后瓦斯灾害的致伤形式及原因,研究了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疏散机理,并得出井下人员安全疏散的判断条件,该结论对提高煤矿瓦斯灾害后的遇险人员生存概率,科学合理选择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位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型计算确定了避难硐室CO2生成速率、耗氧率与压风供风量的关系,结合相关研究确定了影响压风供风量的关键因素和因素控制水平.根据密闭空间CO2平衡方程、O2平衡方程、CO2稀释方程、通风降温方程,并结合相关规范确定了密闭空间理论人均供风量,通过100人载人试验确定了避难硐室的最小供风量.结果表明:避难硐室供气量与人数有关,与硐室体积无关,确定以CO2时间加权阈限值0.5%为避难硐室控制水平,100人避难硐室最小供风量不小于600 m3/h.  相似文献   

9.
岳亮  周学友 《科技信息》2012,(25):44-45
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矿安全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提高矿井抗灾能力已成为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井下避险系统建设仍未达到统一认识,特别是避难硐室供氧系统形式多样。本文介绍了几种国内避险硐室供氧系统的发展方向并进行了对比,简单论述了避难硐室供氧系统的优化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李慧龙 《山西科技》2014,(2):142-143,154
通过对焦家寨煤矿矿井安全避险系统的探讨,得出结论:该矿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型号为KJ86N型;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使用的是KJ69人员定位系统;井下压风自救系统的空气压缩机位于地面压风机房,配备有YY-45型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1 800台,配备的自救器型号及数量均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矿井供水施救系统运行正常,每天24 h保持正常供水;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畅通;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避难硐室确定最终的容纳规模为50人。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避险人员的生存舒适品质,建立基于密闭小空间的载人试验,对人体热舒适的温湿度耦合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验证了避难硐室配置制冷除湿装置的必要性,并对硐室内温湿度的主要扰动源进行分析和计算.采用CFD技术,构建了氧气瓶供氧时的避难硐室三维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无空调时避难硐室温湿度在9h内能达到33℃,90%,即人体闷热的环境条件;通过制冷除湿装置能有效地将其控制在30℃,83%以下.通过现场载人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并得硐室内温度达到28℃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以下.为避险设施设计提供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永久避难硐室的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波 《科技信息》2011,(16):329-331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包括建立健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CO浓度、温度、风速的动态监控,完善紧急情况下及时断电撤人制度,为煤矿安全管理和避险救援提供决策和调度、指挥依据;通过建立人员定位系统,实现对煤矿入井人员的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情况,加强对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及时有效避险;通过建立救生舱、避难硐室等紧急避险系统,实现井下灾害突发时的安全避险,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应急的生存空间;通过完善压风自救系统,确保灾变时现场作业人员有充分的氧气供应,防止发生窒息事故;通过完善供水施救系统,在灾变后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清洁水源或必要的营养液;通过完善通信联络系统,实现井上井下和各个作业地点通信通畅,为防灾抗灾和快速抢险救灾提供准确信息。建设完善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安全发展理念在煤矿安全生产上的重要体现,是国内矿山事故成功救援所验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体系建设难题,采用归纳与对比方法,研究产煤发达国家紧急避险理论和典型案例.结合国内煤矿安全防护体系现状,分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系统建设需解决的关键难题:安全避险理念确立、系统建设立法保障、紧急避险标准制定及布置原则等.依据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基于“人-物-管理”层面紧急避险体系结构模型.基于脆弱性观点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构建了以避险系统为基础的“多米诺”安防救援新模型.紧急避险体系结构与安防救援模型提供了解决系统建设难题的方法,可为完善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布置矿井紧急避险系统,以瓦斯煤尘爆炸为例,引用炸药爆炸规律将瓦斯煤尘爆炸的伤害划分为非常严重区、严重区和轻微区;运用爆炸超压值衰减理论、热辐射伤害准则和毒物-浓度伤害准则,建立了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三区伤害范围划分准则;结合瓦斯煤尘爆炸的特点及不同紧急避险设施的优缺点,对井下避险设施的合理位置和类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非常严重区和严重区以冲击波伤害为主,轻微区以有毒有害气体伤害为主;在非常严重区设置避难设施对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无效;在严重区中部应设置抗爆性较高的可移动救生舱;在轻微区内宜设置密闭性较强的避难硐室。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当前矿山救援的现状和我国矿山救援设备的发展,主要介绍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的研发和性能及推广。指出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对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工程概况 1.设计概况 山东省济宁矿业集团鹿洼煤矿井下主皮带机机头硐室及井底煤仓上口硐室设计工程量60 m,硐室净宽8m,净高5.5 m;-450 m水平主排水泵硐室及主变电硐室设计工程量66.8 m,掘进断面积29.4 m2,均为锚杆、双层钢筋网喷射砼联合支护.D43×1800 mm管缝式锚杆、间距700 mm×700 mm,φ6.5 mm钢筋焊制网孔100mm×100mm、规格2200 mm×1500mm钢筋网,砼喷层厚度150 mm、强度等级C20.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避难硐室内良好生存环境,提高人员生存环境质量,并为今后避难硐室的设计提供指导性依据,基于数值模拟软件FLUENT仿真平台,以压风供氧方式下的避难硐室生存区为研究对象,对主要扰动源进行分析,建立两种压风供氧管路方案下的避难硐室三维模型.通过控制方程组、RNG k--ε湍流模型、有限容积离散方法和SIMPLE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避难硐室空气分布可视化.得出在压风供氧下,以九个布气孔弥散式均匀布气的管道布置及尺寸设计最优方案,以及硐室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主要分布规律.通过现场载人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黄陵二号煤矿副二斜井的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内山区高速公路避险车道的设计,提出了副二斜井紧急避险车道的布置原则、设计原理以及施工技术要领,实现了副二斜井避险车道的安全施工及应用。经测验,能够满足副二斜井辅助运输紧急状态下的避险要求,为相同条件下副斜井紧急避险车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及途径。  相似文献   

19.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安全性关系着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根据影响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因素建立了其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角模糊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技术装备水平是影响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安全管理水平,最后是煤矿自然条件。以淮北市某煤矿为例,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紧避险系统安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为"安全",与实际相符,验证此算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完善我国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构建新型应急救援体系需要,采用对比与归纳方法,研究加拿大、南非、美国等产煤发达国家紧急避险理论和应急救援典型案例,总结紧急避险体系功能定位与组成,归纳避险设施布置及维护要求,提炼紧急避险体系建设相关参数要求.研究国内煤矿紧急避险体系建设现状,提出国内紧急避险体系建设对策:通过立法形式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