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栗鹀属于鸣禽类的一种,是东北常见的鸟类之一。本文对鸣禽栗鹀前脑发声核制核团HVc与RA进行了测量,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前脑HVc与RA核团体积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雄鸟的核团体积均大于雌鸟(P<0.05)。这表明造成栗鹀鸣啭能力的性别差异是由其神经结构的形态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测量了雄性成年栗鹀(Emberiza rutila)前脑及延髓的三个发声控制核团HVc、RA及nXIIts的体积。结果发现,前脑HVc用RA体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明显大于秋季(P<0.01),而直接支配鸣肌的延髓NXIIts无季节性差异(P>0.05)。这表明,栗鹀鸣啭能力的春秋季差异与其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春秋季体积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鸣禽多巴胺(DA)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腹侧被盖区-黑质体致密部(VTA-SNc复合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并分别发出纤维投射至鸣唱控制核团前脑纹状X区、弓状皮质栎核(RA)和高级发声中枢(HVC).近年研究表明,中脑向鸣唱控制核团中释放的DA可以调控鸣唱控制核团中神经元的活动,进而调节鸣禽的鸣唱行为.该文对近年来,多巴胺对鸣禽发声相关神经元活动的调控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实验利用组织学方法及微机处理技术测量了秋季成年雌雄鸣禽栗鹀(Emberiza ru-tile)的发声相关核团HVC、RA、X区、nXⅡts以及与发声无关核团SpM体积。结果表明,前脑的发声相关核团HV_c、RA及X区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而延髓的mxⅡts以及发声无关核团SpM则雌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鸣禽粟鹀(Emberiza rutila)鸣啭控制核团内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在高级发声中枢(HVC,high vocal center),古纹状体粗核(RA,the 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histrialum),X区(Arca X)3个前脑核团内有GABA样免疫反应出现.HVC和RA中GABA能神经元胞体大小存在性别和季节间的差异.结果提示GABA能神经元可能参与了鸣禽鸣啭的产生和鸣啭学习。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斑胸草雀端脑发声控制核团内速激肽1型受体(NK1R)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NK1R在高级发声中枢(HVC,proper name)、巢皮质巨细胞核外侧部(lateral magnocellular nucleus of the anterior nidopallium,LMAN)和弓状皮质栎核(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RA)均有大量的免疫阳性标记,但前脑基底神经节X区(Area X)仅有少量的表达,X区内的P物质和NK1R分布密度具有不一致性.结果表明:NK1R广泛分布于斑胸草雀发声控制核团中.提示NK1R可能参与鸣唱学习相关的重要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鸣禽燕雀前脑、中脑和延髓的四个发声控制核团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前脑HV_c,RA核团的体积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雄鸟核团均大于雌鸟。中脑IC_o核与延髓的IM核无明显性双态性。这表明,造成燕雀鸣啭能力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前脑高位中枢的性双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斑胸草雀是一种研究鸣禽发声学习的模式动物,其鸣唱核团体积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与体内雄激素水平的差异有关.以成年雌性斑胸草雀为研究对象,通过埋植睾酮,人为提高雌鸟体内雄激素水平,利用冰冻切片技术,结合尼氏染色法观察埋植前后HVC(high vocal center)、RA(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核团体积的变化.实验分为雌鸟埋植组、正常雌鸟组与正常雄鸟组.实验结果表明:正常雄鸟的RA、HVC核团体积均显著大于正常雌鸟;雌鸟埋植睾酮后,RA核团体积显著增加,神经元数目未发生明显改变,HVC核团体积显著增加,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加.综上,埋植睾酮后能使HVC、RA核团体积趋于雄性化.  相似文献   

9.
鸣禽雄、雌鸟的鸣转能力有明显差异。其原因是控制发声的大脑神经中枢HVC和RA在雄、雌之间有明显差异。雄性鸟的HVC和RA的体积及中枢内神经细胞体都比雌鸟大,其核内的神经细胞数量也比雌鸟多。这种差异又与性激素水平有关。雄激素可增加控制发声核内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速度促进神经细胞发育。在鸣禽鸟高位发声中枢中有左侧优势现象即左侧HVC和RA都大于右侧HVC和RA。  相似文献   

10.
神经元再生作为特有的发育现象,在成年鸣禽前脑中,由侧脑室壁区产生的细胞经过迁移、替换、分化到达前脑高级发声中枢和发声学习中枢,加入原有神经回路。鸣禽利用这些再生的神经元,参与发声,学习记忆的感知与运动过程,在人类脑损伤的修复机制方面给予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电刺激鸣禽高级发声中枢诱发叫声的声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栗Wu每侧高级发声中枢(HVC)均有发出简单音节的能力,并决定正常鸣转的音节时间和能量特征,电刺激两侧HVC均可以诱发简单的叫声,与正常的鸣转音节相比,声学特征上表现为音节时程长,频率幅度变化小,能量不集中且极少有复杂音节和陪音的出现,刺激左侧HVC所诱发的叫声,其基本音的频带起止均明显高于右侧诱发叫声,暗示左侧HVC控制频率较高,较复杂的音节,也为左侧优势理论提供了声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用CB-HRP顺、逆行追踪的方法,研究了鸣禽栗巫鸟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及其周围架区(shelf)的传入、传出投射.结果表明,HVC接受丘脑葡萄形核(Uva)、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内侧部(mMAN)、新纹状体界面核(NIf)的传入投射,并发出纤维投射至旁嗅叶的X区和古纹状体粗核(RA);还通过架区间接联系听区复合体(L区)及脑桥的蓝斑核(Loc)等.  相似文献   

13.
两种鸣禽鸣啭控制核团体积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Nissl染色和HE染色,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了鸣禽粟巫和燕雀鸣啭控制核团体积的季节性变化,同时对睾丸体积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鸣禽前脑三个主要鸣啭相关核团上纹状体腹侧尾核,古纹状体粗核,旁嗅叶的X区的体积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睾丸的体积和重量亦呈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这些结果揭示,鸣禽鸣啭能力的季节性变化是受鸣啭控制核团体积和睾酮水平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蛤蚧发声通路核团定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方法和电刺激技术对爬行类动物蛤蚧发声通路的神经核团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延脑部位,疑核和迷走神经运动核参与对蛤蚧发声活动的调节,但以疑核对发声活动的调节作用最为重要。疑核对蛤蚧发声器的支配为双侧性的,但以同侧为主。而迷走神经运动核只有单侧的标记。实验结果提示,中脑的中央灰质区(SGC)的背外侧核团可能通过对凝核的调节来影响蛤蚧的发声活动,大脑皮质的背侧皮质区(DX)也可能参与对发声活动的调节,且均为双侧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两种鸣禽发声中枢注入HRP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17.
M Konishi  E Akutagawa 《Nature》1985,315(6015):145-147
The song control nuclei of the zebra finch brain contain more neurones of larger diameter in the male than in the female. This sexual dimorphism is thought to result from differential growth of neurones in the two sexes. Using neurohistological techniques and radioactive tracers, we have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forebrain nuclei involved in the control of song and find that the dimorphism arises from neuronal atrophy and death in the female brain as well as from an increase in cell-body size and afferent terminals from other forebrain nuclei in the male. Although the timing of these events varies from nucleus to nucleus, the sequence is essentially similar in all of them except area X. Here we describe the events in one of these nuclei, the robust nucleus of archistriatum (RA), as an example.  相似文献   

18.
鸣唱控制系统的高级发声中枢HVC(high vocal center)是发声运动通路和前端脑通路的始端,是发声行为的起始控制脑区,亦可接受听觉信号的输入及反馈,是鸣禽鸣唱调控最为重要的脑区.以往研究表明,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对鸣禽鸣唱控制有重要作用.去势显著改变鸣禽体内激素含量,进而影响鸣禽鸣曲稳定性,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我们运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法,在离体细胞水平研究了去势引起的雄激素水平降低对HVC不同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去势组与对照组相比,投射神经元HVCRA,HVCX膜输入电阻减小,膜时间常数降低,动作电位后超极化幅值升高及达到峰值时间延长,表明雄激素可以提高两类投射神经元的兴奋性. 综上所述,雄激素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HVC神经元的兴奋性,雄激素可增强HVC对发声运动通路(vocal motor pathway,VMP)的控制,抑制前端脑通路(anterior forebrain pathway,AFP)来实现维持鸣曲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中脑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M)是发声的基本中枢,刺激DM核团诱发叫声的语图表现为单柱状,频率可高达12000Hz以上,在语图中表现出具鸣肌特性的噪音与乐音相混合,刺激左,右侧DM诱发的叫声,各项声学指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种类的鸟之间在波形,频带范围上则有不同,惊吓叫声的语图也表现为柱状,各个频民在的范围较宽,乐声与噪声共存等特点,但不同种类的鸟有明显的种族差异,这表明惊吓叫声与刺激DM核团诱发的叫声具有种属差异,但同种之间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