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陆付民,男,教授,1964年生,湖北云梦人。1986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同年9月考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系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三峡大学从事水利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输电线路工程测量、算法语言、数值计算等方面的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2003年晋升为教授,  相似文献   

2.
地理信息学的形成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信息学的形成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Geomatics:Formation,ChanceandChallenge¥//李德仁(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430070)一、地理信息学的形成经过几年来有关国家高校中测绘专业改名为Geo...  相似文献   

3.
浅谈数字化测绘技术和地质工程测量的发展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淑燕 《科技信息》2009,(25):37-37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计算机、卫星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替代了传统测绘技术.测绘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特点以及在地质工程测量的发展应用。目前在地质工程测量中进一步研究和开展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地质测绘单位科技创新的任务和方向、也是提高单位自身实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实验室,2002年12月作为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开始建设。实验室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共38人,其中俄罗斯外籍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8人,博士后人员8名。实验室主任为卢秀山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知名的测绘界17名专家组成,其中有两院院上6人。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宁津生教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数字化测绘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科技水准的测绘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地质工程测量工作之中,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测绘技术难以克服的测量难题,还在无形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地质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地质测绘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从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优势及其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2012,(4):76-76
2012年5月12-13日,“地球生物学论坛——深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演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所协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舒德干、焦念志、周忠和、殷鸿...  相似文献   

7.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25(4):F0002-F0002
梁明,男.陕西大荔县人,1958年2月生,硕士,教授;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跌西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兼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理事,《矿山测量》《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测绘技术与装备》等杂志编委,  相似文献   

8.
约稿函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22(6):F0003-F0003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及武汉科技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刊物将纺织服装学研究作为重点建设栏目,主要刊登武汉科技学院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校友在自然科学各类学术研究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业技术、  相似文献   

9.
结合青海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具体实践,从课程的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施一民 ,男 ,1 942年生 ,浙江鄞县人。 1 96 4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工程测量系 ,1 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大地测量专业 ,1 982年由中科院授予理学硕士学位。1 986~ 1 987年赴德国黑森州测量局及波恩大学理论大地测量研究所研修 ,研究成果于1 987年发表在国际著名测量刊物ZfV和AVN上。 1 982年起在同济大学测量系任教 ,历任讲师、副教授 ,1 996年起任教授 ,1 999年起受聘为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专业点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国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和参加省部…  相似文献   

11.
武汉长江隧道是长江上第一条江底隧道。隧道穿越的地质条件复杂,地层透水性强,水压高;盾构直径大,一次推进距离长;地面和地中环境复杂。介绍了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研究与设计经过,工程建设模式,隧道的总体设计、施工概况。着重阐述了盾构的选型和沿线建筑物的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12.
张合友  庄凤翔 《科技馆》2007,(1):F0002-F0002
2006年12月30日,武汉科技馆举行了改扩建工程之后的隆重开馆仪式。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齐让同志宣布武汉科学技术馆开馆,武汉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武汉市科协党组书记黄和平介绍了武汉科技馆改扩建的情况。出席开馆仪式的领导同志还有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璧、市委副书记胡曙光、市人大副主任胡国璋、市政协副主席陈振中、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等。武汉市委、市政府有关部委办局负责人,武汉城市圈八市科协、兄弟省(市)科技馆的领导,武汉科技馆改扩建工程相关单位和展品捐赠、展品制作单位领导,中小学生代表和来宾2000余人参加了开馆仪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1月2日至3日,2006“中国光谷”国际光电论坛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及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举行.  相似文献   

14.
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1986年。学院现设森林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测绘工程及江苏省特色专业土木工程5个本科专业,涵盖森林工程、道路工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测绘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共8个学科,并为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本科和独立本科、物流管理本科自考特色专业主考单位。设有森林工程博士点和硕士点、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林业工程领域和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林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相似文献   

15.
由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筹办的“编辑与出版现代化”研讨会于1991年4月15日~20日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举行。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70余位同志出席了会议。与会同志就如何认识编辑与出版现代化的关系及编辑在出版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参观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激光照排系统。会议决定将收到的论文,经审查后,以论文集形式出版。  相似文献   

16.
1955年11月出生,江苏常熟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1982年至1993年在国家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工作,1993年晋升高级工程师,任中心研究室主任。1994年2月至1995年8月在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NGS)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曾在美国加州大学萨克拉门托  相似文献   

17.
邢文晋 《科技资讯》2013,(18):25-25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并且运用广泛,测绘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重大变革。尤其是测量仪器的智能化及计算机、卫星定位系统,遥感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测绘技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辰时期,并且测绘新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测量学》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测绘生产和测绘教学的矛盾,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贴近生产实际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20.
武汉东湖高新区具备良好的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2009年12月,武汉东湖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继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高新区内科技平台的建设,将科技平台建设作为新时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从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三个层面,构建湖北省技术创新的基础载体工程,将科技平台体系打造成为企业创新的依托,行业进步的引领,区域发展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