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岛内急,是因为ECFA犹如"生死门";进,则海阔天空,不进,死路一条;如何避免复杂化后遗症,是大陆必须考虑的问题。新年第一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这使台湾企业界更加着急上火。1月8日,台北国际会议中心门庭若市,挤满了来自岛内各地的200余位企业家。他们都想挤进台湾工业总会举办的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清单公听会场,希望所从事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仍应从争端解决的适用范围、仲裁庭的组成以及裁决做出、仲裁裁决监督以及其争端解决机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之间的协调问题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应突出三个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不断加强。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快速发展,环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与东盟跨海联结的纽带,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开发前景,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特别是自贸区建设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4.
《世界博览》2010,(2):5-5
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时间框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这标志着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建成启动后,中国与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六个东盟成员国间,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9.8%降至0.1%,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及国家社会文化环境,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特殊之处,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可能性.总结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的三个重要基点:反映发展中大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地理特殊事实并给出解释;基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并吸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地理现象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8月6日,在马尼拉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通过了"南海行为准则"(COC,以下简称"准则")框架文件。这是中国和东盟方面为管控南海争议、进一步降低南海紧张、防止南海问题干扰与破坏双方关系大局所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国与东盟国家曾在今年5月审议通过"准则"框架,最终框架文件的达成是对三个月前成果的再确认。中国外长王毅在会后表示,达成"准则"框架为未来"准则"的实质性磋商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贫乏地区之间存在强烈反差的现象,在"资源诅咒"假说框架下,利用中国29个省1997—200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确实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资源诅咒"效应;自然资源主要通过削弱资源型地区的资本投入、教育投入、研发投入及第三产业发达程度这几种传导途径来制约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实施"睦邻友好"的大周边外交政策。东盟: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但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又令其心存戒备和疑虑。2010年1月1日,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酝酿已久、筹建10年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正式启动。从这天起,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六国之间90%(约7000种)的贸易产品将实现近似零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框架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剪力墙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边缘结构体系的设计问题,对这类结构进行了认定分析,对这种结构在设计中存在的误区做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并对这类结构提出了设计建议,分析表明:此类结构不可以完全按照框架—翦力墙结构体系进行设计;最后还提出了这类结构的研究展望。对于边缘结构体系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菁 《凉山大学学报》2004,6(3):120-122
2002年11月4日,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在出席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后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据《框架协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点之一。本较详细地阐述了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中的作用,指出澜湄合作在该框架下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刘海兵  阚玉月 《创新科技》2021,21(11):64-74
基于名创优品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在"战略观—战略引领—创新模式—创新能力"的框架中深入探讨了零售业企业战略如何引领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①在战略观由"五力竞争模型—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观"的演进过程中,企业战略经历了"外向型战略—内向型战略—整合型战略"的转型,在企业战略引领下,创新模式沿"单一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轨迹演进;②企业战略通过创新要素的组合形成特定的创新模式,从而引领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在每个战略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创新能力.由此随着零售业企业战略的演进,"市场拉动的产品创新能力—行业驱动的市场创新能力—管理驱动的全面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也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科技智囊》2016,(4):14-23
正2016年重要发展指标经济增长速度:6.5%—7%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6.5%—7%。这是21年来,我国首次将GDP预期增长目标设定为一个区间范围。评论人士指出,这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  相似文献   

13.
滇黔桂是亟待加快开发的大西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毗邻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交通条件;丰富且具有互补性的多种资源,以及西部大开发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所提供的外部推动力,是滇黔桂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的主要有利条件.建立南贵昆经济区,促进滇黔桂三方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合作与整合,联合开发国际与国内旅游线路,促进三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速合作区域的全面快速发展,以及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整体协同的方式与东部地区联动发展,是加强滇黔桂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的新思路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1月底,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东盟与中国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文件,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降低关税进程,对7000种产品逐步削减和取消关税。根据协议,中国和东盟中的六个老成员(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将在2010年把绝大多数“正常产品”的关税降为零,而四个东盟新成员(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则在2015年实施。对于可以保留的少数“敏感产品”,双方也对其关税水平做了约束和削减。国际舆论认为,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正式…  相似文献   

15.
论全面协调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走过了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到生态、社会的可持续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全面协调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要求。全面协调要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相协调。在全面协调框架下可持续发展方式必须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制度创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实现生态的可持续;以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区域间要素流动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以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我国面向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各国的辐射中心。利用技术转移的支撑,云南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地区的城市影响力,对促进我国在区域内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从影响因素入手,以2015—2020年云南向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进行技术输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云南为主体、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为受体的技术转移有效性研究框架,利用灰色评价法进行模糊性评价分析,以期为进行前因组态分析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以国机集团中国中元东北科技创意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科研办公楼项目为例,分别以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钢框架—剪力墙两种结构体系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确保在满足规范各项要求的同时,选取受力最合理、建筑物最安全可靠、构件截面最优化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经济发展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共同富裕包涵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3个层面.共同富裕框架下,科技创新通过"共创—共享—共益"路径,充分发挥企业、政府、高校、用户、平台等多主体的作用,形成科技创新的价值共创体系;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完善科技创新的价值共享...  相似文献   

19.
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比较了中新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题目设置,并以顾泠沅提出的数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为依据对该部分习题进行了比较,发现:中新教材中的题目类型类似,但在题目数量上中国明显低于新加坡;水平—1,水平—4的习题我国的比率稍高于新加坡.水平—2,水平—3的习题新加坡的比率稍高于我国,但在水平-4上两国都不高.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过了两个大的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的第一个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始打破传统教科书体系,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实践唯物主义与人学的研究思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第二时段,在"回到马克思"这一口号的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力图从对马克思文本的重新解读中,寻求新的理论框架。通过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关系,学界提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资本逻辑批判,并力图以此为基础探索面对当下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