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柯然 《安徽科技》1997,(4):9-11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提出:“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就是当代最为著名并为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发展观。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致力于发展理论研究,提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以及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各种发展观。这些传统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2,(Z1)
顾名思义,“绿色行政”就是对环境友好的行政。绿色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对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利的活动,而不是对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甚至是有害的活动。回忆过去乃至现在,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发展”的历史。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对资源采取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发展现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5.
《山西科技》2004,(2):78-78
科学的发展观 ,就是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种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的是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发展 ,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状态相一致的可持续发展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促进的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政治民主、人民生活改善有机结合的系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 ,还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不仅要增加促进增长的投入 ,还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投入 ,在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的同时 ,确保社会发展上新层次 ,人民生活上新水平。科学的发展观是新…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正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面向社会培养基础人才的职业学校,更应该通过现代化职业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一、结合职校思想政治课教材,宣传可持续发展观现行职校政治课教材多处揭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但对可持续发展观宣传力度尚须加强。首先,政治课教学必须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发展不应以经济发…  相似文献   

7.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当历史的车轮进21世纪的时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涉及到经济、政治、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仅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一些肤浅的分析和思考。1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长…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观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价越来越为国际国内社会所重视。本文分析了农业技术项目与社会评价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对农业技术项目社会评价的可行性以及难点进行总结,提出农业技术社会评价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2,(6)
顾名思义,“绿色行政”就是对环境友好的行政。绿色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对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利的活动,而不是对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甚至是有害的活动。回忆过去乃至现在,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发展”的历史。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很低、浪费很大;对环境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树立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这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带来的是新阶段“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新的发展观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应当出现的 ,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转型的。在“以人为本”发展观中需要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辩证法 ,需要体现“执政为民”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制度文明创新 ,以达到整体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1.
于泓 《科技潮》2004,(10):59-6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传统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尺,忽视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经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一系列严重威胁全人类存与发展的问题困扰着全世界。在此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长期的共同发展战略。本文从价值观的视角,对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前提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传统价值观:片面发展观、唯物质主义的幸福观和“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种种不利影响。并进而向全社会呼吁,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观、科学、合理的幸福观和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自然观。并努力使这些全新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一系列严重威胁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困扰着全世界。在此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长期的共同发展战略。本文从价值观的视角,对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前提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传统价值观:片面发展观、唯物质主义的幸福观和“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种种不利影响。并进而向全社会呼吁,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观、科学、合理的幸福观和人与环境相融和谐的自然观。并努力使这些全新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曾桥养 《科技咨询导报》2012,(29):193-193,195
在实践中,国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当政者的发展观密切相关。本文以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宁陕县实行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为分析案例,认为在当前发展阶段下,国家需要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现来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事业,从而超越“福利权利”或“经济至上”的狭隘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东岸,美国经济的繁荣总是被国际社会毫不吝啬地赞扬。赞扬的原因不光是因为美国经济的不俗表现,更主要的是大家都意识到,美国经济繁荣会使自己分享到这份繁荣。大家都希望美国经济的明天会更好。太平洋西岸,中国经济的繁荣却受到了国际社会完全不同的“礼遇”。中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对全球经济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中国经济的潮起潮落会波及亚太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但在评价中国经济的时候,我们更多听到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向全世界输出通货紧缩”、“中国环境威胁论”…  相似文献   

16.
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新中国60年来发展观演变大致可分为起步发展观、政治发展观、经济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4种。理性分析它们的演变历程,有利于我们理性地总结和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基本经验,这对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把握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对幸福的追求,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人与社会、环境、资源等问题上的价值理想与现实选择的完美统一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战后半个世纪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通过对工业文明的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确定了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已为我国政府所接受,并付之于实践,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同;任何一个社会从总趋势看都在发展,但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社会发展总要有衡量的尺度,但在不同的层次,尺度也不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发展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深刻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发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的强烈呼声;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表现了以民为本的发展目的;在发展的策略上,坚持了手段的灵活性和目标的坚定性的统一;在发展战略上,既强调重点突破,又坚持系统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的动力上,既看到多种因素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又紧紧抓住时代的主力;在发展的机遇上,强调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统一、稍纵即逝的发展契机与实践主体有准备的奋力捕捉契机的统一。邓小平同志的社会发展观蕴涵丰富的哲学内涵,表明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处处尊重规律、尊重历史,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体现了他博大的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时刻以人民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以民为本”的发展价  相似文献   

19.
发展理论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发展观再到当代科学发展观依次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遵循的是“人”一“非人”一“人”的人学演变逻辑。科学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伦理发展现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的人学发展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也改变了各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并丰富了它们进行互动的方式。在空前开放的国际环境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已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国际舆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日益重要。中国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地与外国进行沟通,更好地“让世界了解自己”,为自己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