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采取的一次改革活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经统治者认可的和平改革。一方面,是清末统治集团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地位而进行的一场法制改良运动,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另一方面,它表明清末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不能按照原来的君主专制方式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统治者法制改革意识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走向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改革,但结局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新政"中清廷始终未能摆脱和解决改革前夕早已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再加之其选定的错误的改革方向和为急于摆脱困境而采取盲目的金融政策及其对各阶层的横征暴敛,最终造成财源枯竭并导致王朝崩溃。清末新政也随之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3.
尽管学术界对袁世凯的政治生活多加批判 ,但是袁世凯在清末力主军事改革 ,大力推广军事教育 ,积极规划新式军制 ,对中国军事走上近代化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是清末军事改革中颇有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一直不被大多史家注意,即使论及也颇多贬意。本文从清末教育制度改革发生的内外动因入手,全面综述了这次改革的发展过程,客观评价了其在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组织机构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肯定了其进步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志国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9M):91-94,116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走向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改革,但结局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新政”中清廷始终未能摆脱和解决改革前夕早已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再加之其选定的错误的改革方向和为急于摆脱困境而采取盲目的金融政策及其对各阶层的横征暴敛,最终造成财源枯竭并导致王朝崩溃。清末新政也随之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6.
孔曼 《科技咨询导报》2007,(19):213-213
清末随着新政的开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其中军事改革一直走在前沿,清末制定了有关训练新军、军衔制、勋章制等奖励法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接受西方法制思想,军事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运用机制理论,对清末高教改革在新旧高教体制转换中的近代化意义、所引起的深刻变化及其内在矛盾作了分析,认为清末在高教改革开放方面的首次尝试,不仅建构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而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和挑战,我们有必要以史为鉴,对清末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晚清河南的军事改革从同治六年(1867)开始,到清末新政时期全面展开,在武器近代化、兵制改革和近代军事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整个晚清近代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清代州县位卑而事繁,但政务经费却异常短绌。清代田赋征收中以银折钱的惯行,为州县弥补财政缺口留下制度空间;州县官利用银钱比价,满足了办公之需。时至晚清,中央和直省因赔款、兴学、练兵等而加强对州县余利的攘夺,加之清末州县财政职能的扩张,州县财政再度捉襟见肘。清末的银贵钱贱则给这种脆弱不堪的州县财政致命一击,致使州县赔累不堪。从各省的应对措施和国家的反应来看,清廷似乎无意将此严重问题置于清末财政改革的实践中一揽子解决。晚清财政改革的种种行径,明显是汲汲于统一财权,而对于财政与经济之源和流的关系、税源的培养等诸如此类的本质性问题,则明显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1.
据1986条期刊篇名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在1940至1947年的中国社会政治运动当中,宪政与民主的话语具有时效性、背离性和场域性三大基本变化规律.宪政话语反映了体制内知识分子的呼声,民主话语反映了体制外知识分子的诉求.毛泽东洞见民主主义潮流是一种可以汲取的政治资源,可用以对抗政治上的敌对力量,统合国家的各种政治势力,从而构建新的国家体制.以此为思想基础,他提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的论断.在近代中国,宪政与民主要完成制度设置与价值关怀的双重社会功能.在人民主权确立以后,重要的是政体的建设.中国宪政建设面临的难题是在价值上重塑新文化,在实践中强化政治家责任.  相似文献   

12.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政治活动者具备尊重民意、责任、法纪与公道等民主风度。民主风度的培养应以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其不易培养既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陈启天的民主风度论属于政治文化建设范畴,不失为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份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进行过仿日或仿美的宪政选择,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主要在于宪政的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等内层质素的冲突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立宪派的思想同样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有新的发展和变化。辛亥革命之前,立宪派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政治信仰,从各个层次推动着社会立宪思潮的发展,立宪思想从缓和到激进的转变恰恰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是西方文明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中世纪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其晚期的宪政思想,蕴涵着许多发人深思的东西.那些蕴涵其中的要素,决定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6.
近代精神与孔斯坦的宪政自由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斯坦是19世纪初期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政治思想上,他马商业自由作为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拿破仑的军事独裁统治,同时他也反对雅格宾专政,认为无论军事独裁还是革命恐怖都是和近代精神相对立的,洽谈室要失败的。孔斯坦首次区分了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揭示了它们的各自局限性,主张将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结合起来。他分析了近代人民主权学说,提出了政治思想的关注点应从权力归属转到权力范围上来的观点。在政治体制上,他主张宪政主义,把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作为理想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宪政话语中,把握宪政本质特征的是西方古典宪政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有限政府",即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它解决了为什么和怎么样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问题。个人权利先于和优于国家权力、人性不完善所导致的没有限制的权力必然被滥用,是必须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理由;以防恶为原则,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在政治和法律制度设计时进行必要的分权是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政治现代化首先是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西方封建政治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特征,对其早期的现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它制约着民族国家意识的发育,阻碍着宪政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为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条件和理论支持。西方封建政治文化在其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过程中创生了丰富多彩的现代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晓东 《科技信息》2008,(18):153-154
《弗吉尼亚决议案》是一份在美国政治史上广被误读的重要政治文献,给其起草者——“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带来了诸如“联邦事业的变节者”等不公正的指责。实际上,老是麦迪逊的严格宪政观的一次集中反映,体现了他对人民自由权利以及联盟事业的珍视和忠诚,这些原则与精神正是美国宪政与联邦体制赖以长期巩固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不仅促成了清廷预备立宪,而且还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袁世凯在直隶试行立宪政治与改革,实际上是配合中央的宪政改革而进行的,其目的是为地方仿行立宪作出表率。尤其地方自治的实行,为接受新式教育的绅商活跃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地方和基层权力结构,使地方政治体制逐渐发生转型,朝着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对近代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