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盐萃取精馏分离甲乙酮-水恒沸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二醇与醛酸钾的混合物作萃取剂,采用加盐萃取精馏的方法对甲乙酮-水二元恒沸体系进行分离,设计了工艺流程,确定了操作条件,得到了纯度为99.5%的甲乙酮产品,萃取剂可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回收,回收的萃取剂循环使用基本不影响分离性能,结果表明乙二醇与醛酸钾的混合物是分离甲乙酮-水二元恒沸物的理想萃取剂。  相似文献   

2.
双水相萃取体系Co(Ⅱ),Ni(Ⅱ)的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双水相萃取体系中,水相pH,有机相萃取剂浓度对Co,Ni传输的影响,确立了Co的正,逆向初始萃取速度方程,初步推断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得出了利用该体系进行Co,Ni分离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钟学明 《江西科学》2002,20(1):31-33
研究了用试剂R12再生老化P507萃取剂工艺,讨论了R12用量、反应时间对再生P507萃取剂可见光谱、萃取稀土分相时间、P507收率的影响。本方法在生产实践中业已取得成功。实验和应用结果表明,再生P507萃取剂与新配剂P507萃取剂在萃取分离稀土性能上无明显差异和变化。本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实用可靠。  相似文献   

4.
熊双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1):6312-6314
在间歇萃取精馏装置中,分别进行了以乙二醇、乙二醇+醋酸钾、乙二醇+氢氧化钠、乙二醇+氢氧化钾4种溶液为萃取剂,间歇萃取精馏分离乙醇-水的精馏操作。研究了原料浓度、溶剂和原料比、不同的溶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了间歇萃取精馏分离乙醇-水的最佳萃取剂。  相似文献   

5.
N235萃取分离废旧镉镍电池中钴和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用萃取剂N235萃取分离度旧镉镍电池中钴镍的基本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酸液的浓度和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用水作为反萃取剂,经过两级反萃,可以使得钴的反萃取率达到99.6%.并对回收制血Ni(OH)2产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用排斥萃取分离正丁醇-丙酮-水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工业上传统的蒸馏法分离正丁醇-丙酮-水体系能耗过大的问题,采用排斥萃取分离方法研究了含盐类的复合萃取剂对该体系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NaAc、MgCl2、Na2CO3,等盐类在常温下能明显改变正丁醇-丙酮-水体系的互溶度;由水和盐类等组成的复合萃取剂能大幅度地增大组分在两相的分配系数和选择性系数,可达到分离提浓各组分的目的.同时还进一步研究了萃取工艺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热量衡算得出,应用本分离方法比传统方法可以节能30.4%.  相似文献   

7.
取代单酰胺的萃取能力受结构的影响很大,尤其对4价锕系元素,可以设计不同结构的酰胺来萃取分离4价和6价锕系金属,国内外在该类萃取剂的性能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介绍了近年来取代单酰胺类萃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探讨了萃合物晶体结构及取代单酰胺结构与萃取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叔胺体系萃取剂萃取盐酸过程中不同因素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证实了萃取剂的萃取机理,确定了过程在所选定因素的水平范围内的最优条件:1.54mol/L盐酸,50%体积浓度的叔胺,10%体积浓度的异戊醇.同时进一步考察了萃取剂萃取分离盐酸和硫酸过程中因素对其萃取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法确定主次因素并选择最优工艺条件:1.44mol/L盐酸,10%体积浓度的叔胺,10%体积浓度的异戊醇,0.78mol/L硫酸.对研究溶剂萃取法从氯化钾制硫酸钾的工艺优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邻苯二酚紫(PV)为萃取剂,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混合有机溶剂(正己烷:环己醇=9:1)中形成反相微胶团萃取金属离子与邻苯二酚紫(PV)螯合物的条件,探讨了HCl介质中溶液酸度,萃取剂和表面活性的浓度条件对金属离子的反相微胶团分配行为的影响,该体系可用于Zr^4+-Al^3+,Zr^4+-Ge^4+定量萃取分离,初步探讨了反相微胶团萃取的萃取机理。  相似文献   

10.
杠板归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中药,对于带状疱疹和大面积烧伤有明显疗效。实验研究了用CO2超临界萃取杠板归过程中萃取温度、压力、时间、夹带剂类型及夹带剂剂量5种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萃取条件,并对部分条件的萃取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本试验确定的最佳条件为:萃取釜的压力为45 MPa,萃取釜的温度为50℃,萃取时间为180 min,萃取剂为乙酸乙酯,萃取剂剂量40%。本工作开发了一种杠板归的新型分离方法,并为其科学研究积累了重要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选用磷酰胺类(R①O)2P(O)NR②R③作为络合萃取剂,以集中磷氧类和胺类的关键基因于一体,研究其对醋酸稀溶液中醋酸的萃取分离效果。实验发现在醋酸低浓度区磷酰胺类萃取剂比磷氧类和胺类萃取剂具有更大的分配系数。还通过红外谱图和31PNMR谱图的测定,探讨了磷酰胺类萃取剂萃取醋酸体系的机理,提出在醋酸低浓度区主要为氢键缔合机理,醋酸高浓度区主要为离子成盐机理。  相似文献   

12.
酶法转化体系中L-苯丙氨酸的络合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苯丙氨酸的分离提取对于促进酶法制备工艺的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利用络合萃取分配系数、分离选择性高的特点,对苯丙酮酸酶法制备,L-苯丙氨酸转化体系中,L-苯丙氨酸的络合萃取进行了研究。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为萃取剂,研究了水相平衡pH、萃取剂浓度和稀释剂的种类对分配系数的影响;并利用D2EHPA-正辛醇体系对酶法制备,L-苯丙氨酸的转化液进行了络合萃取研究,经4次萃取和1次反萃,L-苯丙氨酸的萃取率达到98.15%;经1次反萃,L-苯丙氨酸的收率达94.33%。  相似文献   

13.
含铬污泥中铬、铁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硫酸浸出了含铬废水处理污泥,采用磷酸萃取剂分离溶液中的铁,考察了主要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硫酸溶液可用来浸出含铬污泥,固液比l:20,温度50℃的条件下获得最佳浸出效果,铬浸出率接近100%。磷酸萃取剂可以用来萃取分离铁,适宜的浸出液pH值为1.5左右。在反应时间12h、有机相与水相比为2:l、萃取剂占有机相比例为40%的条件下,可获得最佳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环己酮-水分离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工业上传统的蒸馏法分离环己酮-水体系能耗过大的问题,研究了含盐类的复合萃取剂对该体系的萃取分离效果。结果表明,LiCl、MgCl2能明显改变环己酮与水之间的互溶度,大幅度提高复合萃取剂对组分的萃取分配系数和选择性系数,达到分离提纯环己酮的目的。进一步研究了萃取工艺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经初步热量衡算表明:应用本法分离环己酮-水比传统的蒸馏法节省能耗约25%。  相似文献   

15.
对十二种在烷基和烷氧基上具有不同程度的γ支链化的酸性有机磷(膦)型萃取剂,在氯化物体系中萃取钕、钐、钇、镱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在相同情况下与P507和MANPP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磷原子的γ位原子上具有支链化的结构对稀土的萃取分离有明显的影响,烷基γ效应有明显提高重稀土的分离效果,而烷氧基的γ效应有显著提高轻稀土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络合萃取法分离极性有机物稀溶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络合萃取法分离极性有机物稀溶液具有高效性和高选择性文章在总结络合萃取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对络合萃取剂和稀释剂的筛选、络合萃取平衡、络合萃取机理、络合萃取动力学及反萃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它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用氯化三烷基苄基铵(7407)萃取分离铼钼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7407是铼钼分离的有效萃取剂,铼钼分离系数为2362。经3次逆流萃取,铼和钼的萃取率分别为:99.60%和3.37%。用40%硫氰酸铵溶液对富有机进行3次逆流反萃取,铼的反萃率为99%。萃取剂可再生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萃取技术进行自然水体中培养的生物膜上各组分的分离 ,从而为探讨水体中生物膜各组分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准备条件 .经过对多种萃取剂和萃取条件的选择实验 ,以选定的萃取剂和萃取条件对目的组分的萃取率分别达到 91%~ 97% ,同时对非目的组分的影响较小 (损失率为 4.8%~ 7.3% ) ,基本上满足对锰、铁氧化物和有机质化学分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煤液化油渣如何高效萃取的问题,选择脂肪烃、芳烃、含氧化合物和模拟焦化苯等不同性质的萃取剂对煤液化油渣进行萃取,考察了萃取剂的溶解度参数和极性参数对煤液化油渣萃取物收率和萃取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萃取剂溶解度和极性参数的增加,萃取物收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萃取剂溶解度参数对煤液化油渣萃取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与可萃取组分溶解度参数的匹配上,萃取剂极性参数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煤液化油渣缔合结构的破坏作用。当萃取剂和萃取物的溶解度参数相近时,具有较好的萃取效果,并且它们的萃取物以多环芳烃为主。而极性参数较大的萃取剂更易破坏煤液化油渣的缔合结构,进而导致丙酮、乙醇和甲醇萃取物的N和S元素含量较高。模拟焦化苯是一种萃取煤液化油渣的良好溶剂,对煤液化油渣的萃取物收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三烷基氧膦对酒石酸溶液的萃取和反萃取条件,对温度、初始PH、萃取剂浓度和被萃液浓度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确定了萃取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萃取及反萃取过程的热效应,并根据实验确定的平衡等温线计算了萃取和反萃取过程的理论级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