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4.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5.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6.
苏轼“平淡”美的意蕴及其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军 《长春大学学报》2004,14(3):43-45,70
苏轼的所谓平淡并非平凡与枯窘,而是要强调无意于佳的创作心态,随物赋形,达到行云流水、外枯中膏的天籁之美,而这种艺术思想的形成,除了宋代审美文化背景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老庄和禅宗哲学对苏轼的浸染所致。  相似文献   

7.
曹东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4):61-62,66
严羽诗论与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南宋理学有着多方面联系。从师承关系说,严羽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他的老师包扬就是朱、陆的直接学生。从活动地域看,严羽与朱熹同为福建籍,他又与陆学传播地江西关系密切。严羽与朱熹同受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影响。严羽生活在南宋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时空,其审美思想自然受到理学观念的浸染。而且,严羽诗论与朱熹的诗论,从思想观点到审美意趣,都有不少类似之处。至于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直指本心,顿悟天理,对于严羽“妙悟”诗学思想的形成,就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了。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先生在长期的美学研究中,始终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发现与重省,对中西文化要进行沟通与融合,在广泛深刻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一种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的审美理论,是学贯中西,潇洒自如的审美思维与生机活泼、意趣横生的审美袁象的结晶体。  相似文献   

9.
“虚静”是老子和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艺术创作与鉴赏的过程中,只有淡化主体,虚己忘我,保持物我俱丧的虚静状态,体生命、艺术与自然万物的合和之道,才能使审美活动具有超越性,真正表现为精神活动和超功利活动。老庄虚静观的美学价值在于:其不仅是一种人格理想,且提供了一种对于诗歌、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及其审美活动的审美方法论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0.
客家衣饰文化中的节俭之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透过客家人服饰特征来说明其节俭的民风,从服装面料、款式、颜色等诸方面进行论证,得出客家服饰文化体现出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成为思想的主流。士人对于“仕”与“隐”的态度也不再囿于传统儒家的以“仕”为理想、以“隐”为被动的选择和暂时的退路观念,而是在老庄无为逍遥思想的影响下“自觉”进行的主动追求。政治形势的变化和老庄思想的流行使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种新的隐逸观——朝隐。朝隐巧妙地将仕与隐统一起来,以仕为隐,即仕即隐,它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与统治阶级斗争调和的结果,也是老庄思想流行后士大夫独特的处世哲学的体现。士大夫可以不再面对仕进与退隐的艰难抉择,庙堂与山林成为士大夫可以兼得的人生理想。在这种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中,山水作为自然符号成为士大夫所追逐的对象,成为他们对精神自由的寄托。  相似文献   

12.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书法艺术不可缺少的审美范畴,是书法作品的灵魂。意境的创造是书法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书家的学养在书法意境的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笔墨技法又为意境的创造提供必要的条件;神采和气韵是书法意境的重要内含;虚实结合是创造优美意境的重要手段。书法中所追求的恬淡空灵的审美境界、朴拙自然的审美意趣、超凡脱俗的审美格调、平中寓奇稳中求险的审美韵味,都体现着书法至高的艺术境界。书法的意境是形与质、情与理的高度统一。书法的意境之美是潜藏于作品之内而超于笔墨之外的整体的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老庄哲学中最精彩的生态智慧。老庄认为人源于自然而又统一于自然;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实践无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合一等。学习和挖掘这些思想财富,对于我们当下建立"生态文明"无疑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往往通过写意体现特殊的审美取向。写意包括意象、意匠、意趣、意境四个范畴。之间既相联,又有别,其写意性体现在多种形式的绘画中。  相似文献   

16.
《京华妇云)是林语堂先生毕生篇幅最大的作。小说塑造了一位道家的女儿姚木兰形象。姚木兰生长于富家,从小受道家信徒父亲姚思安的影响。客忍宽大、亲切和霭。她崇尚老庄、歌笑自然,留连山水。在林生的笔下,活脱脱一个值得老庄先们称道的“典型女性”。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己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姚木兰受道家影响,但时代却给她印上了新痕迹的,使她走向社会,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组成的抗日洪流当中。这正是小说中姚木兰形象的蕴义。  相似文献   

17.
汉赋家们“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对于外在的世界都有一种傲晲于物、居高临下的气势,体现了一种沟通天人物我两空、百川归海、万流朝宗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情怀和精神气质的审美意趣,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美的空间,开拓了审美的感性视野,为自然之美真正获得艺术上的独立做了比较充分的历史准备,成为中国美学史形成过程中重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胡祖豪 《科技信息》2012,(16):198-199
中国禅宗始于南北朝,达摩以楞伽经为传法经典,其后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受道家玄学思想影响发展成"禅宗"。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与审美上所形成的禅宗美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尤其是与老庄、玄学美学结合的一种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清代玉器艺术是中国玉器发展的一个巅峰,乾隆皇帝喜爱作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于玉器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咏玉诗文的内容大致分为鉴玉、赏玉、监制玉三个部分,展示了乾隆对玉器的见解水准、审美意趣以及清代玉器的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20.
拆解历史、颠覆宏大叙事构成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审美意趣,这一重要的创作现象的出现和形成,既有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支撑,也是新时期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小说家们以历史本化的观念进行创作,实现了重新解读历史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