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之音乐美学思想来源于道家哲学,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思想论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音乐形式与情感无关.然而从音乐形式的构成方式、存在方式、音乐作品的实现方式等环节作客观分析,进而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管窥音乐与人类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音乐是能够而且必须表达人的情感的.  相似文献   

2.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反映其"声无哀乐"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著。过去对《声无哀乐论》的讨论,往往是以"东野主人"即嵇康的言论为中心进行的。然而作为嵇康的假想敌"秦客",它的言论却并非假想而来。在它的言论中存在着大量的音乐美学思想,而且这种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关于音乐美的论述与见解。因此对于《声无哀乐论》中"秦客"的言论的讨论,就相当于是对魏晋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讨论,它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展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体现了魏晋玄学思潮影响下嵇康对音乐艺术形式的独特认识,是他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音乐的本体是"和","和"具有自然自由和谐本真的特征。音乐本身不具有哀乐,是审美主体的心理差异引发了不同的情感,它与情感具有对应关系而非必然等同关系。音乐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艺术形式,不必然具备社会教化功用。音乐追寻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是宇宙万物的自然和谐。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探索审美与艺术活动的本质仍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逻辑角度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典型命题论证进一步认真分析与研究,旨在说明嵇康以哀乐"名""实"之辩来阐述"声无哀乐"的思想认识的合理性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银萍 《科技信息》2010,(32):146-147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史上的一篇奇文,作者通过对文中关于声无哀乐的命题、对自然之和的纯音乐追求、对移风易俗音乐教化的矛盾表述等内容的分析,阐明了其中折射出的嵇康自由不羁、孤傲激切的人格特质和信奉老庄、而又彷徨于遁世与入世之间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6.
潘伟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8):125-129
《声无哀乐论》体现了嵇康独特的音乐欣赏思想。其主要观点有:音乐欣赏的本质在于人获得“和声”的音乐美感;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欣赏主、客体互动统一的两个心理层次;音乐欣赏的功能在于以“无声之乐”标识自由人格及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7.
旷迈不群的嵇康,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动荡岁月中士人的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融成一种自然、人格、艺术三位一体的审美理想,并用一生的行为(包括被晋人称为“雅量”的死)践行了这一理想。作为音乐家的嵇康,他的《声无哀乐论》与《琴赋》凝聚着他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的美学知识,尽管他的声音湮没在传统礼乐教化思想中;①作为思想家的嵇康,不滞于物不粘于心的玄风贯穿在他的音乐美学中,“师心独见,锋颖精密”(《文心雕龙·论说》),他的音乐美学从本体论角度对音乐、艺术和人生进行思考,形成超越现实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吴立群 《科技资讯》2009,(31):217-217,219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其重要性在于提出了主体性的音乐理论。本文着重从音乐的三要素引发,联系原文,结合音乐作品实例,论证了音乐活动中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三个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此来论及嵇康的主体性音乐观。  相似文献   

9.
《声无哀乐论》(下简称《声论》)是魏晋之际的著名学者嵇康的音乐美学论文。自问世以来,备受学者注意。近年来,更成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重点之一。笔者以为,在众多的研究中,对《声论》的内容探讨居多,而对其产生的源由、条件等则似注意不够。且  相似文献   

10.
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和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道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两极。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二元对立的批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扩充古代整体的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容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声乐跨界演唱现象作为传统唱法的现代创新演绎,以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广大的音乐市场生存空间,契合了当代和谐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主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蓄,注入“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将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二十一世纪,对竹林七贤的研究空间由文学领域正在向哲学、历史、艺术、考古等专业不断发展,具有逐渐扩张的趋势.《事文类聚别集·礼乐部》注引的《魏记》内容,继承了《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记”内容.“竹林之游”包括以嵇康、阮籍、山涛为核心的“七贤之游”与以嵇康、向秀、吕安为核心的“嵇康之游”两个阶段.竹林七贤的价值取向有偏重儒家理性与偏重道家审美两个方面.竹林玄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儒道兼综和重视庄学人生体验两个类别.  相似文献   

13.
陈耀祖 《科技信息》2012,(21):235+255-235,255
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抒发人的情感,同时对于舞蹈动作的编排设计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正确选择舞蹈音乐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14.
之所以说嵇康诗作源出于曹丕,主要原因有三:超尘游志的情感主题、对曹丕诗语的化用和"鸟"意象运用。嵇康诗歌固然过于严峻激切,情感抒发缺少中和之美,但嵇诗却能够综合运用比兴手法,兴寄高远,达到了钟嵘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对黎国韬先生《参军戏与胡乐考》和《参军戏与胡乐补论》提出的参军戏源于胡乐,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及祆教有关等观点进行辨析,认为黎先生所举证据并不能证明参军戏源于胡乐。陈旸《乐书》"唐胡部……戏有参军、婆罗门"意思为参军戏属于唐代独立乐部"胡部",而不属于少数民族音乐泛称的"胡乐"。脚色参军的"绿衣秉简"为官员打扮,而钟馗的"绿袍"是在戏中扮鬼神时的打扮,"简"也是官员的道具,二者服饰相似并非因为有继承关系,所以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和祆教也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6.
《论语》强调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即合于仁德为善,表现平和中庸为美;道和乐具有本质的联系,存在的前提是“仁”;乐的地位从低于道,到趋于平等,乃至最终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制乐作乐更成为一个王朝不可或缺的政治使命;关注历史甚于现实的音乐思想到了墨子、苟子时期才有了较大的转变;始于孔子的儒家音乐思想并不是僵化和封闭的,而是基于历史并关注现实,不断调整和完善着的,这也正是后代王朝能把它纳入到统治思想主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音乐形神理论是比较成体系的,这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实属罕见。在他的音乐专论中,他从本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这三个角度,对音乐形神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在继承老庄音乐思想的基础上,他把音乐的本体定位于具有客体之“神”性质的“和”上;而在创作论上,他又暗暗地肯定了人的主体之“神”对音乐之“形”的影响;从鉴赏论的角度,他又赋予了鉴赏者的主体之“神”以主宰者的地位。经过嵇康的阐发,我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终臻完备。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在"换代升级",认为健康是由生理到心理,并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格道德等相关因素的和谐统一。本文运用全新的视角论述了《乐记》这部音乐心理学专著的重要理论思想和音乐本质,由此来探讨《乐记》对现代音乐疗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尤铁伟 《科技信息》2012,(19):324-324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本文就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情感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美好情感进行了探讨,并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