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宋赵不恧所作《皇宋中兴圣德颂》一文曾分别上石于长江夔门段与永州浯溪摩崖。通过对两处所录作者、书写者、上石者生平的考察,以及其它传世史料的梳理,可以发现,颂文文本或许并不为乾道七年所作,且并不能排除两处碑文在上石前均有重新修正的可能。同时,颂文间接反映了孝宗朝特殊的政治现象,即皇帝主导的内廷权力,一直无法摆脱以德寿宫为中心的高宗势力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正>唐张嘉贞1作的一篇文章是研究赵州桥的重要历史文献,文中的记述常被引用。现在有许多书称该文为"《安济桥铭》"[1~3]。这值得商榷。南宋陈思编撰的《宝刻丛编》一书载有一则古碑碑目:唐石桥记唐张嘉贞撰柳识2书。[4]"石桥"是赵州桥的原名[5]。据研究,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曾任过中书令的张嘉贞(公元666~729年)被任命为定州刺史,在赴任途经赵郡(赵州,州治在今河北省赵县)时作有《石桥记》一文,随后由名士柳识书写,刻石立于桥畔。后来卫州司功参军柳涣为石  相似文献   

3.
集诗、书、碑于一体的四川邻水县太和乡中学"诗碑廊"是一枝校园文化奇葩。碑廊富有地域特色,刻石的18首传统诗为著名诗人唐世政先生撰。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技巧高超,声韵流转,文采风流;书法形神俱美,格高韵古,风格多样,精彩纷呈。因其在传播和弘扬巴蜀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艺术学意义、教育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而闻名遐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陈梦雷虽然一生坎坷,但著述不辍,亦为传承妈祖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他撰有赞颂妈祖神助收复台湾灵迹的赞文,在所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更收裁有丰富的妈祖史料,对今天妈祖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汉颂文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礼乐建设结合在一起,受到朝廷的提倡,其功用在于纪功与颂德。在发展过程中,颂文受到经学的影响,不仅在形式上取则经典,而且表现了东汉经学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颂文与东汉史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突出表现在颂文叙事和征实的特征以及前序后颂、其序似传的写法。东汉颂文的这些特征使它和辞赋有明显的区别而与碑铭等文体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6.
颂为汉代重要文体类别,上承先秦告神、颂美宗庙祭歌,下启魏晋后世颂美之文,无论形式、内容,押或文学观念都处于转换变更期.汉人颂体文类辨体意识显得相当模糊.出现将颂与诗、赋、碑、赞等文体称名相混情形.此中情形,既有前代颂体文学创作与观念影响因素.也与汉人颂体创作复杂生态有关.汉代颂体文类意识的模糊与创作的多元化.反映出文学自觉时代到来之前某些特性,即文体现念的含混性与文体创作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祝福类铭文起自先秦,其主要内容是对未来美好理想的祈盼与描画。先秦贵族在铭文中祝愿自身长寿、子孙家族长保富贵。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对幸福祝愿的表达愈加丰富。西汉诸帝铸钟鼎刻铭文以祝愿神鼎传芳,希望天下安定和谐、汉代帝系永垂;东汉士大夫多作铭文向上位者表达自身的感激和忠诚;汉代人们多作镜铭,其内容或描述对理想生活的祈盼,或表达对离别的不舍,寄托别后的思念。汉以后器物类铭文仍然沿袭着祝福的内容,但文士所撰的铭文却基本上不再承担祝福的功能,祝福类铭文渐被颂文等文体取代。  相似文献   

8.
攸关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南诏碑》撰者名氏,最早见的是唐懿宗时人樊绰《蛮书》卷五:“(大和)城中有大碑,阁罗凤清平官王蛮利之文。”到五代时刘煦《旧唐书·南诏傅》中说“有郑回者,本相州人……(山焦)州陷,为所虏,阁罗凤以回有儒学,更名蛮利。”又到元朝初年,朝廷命官郭松年抵大理,后撰《大理行记》,文中云“立德化碑(《南诏碑》),使蜀人郑回制文。”从此以来,人们对这著名的《德化碑》撰者,皆以为出自郑回之手而无疑者。直到龙云当政,开设通志馆编纂省志时。纂志诸公,仍认为《南诏德化碑》文撰者乃郑回。碑的文字自明代以来剥落严重,好在修《新纂云南通志》时,有关碑文撰者的文字尚完好,志馆诸公因之拟议,在该《志》  相似文献   

9.
《新刊庐陵诚斋杨万里先生锦绣策》被视为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而流传于世。实际上,该书作者并非杨万里,而是宋高宗时期学生应对老师策问而作的策对集。该书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本身便是宋高宗时期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史的直接素材,又如策对中"太平""祥瑞""用兵""选择将才"等时代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由于该书与《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之间关系的发现,得知了该书在宋末流传的情形,并引出了该书存在的褒贬不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焦山碑刻研究四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焦山四块刻石的考释,对前人屡误为唐刻的《金刚经》辨正为隋前书,对洪亮吉、张问陶、康有为与镇江文人的交游及其影响,作了考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11.
《粤风续九》载有曾光国所"述"的《始造歌者刘三妹遗迹》一文,《古今图书集成》引录有曾光国协撰的康熙《贵县志》关于"西山歌仙石"的记载。这两则材料不仅为我们准确地把握清代的"刘三姐"文字传播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支撑,而且为深入分析口传刘三姐故事中的"禁歌"情节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其文献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毕生以正人心为已任。他中年以敕局删定官身份直谏孝宗,批评朝政,议论君心之非,提出解救时弊的设想与期望;后创办象山精舍,又为政荆门,以正人心为先,努力实践自已的社会政治思想,终因过劳而卒于任所。陆九渊的思想与实践,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义"在<三国演义>中是超越一切不同派别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观念而存在的道德评判标准.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具备了文学层面的审美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种种"义"之表现来昭示世人,从而具备了一种道德层面上的终极评审意味.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书中所颂之"义"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忠义、信义、贞义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公文撰制中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公文撰制中具有美学标准,撰制公文如果不讲美学标准不但会影响公文质量,还会影响实际工作。当前一些机关和单位在公文撰制中普遍存在公文体式不规范、撰写态度不严谨、内容语言空乏、不讲词章、缺乏文采和美感、文字冗长、粗制滥造等问题,本文试图从美学标准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作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为进一步发挥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结合当前高县第二十二届"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集中宣传活动,3月14日和15日,高县经信科技局在可久镇和嘉乐镇组织开展了家风家训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和家庭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精神文明。本次活动围绕"绿色发展脱贫奔康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精神文明"的主题,在  相似文献   

16.
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征求大禹纪念歌,以尽量阐扬大禹美德,词意庄亚渊穆为主,可谓孝法先王,乐取的人以为善也。大禹治水,利赖万世,墨教开宗,兼爱道大,非黄帝尧舜文王不能比美。宗德报功,匹夫有责。因思诗经殿周颂鲁颂商颂,而无夏颂。大禹盛德,不在汤文下,不可以无颂。而颂庄严,视歌尤雅,乃以管所及。作神禹颂。又以大禹之德,未能尽入于颂,及颂不能尽意者,作注以申之。  相似文献   

17.
1960~1999年,中国土司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呈现了前为"浪谷"后为"波峰"的发展状态。此间,土司学的研究对象初步明确,研究主题逐步明朗,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凝集成了历史学本位的政治学和民族学核心层面,依托于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治的土司学,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体现了为民族自治政治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孝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道"之于孝不仅具有本体、规律和原则的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崇高是孝道主体的重要审美形象,礼是孝道的行为艺术表达,孝道也表现了道德主体的审美价值倾向,和谐之美是孝道追求的社会终极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仁爱之心和正确的审美观是儒家孝道的起码要求和基本前提。当今社会,爱心缺失和审美错位是影响传统孝道美德大力弘扬的瓶颈因素,深入发掘传统孝文化的道德价值和美学价值对于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唐书·艺文志》较《旧唐书·经籍志》不仅著录更富,分合归类亦更科学,理应获得较高评价。美中不足者,其书名作者著录时有疏误,且偶有条目重出,前者已有董文武先生《点校本<新唐书·艺文志 >校勘拾遗》(《河北师院学报》1990.1)一文条辨纠正,后者尚无人论及。今摭拾于此,供研究者参考,有关文字校勘亦附及之。 1、乙部史录正史类(第1457页)徐坚《晋书》一百一十卷 按两唐书本传不言坚作《晋书》,旧志亦不载此书,疑新志徐坚名下脱“注”字,盖注臧荣绪《晋书)一百一十卷也。新志次此书于李善《汉书辨惑》二十卷后、高希峤《注晋书》一百三十卷(房玄龄等撰)之前,亦可见其类矣。 2、乙部史录编年类(第1459页)梁祚《魏国书纪》十卷  相似文献   

20.
北宋建国以后所设置的诸种武装力量,至“靖康之变”,大都被金兵击溃。南宋初年重新聚集与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与北宋已有很大不同。孝宗乾道五年(1169)薛季宣在《召对札子》中说道:“厢军之置,即唐方镇之兵是也;周世宗及我太祖皇帝增置禁旅,则今之禁卫与诸州之禁兵是也;神宗皇帝立将兵之法,今之帅藩系将禁军是也;太上皇帝(即宋高宗)收诸将麾下,作三衙、御前诸军,今之大军是也。四者之外,复有弓手、土军、役兵。今惟大军可供战伐之用,将兵而下废为皂隶之役。”这段文字,指出了南宋军队的种类及其渊源,并说明了由唐、五代、北宋延续到南宋的诸种军队皆“废为皂隶之役”,而真正“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