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大型筒壳的成型,目前,常用方法有退火、低温、时效、锤击和振动等,但这些方法常受到设备尺寸限制;生产周期紧迫限制;经济性及安全性等限制而不利于采用.本文介绍的超载加压法,在工程实践中显示出操作简便、设备简单、生产周期短、安全可靠等优点.我国大型筒壳超载加压法去除残余应力的工程实验数据,目前还为少见.所以,超载加压法去除焊接残余应力及其机理的探讨,在压力容器制造业中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棒层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新技术,其关键在于制棒.采用上行展开法和吸入加压法制备,色谱棒. 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所制备的色谱棒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与冷牙胶侧向加压充填技术(CLC)作为对照,比较3种热牙胶充填术的冠渗漏情况,评价4种根管充填技术的充填效果.方法:选用40颗新鲜拔除的人单根管牙,随机分成4组,分别用冷牙胶侧向加压法、热牙胶垂直加压法(WVC)、热塑牙胶注射加压法(ObturaⅡ)和超声振动侧向加压法(ULC)充填根管,将其冠部浸入印度墨水中5 d并制成透明牙,数码相机成像输入电脑,通过Photoshop cs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墨水渗透的距离.结果:WVC组和ULC组的冠方渗漏明显小于CLC组(P<0.05);而CLC组和ObturaⅡ组之间冠方渗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WVC充填技术和ULC充填技术效果优于CLC充填技术,ObturaⅡ技术充填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氢气/钯碳常压合成法、氢气/钯碳加压合成法、甲酸铵/钯黑合成法、甲酸铵/钯碳合成法4种催化氢化合成方法,首次分别合成了新化合物叔丁基-2-氨基-4-苯乙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并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对所采用的4种合成方法的系统研究,其中甲酸铵/钯碳合成法具有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昆虫性信息素合成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昆虫性信息素合成方法的进展.阐述了聚合物Wittig试剂法、有机硼试剂法、炔键移位法等的优缺点.同时评介了这些合成方法对昆虫性信息素合成在工业化生产发展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合成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综述.详细介绍了光气法、氧化羰化法和酯交换法催化合成聚酯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催化剂和反应工艺条件对聚醋合成的影响,指出各种合成方法存在的优缺点.酯交换法是非光气合成聚酯的重要方法,其中包括碳酸二苯酯(DMC)法和碳酸二甲酯(DMC)法.在DPC合成法中,副产物苯酚的脱挥比较困难,往往需要在高温低压条件下进行,因此在缩聚过程中常常伴随副反应发生,造成产品质量下降.DMC是合成DPC的重要原料,开发DMC直接合成聚碳酸酯,避免了中间体DPC的合成,减少了反应步骤.与DPC法相比较,DMC法中副产物甲醇脱挥比较容易,但该反应平衡转化率低,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促进平衡移动.此外,在聚酯性能和改性方面也进行了系统分析,展望了合成和改性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S-(+)2, 2-二甲基环丙烷甲酰胺是合成医药和农药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催化法.综述了国内外2, 2-二甲基环丙烷甲酰胺的合成及拆分方法,并对各种合成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其中生物催化合成技术因具有高选择性、高催化效率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催化合成法克服了化学合成工艺的缺陷,符合原子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苯酚合成方法的绿色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介绍了自1923年以来苯酚的主要合成方法即苯磺化法,氯苯水解法,环己酮-环己醇法,甲苯-苯甲酸法和异丙苯法以及苯直接氧化法等生产方法.并从绿色化学角度逐一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原子利用率,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其中异丙苯法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苯酚最主要的方法,其生产能力约占世界苯酚总生产能力的92%,但目前苯酚合成工艺正向无废、少废、原子利用率高、不联产丙酮技术发展,即苯直接催化羟基化合成苯酚的合成工艺发展.  相似文献   

9.
绿色可降解塑料——聚乳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聚乳酸的合成方法和研究进展,具体阐述了间接合成二步法、直接缩聚法和共聚改性法.并对聚乳酸的研究情况和研究趋势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TiO2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按照反应物系的物理形态来分,可以分为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着重讨论了液相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对TiO2纳米材料的合成新方法给予了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对水热条件下和有模板剂存在的状态下合成的方沸石的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 ,合成方法对产品的结构 ,特别是对称性和晶胞参数有明显的影响 .水热法合成产品属立方对称 ;由于c轴压缩以及a ,b轴的伸展 ,模板法合成样品为四方对称 .同时 ,合成方法的差异将导致方沸石形貌的完全不同 .SEM照片表明 :水热合成样品的微粒形貌为四方片状 ,而模板法合成样品为多面体 .热重、差热分析结果显示合成方法对产品的热性能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来含氮杂环配合物的溶液合成法、固相合成法和水热/溶剂热法3种合成方法,对其生物活性尤其是抑菌活性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展望了合成方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BBr3的合成     
在合成BBr3的方法中,元素硼溴化法是比复分解法和碳化硼溴化法容易实现的合成方法.在制备元素硼的方法中,Mg—B2O3还原法是比Na-B2O3还原法、Al—B2O3还原法和Al-硼砂还原法操作方便且产率较高的合成方法.采用聚四氟乙烯管道可以对溴和BBr3取得满意的防腐和密封效果,冰盐浴可以实现高温BBr3气体的冷凝.  相似文献   

14.
纳米TiO2介孔材料特殊的结构及性能使其在光催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综述了纳米TiO2介孔材料的各种合成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常压液相法等.最后介绍了在制备介孔TiO2过程中模板剂的脱除方法,同时就掺杂对纳米TiO2介孔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迷迭香酸为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多酚酸类化合物,由于从植物材料中制备高纯度迷迭香酸的成本较高,因此迷迭香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迷迭香酸的合成方法,包括生物酶法合成途径、化学-酶法合成途径、化学方法合成途径,以及迷迭香酸相应的酯化衍生物和酰胺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系数据库出现以后,规范化即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且十分活跃的领域.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多关于合成法和分解法的算法.本文总结了规范化方法的原理,指出了合成法和分解法之间的区别,并提出了著名的Bernstein合成算法的一个改进形式,完善了该算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聚乙二醇法和亚硫酸钠法制备磁性氧化铁颗粒,通过负载法合成磁性氧化铁/SO2-4生物质基固体酸催化剂,从磁性氧化铁颗粒的不同制备方法入手分析催化剂的合成及特性.以表面酸量、磁响应性能及催化水解微晶纤维素所得还原糖得率(DNS法)为指标考察催化剂的活性;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拉曼光谱仪(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表征催化剂结构.结果表明:磁性氧化铁颗粒的合成方法对制备催化剂活性和结构有较大影响.其中,用亚硫酸钠法制备磁性颗粒合成的催化剂表面酸量大(1.13mmol/g),还原糖得率高达30%,且制备工艺周期适中(2970min),催化剂的碳含量较高,负载的磁性氧化铁颗粒较多且与碳材料结合程度高,比表面积较大,孔道结构丰富;通过VSM分析可知:聚乙二醇法合成的催化剂为铁磁性材料,亚硫酸钠法合成的催化剂为亚铁磁性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3种膨胀力测试方法的差异,探讨允许试样少量变形后膨胀作用力的衰减规律,以百色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在单轴固结仪上完成平衡加压及膨胀反压两种膨胀力试验.同时按照加压膨胀法的基本原理,利用控制允许变形的平衡加压实测数据,分析其对应的膨胀力数值,获得同一干密度2种含水率土样3种方法测定的膨胀力排序:膨胀反压法最大,平衡加压法居中,加压膨胀法最小.此外,膨胀作用力随变形量呈负指数衰减,上覆压力能起到有效抑制膨胀土体的增湿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微波晶化、常温晶化、水热晶化3种方法合成MCM-41中孔分子筛,详细比较了这3种合成方法在操作参数和所合成分子筛物性方面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合成的MCM-41中孔分子筛品质优于常温晶化法合成的分子筛,与传统的水热晶化法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水热晶化法.微波晶化法具有下列明显的优势:节能、操作便利、环境污染少,且在实验过程中无转晶现象;合成时间短,较传统水热晶化法省时3~4倍;样品比表面积可达1000m2/g以上,晶粒直径小至30nm,且呈高度均匀分散分布,结构致密,孔径最可几分布极窄,孔容积可达1.178mL/g,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大于900℃)及水热稳定性(分子筛孔壁厚可达2.55 nm).因此微波晶化法完全有望取代传统的水热晶化法,成为制备MCM-41中孔分子筛的实用化技术.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典型的Fischer法及过渡金属催化合成吲哚及其衍生物的最新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