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低温下材料比热测量的3种方法:绝热法,扫描法和热驰豫法,结合作者的测试经验,详细讨论了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对现有的大学物理固体比热实验步骤做出必要的改进,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使用精密天平,并较好地完成铜块的比热测量.同时,这样的改进又能使学生对用外推法进行物理量测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文中对混合法测良导体比热实验误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误差较大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方法,使实验既方便又提高了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随机矩阵理论中能级统计的方法,考虑能级分布和能级关联的影响,给出适合于金属小粒子的自恰方程,并详细数值计算了无外场作用时超导金属小粒子s=0及s=1/2两个自旋态能隙参量和临界转变温度随金属小粒子粒径的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粒径时的电子比热.并在自旋s=0时理论结果得到了实验上观察到的超导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测量低温下固体热物性的一种非稳态方法,并对玻璃钢试样的热物性进行了测量,所测数据与其他所测数据相比,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D-M变换和点阵傅立叶变换对三维各向异性立方XXZ- Heisenberg铁磁系统的哈密顿量进行了对角化,得到了系统的自旋波谱(磁振子谱)及基态能量.推导出系统的配分函数、比热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系统的比热随不同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对其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进行了讨论.系统的比热随系数△增大而减小,当系数△<0.3时,C/... 相似文献
8.
利用非稳态金属细线加热法,测量金属细线的表面温度变化,将比热、热扩散系数等作为调整参量,对实验结果进行最小二乘拟合,获得被测介质的热物性参量值.测量的有效性通过对热物性参量值已知的甘油的测量得以证实.对矿物油VG46的测量结果表明,常温范围内其热物性参量的温度依存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在获得有限平板阶跃函数式加热瞬态温度分布近似解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不良导体热导率阶跃函数式加热动态测量装置,该装置简单,实用,测量结果精确,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直接分析法得到交流无换向器电机在两种工作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用所得的数学模型对系统进行稳态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利用现行标准的统计力学方法推导出中间统计的巨配分函数,得到了服从中间统计的理想自由粒子模型的热力学函数.考虑基态能以及粒子占据数对模型的影响,计算了其低温比热.结果表明:当m(即单粒子态上最多容纳的粒子数)为较小正整数时,其性质与费米系统的性质较为接近,模型比热的变化除在m=2、3处出现反常外,都随着m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m为较大整数时,模型的类玻色性增强,热力学性质与玻色系统有较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直接分析法得到交流无换向器电机在两种工作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用所得的数学模型对系统进行稳态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交流励磁发电机稳态运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交流励磁发电机(ACEG)的数学模型,对ACEG的稳态运行性能进行分析,利用MATLAB5.3的矩阵运算和符合运算功能导出了ACEG定,转子的有功,无功功率和电磁转矩表达式,绘制出功率和转矩随定,转子电压综合矢量间相角变化的曲线,并由此得出了可以通过转子侧有功和无功功率的较小变化经电磁放大来调节定子侧有功和无功功率,以及ACEG具有转差静稳定的特性,它与普通同步发电机相比有较高的过载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3)
本文是下厂开门办学的小结的一部分。文章叙述了对矿石固体样品及化学分离过程中的液体、固体样品进行α、β和~(226)R_a 测量的方法,并提出了尚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给出稳态光电压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比较MIS模式与夹层模式得到的SPV信号,结合光电流响应的测量,以金红石型TiO2(001)面单晶表面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夹层模式与MIS模式得到的光电压结果近似,夹层模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结合弱场诱导夹层模式能够给出更多的亚带隙跃迁的信息,而外加电场对光电流和MIS模式测得的光电压没有影响.同时比较有无弱场存在时的SPV与光电流信号,探讨了弱场诱导的可能作用机理.亚带隙跃迁得到的光电压具有与高于带隙宽度的光电压响应不同的产生机制和电荷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兴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84,(3)
本文介绍一个测量隔热材料导热系数的简易方法。此方法用一个小型加热器局部加热试件表面,根据注入的热流及表面局部温升便可求得试件的导热系数。此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对试件不需特殊加工、便于现场测量。本文还介绍了小型加热器的结构,给出了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局部加热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小型导热仪的结构,给出了对几种不良导热材料的测试结果。试验表明,局部加热法设备简单,可对试件进行现场及非破坏性测量,测量结果与文献报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0.
空腔在激光闪光法测量比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健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4)
闪光法测量材料的导温系数、比热和导热系数由W.J.Parker等于1961年首次提出。由于该方法在测量导温系数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因此至今仍被广泛采用。但所提出的比热测量方法不仅精度低操作复杂,而且需要两次试验才能得到比热数据,因此无法实现快速综合测试。本文提出的测量比热新方法是基于空腔原理,其要点是在一个密闭的空腔上开一小孔,激光通过该小孔进入空腔内经多次反射后几乎全部被空腔吸收,因此可把空腔看成是一个对光的绝对吸收体。应用空腔原理实现对比热测量的要点是:首先应用一个比热为已知的壳体与样品共同组成一个空腔,二者之间相互绝热,当具有已知能量的激光进入空腔后,经过在腔内的多次反射,该能量最终将被壳体和样品吸收,壳体吸收的能量可通过测定壳体温升求得,因此样品吸收的能量及比热也可随之得到。由于激光是经过聚焦后进入空腔的,因此壳体上的小孔可以做得很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把空腔视为绝对吸收体所带来的误差。样品的导温系数可与比热同时测得,导热系数可通过比热、导温系数及密度计算出来。应用本方法测得了Fe、Ni、Cu、Mo等金属的室温比热、导温系数和导热系数,这些数据与有关文献一致。本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有如下特点; 1.能在单次激光脉冲作用下,同时获得比热、导温系数、导热系数三个热物理量。 2.样品表面无需特殊加工和处理。 3.比热测量的精度及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