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与魏晋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 ,他对中国小说史以及中国古籍的整理、校对工作 ,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 ,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和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 ,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2.
晋商后裔常燕生是继傅山之后近代山西又一文化名人,他在文学创作、历史、哲学、教育、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五四前后常燕生的文学活动主要体现在通过与陈独秀书信往来参与当时对古文和孔教的讨论、参加狂飙社的活动,以及与鲁迅先生的交往与论争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鲁迅的多数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娴熟.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的遗作,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鲁迅的关注。由于鲁迅等人的积极译介,厨川白村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领域名声鹊起。他的文学观契合了鲁迅当时的文学思想,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学界关于厨川白村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尚处于一般引述状态,而关于厨川学术思想的渊源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厨川白村文学思想的显性源头在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之中,而其隐性的渊源则在马克思学说中。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是厨川白村改造日本国民性的重要参照,这也是《苦闷的象征》超越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进化与轮回,有限与无限......这一组组对立矛盾的范畴,便构成了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鲁迅这种矛盾抗争的心灵结构也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创作中的显结构和潜结构。鲁迅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的小说中已有所表现,而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得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呈现。深刻的绝望与对这种绝望的悲壮反抗,便构成了鲁迅精神追求的矛盾运动的两极,贯穿在他心灵的诗篇《野草》中。  相似文献   

6.
提到‘五四’新文学,就必然首先想起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的整个意义和价值毛主席早已作了很高的也是很恰当的评价.鲁迅先生在革命文学活动上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是多方面的.就他的文学创作而言,当然主要的是他那些不朽的小说,但他也写了一些杰出的诗篇,散文诗集‘野草’,有口皆碑;旧体诗广为传诵,其中的佳句已成为常被引用的金玉之言;通俗的政治讽刺诗具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学者,其中国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展示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学研究中的开阔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缜密的学术思维,其中的社会学意识便是其特点之一。以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为例,鲁迅以社会学的标准对明清小说做出分类和考证,对于明清小说思想内容的研究同样具有时代社会关注的特点,而在探究明清小说发生学时,同样做出了社会背景的考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化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俄罗期文学有着深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一生奉行“拿来主义”,吮吸着外国文学的丰富乳汁,开始他的文学创作道路。谈起怎样做起小说来时,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作品。”大家印象最深,最熟悉的是他的《狂人日记》就是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写成的。由于这两篇小说的同名,以及形式、内容的相近,因而受到国内众多评论家长期的注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鲁迅先生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直接师法果戈理却又比果戈理“忧愤深广得多,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慨。当人们的视角纷纷集中于这两篇同名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拿来与另一位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在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这个"独特"不仅是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更是他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身份的与众不同。作为当代文坛最重要作家之一的张承志,由于历史、文化、信仰、血缘、性格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身份认同体系。尽管张承志拥有多重身份,但是其文学创作所一直坚守的底层情怀和反抗气质从未改变,这也是理解张承志文学创作深刻内涵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有关中国小说史以及对古典旧籍的整理、校对工作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为何选择“历史”作为《故事新编》的内容与探讨对象?《故事新编》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与具体的细节实现了对历史的“拓容”,并颠覆了权威的历史?鲁迅重构历史的目的和他要以小说担当起的使命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故事新编》的本质,接近一个以艺术叩击真理之门的鲁迅.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故事”与“新编”的关系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两类人物,为《故事新编》如何实现对历史叙事问题的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研究角度,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他对历史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人是社会的产物,更是历史的产物,因此,现实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既定因素的制约和束缚,他要想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为上都成为一个能自觉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除了认真学习与研究历史外,别无他途。学习与研究历史,是人们认识自我、使自己领悟到完人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和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他和鲁迅、郭沫若一样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文艺理论建设工作的巨匠,在步上文学创作道路后仍不间断地深入地研究文艺理论,广泛地开展文学批评。他的文论工作贯穿在漫长的六十年,尤其是建国前的三十年中。在这三十年里,他以自己写下的大量文论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勾勒出全貌。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 超,作为资产阶级的史学领域的拓荒者,他的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一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 但是当时的历史观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对科学历史做出真正的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谎言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现在了解的历史离真相越来越远。以马可波罗为例,他的亚洲之旅似乎是自己的杜撰;还有,艾萨克·牛顿并不是在被苹果砸到脑袋之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但他经常用苹果解释万有引力,久而久之,人们便误传苹果帮助牛顿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历史学有相同的历史对象,但却没有相同的研究目的。正是每种历史学各有不同的研究目的才决定了每种历史学的各自不同的风格和价值。另外,历史学内部的各个专门史之间虽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但专门史之间的研究对象的不同并不等于作为整体的历史学的历史对象的不同。关键在于,必须确立历史学的理性基础。只要缺乏理性批判的自觉意识,那么,历史借鉴就只能沦为历史影射和历史比附,历史依据也必然沦为为独断专行的现行政策强辞辩护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入手,详细论述了鲁迅小说表现手法上的荒诞色彩。这种荒诞色彩的出现与鲁迅广泛接受西方文学创作技巧和吸取传统小说精华有很大关系,鲁迅找到了反映生活的最佳角度,用荒涎手法再现荒诞的现实,深化了作品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8.
崔鸿是第一个把十六国时期历史当作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进而把少数民族政治的历史提高到正史地位并为此而倾注了毕业心血的史学家,他所撰著的《十六国春秋》不仅体例完备,是包举各家十六国史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在史学史上开日后元魏史,辽金史,元,清史之先河。《十六国春秋》这部著作的出现是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翻译活动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在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中,归化策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他中后期的翻译作品大多采用异化,甚至是极端异化策略。通过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鲁迅翻译策略及翻译策略转变的深层次原因,论证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是受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  相似文献   

20.
对鲁迅精神的解读,极大影响了国统区文学创作的传统。这首先源于个人对鲁迅的崇敬和战时中国的需要,由此展开了对鲁迅的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加深了国统区作家对鲁迅精神的认识。鲁迅精神也同样渗透在国统区作家的写作上,他们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和讽刺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作品,揭露并反抗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黑暗统治和封建观念对人民思想的毒害,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