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渝  王正容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3):31-33,100
战国对话体赋,在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奠基下,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对话性辩证法思想;这种对话性的辩证法形态与精神是和古希腊、古印度思想相异的、中国独特的真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战国对话体赋,在中国天人合一宇宙观奠基下,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对话性辩证法思想;这种对话性的辩证法形态与精神是和古希腊、古印度思想相异的、中国独特的真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对话教学的对话,不仅仅是言语的对话,更应是师生平等的、交互的、生成性的交流。其表征方式主要有“问答”式、“愤悱”式、“交际”式和“辩论”式。对话教学的展开要求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建构“文本化”课程观,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当成为推进对话教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李满了誓譬生从被动世毋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和认识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戴维·伯姆,在其著作《论对话》中详尽阐述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关于对话的思想。他从隐藏在对话背后深处的思维入手,着重分析了对话中思维的特性:分裂性思维和思维假定、共享思维和平实思维、悬置和思维的本体感受性、非预设目的及对话的无限性、以及“微文化”背景下的对话环境等五个层面,深刻揭示了对话的本质、意义及方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戴维·伯姆的对话思想给当前的对话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主体的存在具有对话性,对话意味着意义的生成。主体的对话关系是由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决定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在深入、持续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丹红  王琼芳 《科技资讯》2009,(34):189-189
根据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对话式教学”的新思想,本文通过对“对话式教学”的内涵和和特征的论述,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开拓了长篇小说的一种新体裁——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多种对话的统一体,在对话环境下揭示深刻的思想内容。复调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对话性,小说所有成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复调特征在陀氏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中的所有主人公都是有思想的人,他们通过对话交际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思想,并聆听他人声音作出的回答。该文意在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结构方面揭示小说《卡》的对话性,亦即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于海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28-30,38
美国著名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首先在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问得以展现。文中在吉姆佩尔与牧师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吉姆佩尔与他的妻子埃尔卡,吉姆佩尔与他的学徒或其他邻居之间只是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这种关系展现了现代人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其次,在叙事上锑二人称“你”的使用也体现出了对话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后,在吉姆佩尔的游荡与梦境中,“对话”哲学得以最完美的诠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傻瓜吉姆佩尔成为“对话”哲学中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传话”与“对话”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对话”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不仅习得了知识,而且张扬了个性,  相似文献   

11.
对话教学的实质是平等与民主、坦诚与沟通、生成与创造。其外显虽是互动、活跃的,内蕴却应是独立、沉静的。它绝不等同于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它同样需要沉默与冷静、深沉与思考。但是,笔者近来所接触的不同级别的观摩课,“对话”——不,应当说是“师问生答”,其频繁与热烈,真让人“耳”不暇接,而“默默沉思”却没有一席之地,被拒之门外。课堂教学给人以肤浅、浮躁之感。请看下面一堂语文课(苏教版六年级《螳螂捕蝉》)的教学片段实录。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派在其主办的《战国策》半月刊和《战国》副刊中与儒家思想展开了三重对话。第一重对话是应和式的充实性对话,即"战国策"派赞同或至少不否定儒家思想,并对儒家思想进行结合实际的申说;第二重对话是反叛式的时代性对话,即"战国策"派从其特定的时代特征出发,完全地否定儒家思想;第三重对话是借鉴式的开放性对话,即"战国策"派跳出中国、放眼西方,以尼采的意志哲学鉴照儒家思想。这三重对话着眼于改造民族精神以应对抗战的迫切需求,最终表现出"战国策"派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文本是主体性的存在,具有潜在的对话性,它从多种层次和角度持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学文本的对话性是由它的载体、结构和内容这三个要素的对话性所决定的。文学文本的意义正是在与读者不断深入的对话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辑者、本文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对话者之一。”“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可见,新课标明确要求和倡导多元对话式阅读教学新策略。那么,什么是多元对话式阅读教学新策略?具体说来,它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阅读文本,体味文本,质疑文本,与文本进行多重对话,产生超越字面的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对话式德育是时代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对话式德育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是道德教育本身的要求,更是对传统德育反思的结果。对话式德育的对话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它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更是一种道德教育的精神、价值理念和价值选择。德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创造条件,促使“我一你”德育对话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从方方的《状态》始,“潜对话”已成为方方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这在其近作《鸟泥湖年谱》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潜对话”不仅表现在单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而且成为作品的结构性因素。作为与“对话”(公开对话)相对而言的“潜对话”,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有着明显的差异。作家个人的艺术选择、时代情势使中国出不了“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7.
教师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对话性。这种“对话”是显性对话与隐性对话交织在一起交替进行的。教师语言本质特征表现为和谐性、主体性和生成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一门综合类学科,是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面比较广。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那种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学“认字”、“写字”的方法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切合实际,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对话”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与“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与文本、他者、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等多元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文章从创设对话氛围,对话情景,学会倾听,面向全体学生等四个方面阐述并举例说明了“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权与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学与学生之间不在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而“主”与“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