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儒学"人格"的发展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儒学文化的“人格”演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人格”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前儒学时期是“自然人格”;儒学形成时期是“理想人格”;儒学发展时期是“神化人格”;儒学教条化时期是“工具人格”;儒学解构时期是“批判人格”;后儒学时期是“寻根人格”。  相似文献   

2.
徐贵祥军旅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活丰满。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文革”前17年小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深入发掘和对敌我双方人物形象客观深入的刻画。新时期以后,军旅作家由描写战争转变到描写战争中的“人”,对英雄进行重新审视,把英雄当“人”来写,这方面,徐贵祥军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显得相当丰满鲜活。  相似文献   

3.
英雄命题与人道主义作为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军事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支配地位此消彼长的互置。“十七年”——20世纪80年代初的军事文学覆盖于英雄命题之下,人道主义则居于次要地位;80年代中期以后,复归的人道主义逐渐消解了英雄命题,但与此同时也消解了自身,使昔日的“英雄”只能以“英雄”的碎片而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中国当代史诗小说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加以审视,通过具体作品阐述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并以“英雄史诗”“世俗史诗”“现代史诗”概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历史观",实践了一种解构的叙事策略.在他的小说中,时间与空间非线性式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演化了虚构故事的背景;以往所彰显出来的王者视野与庄重风格也解构成了民间视角与轻佻叙事;近乎"神化"的英雄被拉下神坛,转而由流淌着自然人性的草莽、土匪等人取代.通过以上解构策略,莫言的历史小说实现了历史的祛伪目的,形成了新时期以来历史存真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忧患意识、性爱意识、女性意识是“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婚恋小说表现的主要心理内容。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家认识的不同,二者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刚刚起步的“五四”时期的婚恋小说,自然是成功的喜悦中伴随着失误的苦痛;而沿着“五四”时期留下的轨迹,向着纵深方向发展的新时期的婚恋小说,在超越历史的同时,也有偏差与迷失。  相似文献   

7.
金庸后期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他前期和中期作品是很不相同的,他笔下的人物也从理念式的“前英雄”、人格神式的“英雄”,发展到了真正人意义上的“后英雄”。创作上发生的这种蜕变,与金庸此时的思想变化有关,这段时期,他对绝对理性以及传统儒家理性进行了反思与拷问,并试图通过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达到重光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池莉的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策略是:选择非主流人物,注重历史参与者的个人动机,突显偶然性,从而解构“正文”,还原生存本相和鲜活历史。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文学是一种借助于时间上的变革获取其正当地位的文学阶段,新世纪文学发展于文化焦虑的中国语境之中,为摆脱“东方学”陷阱,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文体开始有意向古典文学传统回溯,借鉴其写作手法,确立中国小说的独特意义。贾平凹和莫言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史传传统”中的以传写史、现实主义和民间视角的手法,“诗骚传统”中的抒情和言志的手法以及“叙事传统”中的笔记体、章回体和文本杂糅等文体构建手法,在借鉴中有所创新,在新世纪文学向外“还贷”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明显地面临两大理论课题: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和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诗歌精神重建”以对诗歌和社会、时代关系的科学性把握为中心;“诗体重建”以提升自由诗、成形现代格律诗为美学使命,在探索完成两大课题中,现代诗学应当继承中国诗学重人文精神的传统,又恰当地吸取西方近现代诗重科学分析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和反映农民起义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成功地适应了中国百姓的审美趣味,使“粗卤”一词在该小说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修辞和人物塑造的审美效果——正义美、率真美。这一风格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英雄传奇和公案侠义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2.
“十五”时期,无论对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是对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是十分关键的时期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在这新世纪刚刚开始的五年,我们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赢得“开门红”?极其重要的一条就是:继续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插图本小说的凡例或识语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插图意识和小说插图的功能。这些资料证明:明清时期的小说插图意识是从导读功能与审美功能这两个方面呈现的。随着版刻技术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深化,凡例与识语中经常出现强调插图之玩赏价值的“耳目之奇玩”或“案头珍赏”一类词汇,可知插图的欣赏功能已超过导读功能,换言之,插图本小说已成为明清读者的玩赏对象。  相似文献   

14.
"24道拐"及其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可能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道拐”的来龙去脉鲜为人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志,是中国西部抗日重要交通运输线的关节点,是中美(盟)军民团结抗战,密切合作的结晶,是中美人民友谊纽带的象征,是中美文化交流实践的特殊文化遗产。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美关系,既要大处着眼出大手笔,也应小处切入于细微处见精神,以“24道拐”为中美关系新的“G”点。为此,有必要对“24道拐”生态的保护,立体式的宣传,旅游的开发等一系列发展中美民间交流和官方关系作框架性构思。  相似文献   

15.
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入手,把刘震云的小说划分为两种类型,对其小说的视点、叙述者、被叙述者、整体价值倾向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大体认为他小说的视点发展是由“他”到“?”,整体结构则由局部的反讽到全面的建构与解构,而这一切,与他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追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情爱笔记》是巴尔加斯·略萨近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表面看来,作者空前大胆地展现了各种性爱和性错罪,但实则此小说并不是单纯的“情爱”小说,而透示着作者更深层的意图:通过对多种性爱取向的同情和支持,张扬以想像性的、艺术化的“性爱”来抵制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和个体性的“物化”与“同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解构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提倡的“崇高”,而刘恒创作于90年代末的“新写实”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却一反这一路数,着力张扬了小市民与命运抗争的宝贵精神,使小说充满了崇高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说评点萌兴于明万历年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万历二十年到万历年结束,“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出版的小说评本约20种,占嘉靖以来出版小说的三分之一强。”万历时期在整个中国小说评点史上具有极为关键的地位,直接影响了之后小说评点的特征形态与发展轨迹,小说评点自万历萌兴,历三百多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前概念的解构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前概念的解构与重建,对于教师观念更新的真正实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解构与重建的主要策略有:在教学反思中实现前概念的解构与重建;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前概念的解构与重建;在教学总结和理性思考中实现前概念的解构与重建;在师生对话中实现前概念的解构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