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杨妃,历史上有人说她是“安史之乱”的“祸根”、“贼本”,有人把她比作亡国的“褒姒”,“妲已”;自唐以降,绝大多数旧时代作家笔下的杨妃,多为“尤物”妒妇。然而,自白居易发端,洪升集大成,杨妃则成了他们讴歌追求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对象。特别是洪升在传奇《长生殿》中,吸取前人创作精华,以传说中的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故事为基本线索,剔除了有关杨妃的“秽迹”,合用唐人“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专写钗盒情缘”,并在“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成  相似文献   

2.
<神曲>对"爱"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曲》以爱为主题,作品中,但丁在理性和信仰的引导下游历“三界”,由此生发出对“爱”的思考:人类的爱应该由世俗的情爱上升为神圣的至爱,即人类必须由爱引导,灵魂才能得到净化和升华;人类理性的情爱应升华为信仰的至爱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李杨爱情和杨妃在唐诗里的形象的变迁入手,探寻这一现象之后的原由即唐代各个阶段的普遍社会情绪和思潮.因为时间间隔的距离长短,由盛唐的现实主义批判的主流到中唐的感伤怀旧的悲悯情怀,直到晚唐的讽刺入骨的咏史笔调,形成一个“否定之否定”,为唐明皇和杨妃作出侧重于不同角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通过梅妃故事产生过程的梳理,可认为梅妃的形象是有意识地针对杨妃的形象而精心塑造出来的。但明代戏曲《惊鸿记》中梅妃的形象有了很大发展,她不但谴责、抨击杨妃,形成作品贬杨褒梅的倾向,而且还突破情缘层面,通过抨击和褒贬将矛盾扩大到政治领域、后宫生活、君臣关系、民族矛盾等。这是明代梅妃故事发展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生殿》、《桃花扇》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优人形象,这对前代的传奇、戏剧是一个突破,本文正是通过分析这些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的“优人”形象。来透视作者这一创新意图。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戏曲发展到清代初年,各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洪昇和孔尚任正是在创造性地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写出了一代名著《长生殿》和《桃花扇》。这被誉为清初剧坛的双壁,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但若就剧本的结构而论,《长生殿》后半部有些拖沓,而《桃花扇》却通体严密,几乎无懈可击。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将文学批评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伤逝》是鲁迅悲剧意识的投射,苦闷彷徨的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机;鲁迅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采用小说文体,以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与许广平情爱心理的凝聚,直接触发了他创作这篇其全部小说中惟一的恋爱题材作品;《伤逝》中的多元主题,又为鲁迅思想倾向的论释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长生殿》子弟书"取材于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与《长生殿》传奇以表现"真情"为主旨不同,"《长生殿》子弟书"表现了人生的失意,反映了社会地位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旗人群体在八旗制度逐渐衰亡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生悲凉的体认,这在"《长生殿》子弟书"的取材与其中所体现的繁华易逝的悲剧意识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复活》等巨著,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经典形象;张贤亮的《绿化树》系列小说则曾轰动了文坛。时隔一个世纪,我们比较中西这两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会发现,在困厄的历史环境中,知识分子从未停止精神领域的探索,他们笔下的人物都凝结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外化了自我心灵欢乐与痛苦的体验。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实现了精神的复活与理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神曲>以爱为主题,作品中,但丁在理性和信仰的引导下游历"三界",由此生发出对"爱"的思考人类的爱应该由世俗的情爱上升为神圣的至爱,即人类必须由爱引导,灵魂才能得到净化和升华;人类理性的情爱应升华为信仰的至爱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从唐朝开始,杨贵妃故事就被赋予多种表现方式和主题,清初洪昇也借杨李故事表达了自身对"情"的理解。前人多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论述《长生殿》的主旨,但很多人忽略了"金钗钿盒"这一定情信物在故事中的作用。通过对它具体形象的考证,可以看出它在不同版本里拥有不同地位,进而可以得出《长生殿》以"情"为主的创作宗旨,因此"金钗钿盒"在文本结构和情感描述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进一步看,"金钗钿盒"的爱情也表现了洪昇本人独特的爱情观——建立在传统夫妻关系的基础上民主平等、尊重人性的"至情观",但在那个时代,这种理想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  相似文献   

12.
芸的形象之美是《浮生六记》的核心魅力所在。文章从陈芸追求的情爱之美、生活艺术化之美和坚韧的生命之美三个方面来分析陈芸的形象之美,从而指出,陈芸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一曲追求爱和美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诗《长恨歌》在前半部分着力突出李隆基、杨玉环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同一主体身上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善与恶、是与非的绝对冲突,这就为读者推断作品的主题设下了两难.而作品后半部分刻意营造的悲剧结局,又让读者从悲剧中警醒,突显出《长恨歌》的主题倾向:角色之间存在公与私、情与理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来说,应该把公利放在私情的前面.  相似文献   

14.
中晚唐以后,随着城市商业功能的逐渐强化,古典爱情理想光辉在商业化的酒宴歌楼觥筹交错的声色调笑中逐渐黯淡,审美趣味以富艳为美,文学中女性形象非伦理化,脱离了现实人伦的束缚,成为"被看"对象,爱情抒写的托喻色彩渐趋淡化。  相似文献   

15.
《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至今在中俄学者中仍有不同看法。文章认为其主题颇为丰富,包括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反对个人英雄,宣扬集体团结,表现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女性诗歌吟咏的主题。进入新时期,几代诗人开启了不同的书写之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舒婷、林子在找寻“人”的爱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蕾等女诗人的爱情里,通过身体的描写来表现感情与欲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路也等开始将日常生活融入爱情中,并形成了个人化表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名叙事长诗《长恨歌》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家各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笔以封建皇帝这一特殊社会角色为切入角度,运用现代心理学、艺心理学理论对《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进行再认识,为“爱情说”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文学评论界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议不外乎两种:一是歌颂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坚贞爱情,二是批判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乱政导致悲剧。我们认为此诗是通过李、杨悲剧进行政治反思,总结历史教训,以惩诫后世,规劝当朝执政者不可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