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海鱼寄生吸虫,过去顾昌栋、申纪伟(1962,1965,1978,1979)先后作了囊双吸虫、半尾吸虫和寄生鲈鱼、带鱼的吸虫等方面研究报告。在福建唐仲璋等(1962)亦进行过研究。作者(1982)曾报告30种。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又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其中过去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8科、10属,9种为新种,2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鱼寄生吸虫,过去顾昌栋、申纪伟(1962,1965,1978,1979)先后作了囊双吸虫、半尾吸虫和寄生鲈鱼、带鱼的吸虫等方面研究报告。在福建唐仲璋等(1962)亦进行过研究。作者(1982)曾报告30种。近年来,我们在福建沿海各县又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其中过去未报告的种类有12种,分隶于8科、10属,9种为新种,2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存在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3.
赵修复于1948年在福州魁岐前福州协和大学校内采得潜水蜂雌性标本一只,还有被寄生毛翅目幼虫,装了500毫升广口瓶半瓶。这只雌性标本后来送给别人,迄今未见发表。被寄生幼虫标本已散失。最近几年,作者又到原产地采集,共得3雌4雄,是一个新种。它是我国的第4种,也是世界上第8种。赵修复、张彦成在1981(昆虫分类学报,3(2):79—86)年发表我国潜水蜂2新种的一文中附有全世界6个种的检索表。邱瑞珍、翁振宇(1986,中华昆虫,6:83—88)增加台湾省一新种。本文仅就我国4个种作一检索表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继续报导作者自1975—1982年以来在鄱阳湖所采集的鱼类寄生吸虫中的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吸虫,包括六属10种,其中两种为新种,一种为国内新记录.新种描述系根据活体标本及盐酸卡红整体染色制片标本观察、测量(单位:毫米)结果.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种的记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脊椎动物寄生吸虫的种类,过去研究报道很多,有杨复曦(1959,1962,1965)在广东进行鸟类寄生吸虫的调查;李敏敏等(1978)、汪溥钦(1980)、林金兰(1981)发表两栖爬行类寄生吸虫的研究报告;唐仲璋等(1941,1962,1964,1979)则较全面研究福建各种脊椎动物寄生吸虫。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县及其他一些地区作动物资源调查时,亦检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有14种,分隶于10科、10亚科、14属,其中有1新属、8新种,3种为我国新纪录,兹报告如后。标本保藏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鸟类的寄生吸虫,唐仲璋(1941、1979),陈心陶(1954、1956、1965),顾昌栋等(1958、1965、1973、1979),汪溥钦(1959),杨复曦(1959、1962、1965),金大雄(1963、1976),王耕南(1963),沈守训等(1964),李敏敏等(1973),柯小麟(1976),Faust(1966)等人先后进行了研究,并有书面报告。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县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采得一批鸟类寄生吸虫标本,经初步鉴定有30种,隶于16科,18亚科,26属,其中有2个新属和11个新种,3种是我国新纪录,兹记录如后。模式标本保存在福  相似文献   

7.
寄生革螨的不少种类与人类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作为媒介,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医学意义。关于山东省寄生革螨的研究,前人曾做过一定的工作,报道寄生革螨8科14属28种.作者自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对济南地区鼠体寄生革螨进行调查,调查样点及方法见文献[6].调查共捕鼠592只,其中黑线姬鼠311只,大仓鼠226只,黑线仓鼠18只,褐家鼠27只,小家鼠7只,社鼠3只.共采革螨标本3078头,经分类鉴定,计有22种,隶属于6科13属.结合文献报道,乞今为止,山东省已知寄生革螨8科18属33种.现将33种革螨及  相似文献   

8.
无茎草属Phacellaria是英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Bentham 1880年创立的新属,属于檀香科Santalaceae,距今已一个多世纪。这个属所有的种大多数寄生在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植物的茎干或枝条上,成为重寄生植物,在被子植物Angiospermae中,是极其罕见的。 自从Bentham创立新属以后,仍有许多人不知道这个属,在采集这个属的标本时,还将标本与桑寄生科植物标本收藏一起。多年以后,直到研究桑寄生科的植物学家Danser发现了这种现象,才连带研究起无茎草属,整理出七种无茎草属植物,并在Biumea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详尽叙述。 事有凑巧,约在1950年前后,我国开始编写《中国植物志》,也发现有许多无茎草属的蜡叶标本与桑寄生科的标本收藏在一起,后来经过谭沛祥同志整理出五种,发表在《中国植物志》24卷52—86页上。现在已知我国东南各省也有无茎草属植物。 作者于1951年4月间,在福建省龙岩白土,溪兜乡墟场,小学校前的两棵大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Nees. 上寄生的锈毛寄生Taxillus levinei(Merr.)Danser的茎干和枝条上采到东京无茎草P.Tokinensis Lect. 一种,这个种是中国的新纪录,并发表一篇论文。经查,这一属还没有人做过解剖研究,因此着手对这一种进行解剖研究。 关于无茎草属中文名称,最初是林熔教授(原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9.
1980年夏,我们在武夷山地区检查脊椎动物,检得一批寄生蠕虫标本,经鉴定有100余种,其中有5种线虫是新种,分隶于4科4属,兹记述如后。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寄生动物研究室。 (一)丽尾科Cosmoceridae Travassos,1925 1.小头蛇似丽尾线虫 Cosmocercoides oligodontis Wang,新种(图一) 宿主小头蛇 Oligodon chinensis(Guenther)肠。虫体细小,体表具侧翼,头端具三唇,口腔短,食道有后食道球,神经环位于食道中部,排泄孔开口于食道球前  相似文献   

10.
兹将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达賫湖(即呼伦湖)鲶鱼寄生的单殖吸虫鲶盘虫属的五新种记述如下: 标本采集地:内蒙古自治区达賫湖小河口宿主:鲶Parasilurus asotus. 寄生部位:鲶瓣模式标本均存放于山东大学生物系文内标本的量度以毫米计。  相似文献   

11.
乌江是贵州省境内的第一大河,水流湍急,河水涨落变化很大。1980~1982年,作者先后四次赴乌江沿岸的沿河、思南、乌江渡进行鱼类寄生单殖吸虫区系调查,剖检了二十六种鱼,得单殖吸虫标本一批,经整理分属三科七属共三十种,其中新种二种,未定种三种,兹报道如下。文中量度单位毫米。模式及副模标本存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1年经初步调查,报告武夷山脊椎动物寄生蠕虫120种,其中寄生吸虫61种。近年来我们继续进行采集,又检得过去未经报道的吸虫50种,分隶于12科21属,其中5种是新种,1种是我国新纪录,兹记载如后。新种模式标本藏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福建省进行鸟类丝虫调查时,发现一种双三齿丝虫属 Diplotriaena 线虫,经与已知种详细比较研究后,认为系科学上未曾记述的新种。现描述如下。鹨双三齿丝虫,新种 Diplotriaena anthusicola,sp.nov.(图1—5)宿主:树鹨 Anthus hodgsoni Richmond寄生部位:胸腔、气囊。感染率:厦门,检查19只,1只有本虫寄生,感染率为5.2%(1981年11月);武平,检查30只,2只有木虫寄生,感染率为6.7%(1982年1月),合计检查49只,3只阳性,  相似文献   

14.
剖检厦门,龙海和福州三地区淡,海水鱼类25种970尾,其中7种164尾有绦虫感染,感染率16.90%,经鉴定有11种绦虫,隶于5目6科9属,含1新种,寄生在鲤鱼肠道中定为厦门曾氏绦虫,并对其描述,有3个未定种,虫体标本保存在厦门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继续报导在整理1975—1981年于江西鄱阳湖所采集的鱼类寄生吸虫标本时,除已记述的新种外,在半尾科(Hemiurdae L(?)he,1901)中的一种、独孤科(Azrgiidae Odhner,1911)中的两种,系文献中未曾记载过,现将其形态特征描述于后.虫体系根据活体标本和盐酸卡红染色标本观察、测量(单位:毫米)结果.模式标本存江西省科学院.  相似文献   

16.
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种类,依据以往报告,因寄生部位不同分为三种,即:1、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2、格氏多头蚴(C.gaigeri)。斯氏多头蚴(C.skrjabini)。作者取山羊脑部和肌部间多头蚴分别感染犬获得成虫孕节,通过人工感染试验12只山羊,结果,证明多头蚴寄生部位是广泛性的,但可因不同宿主而异,分别出现在肌间结缔组织、皮下、内脏和脑部。作者又进一步试验,取子代肌间多头蚴感染犬发育成虫的孕节再返回接种山羊,结果,多头蚴亦可寄生于脑部,证实多头蚴寄生部位可以交叉,同时,又从形态学作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为此,作者认为福建山羊多头蚴疑是同一病原,是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幼虫。以往文献报告有三种多头蚴是值到怀疑,需进一步作更多的交叉实验才能确认。  相似文献   

17.
福建几种两栖和爬行类寄生吸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两栖和爬虫类寄生吸虫,过去唐仲璋(1941、1959)、江静波(1951)、金大雄(1963)、童远瑞、孙超白(1964)、李敏敏、顾昌栋(1978)等先后发表了研究报告.我们近年来在福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中,在闽侯、莆田、惠安、福鼎、屏南、福清等县采集得一些种类,经初步鉴定,福建过去未经报告的种类有30种,分隶于13科19属,其中有2新属,12种是新种,10种是我国新纪录,标本保存福建师范大学寄生动物研究室.兹将各种类记述如后.  相似文献   

18.
福建几种鸟类寄生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鸟类的寄生吸虫,唐仲璋(1941、1979),陈心陶(1954、1956、1965),顾昌栋等(1958、1965、1973、1979),汪溥钦(1959),杨复曦(1959、1962、1965),金大雄(1963、1976),王耕南(1963),沈守训等(1964),李敏敏等(1973),柯小麟(1976),Faust(1966)等人先后进行了研究,并有书面报告。近年来,我们在福建各县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采得一批鸟类寄生吸虫标本,经初步鉴定有30种,隶于16科,18亚  相似文献   

19.
植绥螨是捕食植食性螨类的重要天敌类群,过去在福建省没有任何报道。作者于1980年5、6月间在福建省采到一批植绥螨标本,已定名者有21种,其中有5个新种,记述如下。新种模式标本保藏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部分副模标本将分藏在福建省生物研究所。一、种类 21种植绥螨名单如下,其中标有*记号的种甚为常见,其他种类偶见。 1.钝绥螨属Amblyseius (1) Amblyseius (A.) anuwanti Ehara (2) Amblyseius (A.) barkeri (Hughes) (3) 德氏钝绥螨Amblyseius (A.) deleoni Muma et Denmark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了平腹小蜂属Anastatus两新种短翅平腹小蜂Anastatus(A.)meilingensis sp.nov和黄氏平腹小蜂Anastatus(A.)huangi sp.nov。寄生松毛虫卵,采于江西上饶,玉山,模式标本保存于江西农业大学植保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