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单纯以烧结热状态为基础预报烧结终点将导致烧结过程调节的滞后性及振荡性.通过对烧结过程的实验分析,研究了烧结过程反应状态(透气性状态、热状态)的迁移特征,指出在预热带触底点之前,烧结废气温度对工艺因素波动无区别性特征,而透气性状态在整个烧结机长度方向上对工艺因素波动均呈现明显区别性特征.以透气性状态迁移规律为基础对烧结终点进行前置性预报,以热状态迁移规律为基础对烧结终点进行补偿性预报,可以大幅度提高预报的前置度及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最大程度的避免烧结过程调节的振荡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铁矿烧结过程流动、传热、传质的分析,建立烧结过程热质分析计算的数学模型,并验证计算模型的可靠性。根据常规烧结工艺烟气温度和成分含量的分布特点,基于余热利用和减量排放侧重点的不同提出相应的烟气循环烧结方案,通过模拟计算对比分析烟气循环烧结对于常规烧结工艺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烟气循环烧结工艺能提高上部料层最高温度,使料层最高温度在高度方向上更加稳定,能提高烟气余热利用量,降低烟气脱硫处理量和脱硫负荷,提高烟气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3.
碳化硼烧结动力学和烧结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碳化硼(B4C) 压坯烧结时线收缩和密度与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的关系,根据黄培云综合作用烧结理论,得出了表征密度参数与烧结温度关系的烧结方程以及烧结动力学方程.根据动力学方程的系数,推断碳化硼的主要烧结机制为体扩散,同时有晶界扩散发生.计算了烧结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4.
利用项目研制的烧结锅热风发生装置,进行了循环烧结的实验.研究了含氧量、温度对循环烧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氧量大于18%时,含氧量的提高对烧结过程的改善不显著,而在加入部分生石灰后采用100~250℃热废气循环烧结,不仅可以改善转鼓强度等技术指标,还能有效的降低燃料单耗.  相似文献   

5.
对快速晶闸管烧结所用材料进行了分析,对铝箔厚度的确定进行了讨论.重点研究了烧结温度的选取,包括炉体内温度的分布,烧结过程温度曲线的设计等.力图解决晶闸管烧结过程中出现的非"欧姆接触"及粘润不良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生物质燃料放热反应太快,直接应用在烧结中导致火焰前峰与热波前峰不匹配影响烧结矿性能.因此,利用CaO粉末对生物质燃料孔隙进行填充和生物质燃料“包裹制粒”对生物质燃料改性,并利用差热实验和热重实验对改性后燃料和焦煤进行对比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燃料经CaO粉末改性后,生物质燃料放热开始反应温度Te提升至382.09℃,放热拐点温度Ti提高至395.23℃,差热曲线(DTA)后移延缓热量释放;改性生物质燃料经包裹制粒后,开始失重温度提高至462℃,放热时间明显延长,与焦粉失重曲线接近.  相似文献   

7.
铁矿烧结工艺中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KM9106综合烟气分析仪对烧结工艺过程温室气体Cox排放规律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在烧结过程中, 温室气体Cox排放变化情况能够很好地反映烧结过程固体燃料焦粉的燃烧状况, 证明烧结过程焦粉的燃烧是以生成CO2的完全燃烧反应为主, 但仍有部分生成CO的未完全燃烧反应存在;烧结烟气中CO2浓度降为零时所对应的点与烧结废气温度为最大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能很好地用于确定烧结终点;焦粉配比对烧结过程固体燃料燃烧的影响能明确地从温室气体Cox的排放情况表现出来, 而且, 通过判断燃料燃烧状况, 可以推测出烧结矿产质量的优劣, 用于指导烧结生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利用废玻璃、粉煤灰和高炉渣,采用中温烧结法生产烧结制品的工艺过程,并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制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铁矿石烧结终点的优化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铁矿石烧结过程的特点,提出了烧结终点的长期和短期控制策略.长期控制根据原始料层透气性以及垂直烧结速度的状态,通过调整料高或机速实现;短期控制通过调整机速,稳定废气温度上升点实现.采用自定中心、非线性量化、控制规则自调整等方法实现了模糊控制算法的自适应.提出了用垂直烧结速度描述烧结过程透气性的观点,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建立了垂直烧结速度的预报模型.应用结果表明:所建预报模型的准确率较高,达95%以上;系统的使用可使烧结过程主要状态参数(烧结终点位置、温度、大烟道温度等)的波动降低18%~29%.  相似文献   

10.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松装烧结工艺参数对铅青铜——钢背双金属材料粘接强度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计算,得出了各参数的显著性、参数间的交互作用、工程平均估计和工程平均半径。  相似文献   

11.
应用基于MEAM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Sn-0.7%Cu和Sn-1.8%Cu两种钎料在503~773K液态结构和黏度的变化规律.首先,通过模拟数据分别计算得出不同温度下两种钎料熔体的双体分布函数g(r)以及Cu元素和Sn元素在两种钎料合金中的均方位移,由均方位移得出自扩散系数,然后依据Stokes-Einstein方程计算出两种钎料的液态黏度,模拟计算液态黏度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随着温度降低,黏度呈上升趋势,并且在黏度曲线上均出现跳跃点,以跳跃点为分界点,黏度曲线可以明显分为低温区和高温区.模拟得到的双体分布函数曲线符合热力学普遍规律,随着温度降低,第一峰和第二峰都变得更尖锐一些.  相似文献   

12.
热膨胀法测量陶瓷烧成温度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膨胀法古陶瓷测温中升温速率、烧结程度、判断曲线的选择、分析方法等因素会影响测温精度。为提高测温精度,通过不同升温速率对各种具有已知烧成温度模拟样品的测温实验,建立了一套热膨胀法古陶瓷测温的参考程序。此外,根据测量值与实际烧成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线性拟合的方法推算出了用于减小测温误差的校正公式。实验结果显示:校正公式在指定的温度范围内可大幅提高测温精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钢带烧结机内铬铁球团的干燥氧化过程,建立一套多尺度的欧拉-欧拉双流体数学模型. 基于收缩核模型计算单个球团的物理化学反应,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场数据吻合.结果发现生球层的干燥可以分为两阶段:不均匀升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 在生球层底部,第二干燥阶段会出现干燥速率又升高的现象,此时湿核表面温度为383K. 而当湿核半径小于4.75mm后干燥速率又开始下降. 过湿区的最大水分质量分数为10.2%,比初始值高7.4%. 当铬铁球团的温度达到焦炭的燃点后,焦炭的氧化优先于磁铁矿. 生球层在烧结区出口的平均温度达到1698K,满足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4.
The densification mechanism of an Fe-based alloy powder containing tiny oxide particles under the synergic multi-field effect of 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 was investigated. Metallographic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y of samples sinte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an individual spherical powder particle during sintering was calculated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plasma, which was qualified and quantifi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I curve. The plasma was observed to play a substantial role in activating and heating the samples at the very early stage of sintering, whereas the joule-heat effect played a dominant role during sintering. Moreover, the plasma also facilitated the diffusion and migration of materials for neck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5.
对采用不同温度烧结的Bi系2212相样品的R—T曲线测量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增高,R—T曲线发生由超导相向半导体相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无法以CuO2面的结构畸变来解释.认为是因为烧结温度的不同导致了样品中载流子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样品超导电性的变化.烧结温度升高,样品中的载流子浓度减小,导致了样品由超导相向半导体相的转变,与铜氧化物超导体相图所显示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Bi熔体粘滞性的非连续变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熔体的粘滞性是液态金属原子迁移能力的一种表现,反映了原子间结合力的大小,是重要的熔体敏感物理性质之一,从中能得到许多关于液态结构的信息,同时也是重要的铸造工艺参数。Bi熔体的粘度一温度曲线关系表明,粘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但并不连续,计算可知,高温区域的粘流活化能E值最小,低温区域的最大,中温区域的处于两者之间。随温度升高,流团尺寸vm在减小。结合DSC曲线分析认为,粘度异常变化区域是Bi熔体由不均匀向均匀原子结构非连续变化所引起的,与熔体中原子健的转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合成致密刚玉-莫来石-锌铝尖晶石复相材料的工艺条件.通过XRD和SEM分析了煅烧温度与生成物相的关系,采用二步煅烧工艺研究了轻烧温度及轻烧时间对刚玉-莫来石-锌铝尖晶石复相材料的烧结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ZnO、SiO2、Al(OH)3为原料,1300℃时,系统中能够生成刚玉、莫来石、锌铝尖晶石.在轻烧温度为1300℃时,最佳的保温时间为3h,此时显气孔率达到最小,体积密度相应最大.进一步提高轻烧温度到1400℃时,有利于刚玉-莫来石-锌铝尖晶石复相材料的烧结,在此轻烧温度下,最佳的保温度为2h,此时试样的显气孔率达到最大,体积密度相应最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一个晶体区熔生长的数学模型,可以根据炉管上十个热电偶的温度值计算出试样中的温场,再进一步计算出熔区位置、熔区宽度、生长界面的形状、生长速率和生长界面处的温度梯度等.材料科学家根据上述参数,可实时监控晶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双温区井式炉的静态与动态温度分布、指出了工艺上的三个要素及调整技巧,并列举了批量生产出的消磁片、过流保护片与延时片的测试结果,介绍了双温区井式炉的二次烧结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PTC热敏电阻性能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