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分析了垫纱横角和垫纱纵角对羊毛针织绒线在织物中显现情况的影响规律,推导出了横机纱线断面轨迹方程,通过上机确定了编织毛盖棉织物时较理想的垫纱角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量研究,分析讨论了在横机上编织羊毛和氨纶添纱织物时导致跳纱现象的各种因素,包括添纱导纱嘴的结构形状和安装、羊毛纱线线密度、喂纱张力、牵拉力、织物组织结构等,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在添纱双面效应针织物的编织过程中,旧线圈握持线为圆弧线,与传统理论中所描述的握持线为直线不同,因此对纱线的实际垫纱横角与垫纱纵角进行了设定.根据织针在成圈过程中沿弯纱三角下降的同时沿针筒圆弧进行回转的运动规律,推出针钩内点与纱线断点相对于针筒中心的运动参数方程,通过坐标转换得到纱线进入针钩内点的断面轨迹理论方程.进一步作出纱线断面轨迹曲线,分析了不同垫纱角度配置时形成织物的添纱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细号羊绒纱针织产品,选用不同线密度的羊绒纱、棉纱、T/C混纺纱、涤纶低弹丝和丙纶长丝在单面圆形纬编机上进行了编织试验。作了上机对比及交织试验,测出了各纱线的强度、最大伸长率、对成圈机件的摩擦系数、最大喂纱张力、最小最大线圈长度。最大允许喂纱张力及最大最小线圈长度之差可综合评价线线的可编织性。羊绒纱的摩擦系数普遍较大,而其强度还不及棉纱的一半,最大允许喂纱张力仅为涤纶纱的1/5。羊绒纱的最小线圈长度为2.8~3.5mm,最大线圈长度能够测出,说明羊绒纱的可编织性较差。试验表明,用单面纬编机生产以羊绒为正面添纱、交织纱在织物反面的添纱组织,具有羊绒效果且服用性能良好。为了顺利地进行生产,对编织工艺、成圈过程中各阶段纱线的受力情况、上机工艺参数、机器选择和染色工艺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介绍变截面三维编织预型件的减纱与添纱净形制备工艺,以行单元减纱预型件为代表,观察截面缩减区域的外观形态,并建立表面与内部减纱单元的几何模型,最后讨论了减纱对纱线交织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证减纱或添纱后纱线的编织规律不变是净形编织工艺应遵循的原则,预型件在减纱区域呈现平滑的梯形过渡,表面与内部减纱单元中纱线的编织角增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由大端直径开始编织三维锥体织物的减纱技术,包括列向、环向减锭减纱、减细纤维束减纱等多种减纱技术及其组合;分析比较了各种减纱技术对织物结构完整性、操作简便性、机械化编织等方面的影响。减细纤维束减纱技术是特殊的环向减锭技术,具有保持织物结构整体完整、工艺操作简便、纱锭运动可实现机械化等优点,但不同纱束直径纤维编织使织物单元结构构造变得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圆型经编机的编织原理和垫纱特点,并用几何作图和数学推导的方法探讨了该机垫纱阶段的经纱断面轨迹方程,为分析其垫纱可靠性以及确定结构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与分析,得出了羊毛衫织物中纬平针、1+1罗纹、满针罗纹、罗纹空气层、畦编等5类常用组织的编织密度系数与弯纱深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9.
载纱装置的设计是实现四步法编织工艺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四步法编织工艺理论对载纱装置的要求,通过对几种已有载纱装置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思想: 采用发条弹簧驱动中间储纱筒作为载纱装置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不仅实现纱线的回收,而且保证纱线张力在所要求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旋翼导纱机构两旋翼协调而连续工作问题,揭示出各主要结构参数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确定旋翼最大工作半径的计算式。通过对旋翼导纱机构导纱运动的分析,提出了导纱板工作曲线形状的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11.
机织间隔织物的厚度由柱纱的高度决定.为了确定影响柱纱高度的因素,从几何结构角度出发,定义了影响机织间隔织物柱纱形态的5个结构参数,并建立了结构参数间的几何关系.通过将柱纱高度计算值同实测值的比较,发现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得较好,证明所建立的柱纱结构参数间几何关系能够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舌针添纱衬垫针织物的线圈几何模型假设,并通过实验确定了在松弛状态下,全棉舌针添纱衬垫针织物的纵横向密度与面纱线圈长度和地纱线圈长度之间的两元线性回归方程。文中还对地面纱线圈长度、线圈长度比和纱线号数的影响分别进行了讨论。所得结果可用来预测和控制该类织物的潜在缩水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推导了纱线络卷到筒子两端时稳定性条件的表达式,并以目前两种典型的导纱规律为例,通过实际计算表明,筒子在卷绕到中等偏小的卷装尺寸时,绕到两端的纱圈已经开始滑移,其中圆锥形筒子小端的不稳定现象尤甚。本文得到的稳定性条件表达式及有关结论弥补了专著的不足,对于槽筒沟槽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金相组织观察、油品分析及对磨屑的扫描电镜分析,认为造成西德MNPJ型单面毛圈圆纬机弯纱三角与织针早期磨损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所选用的15号工业白油的润滑性能不能满足该机编织毛圈织物时的润滑要求。主要磨损类型是磨粒磨损和疲劳剥落。研究表明,摩擦偶件的显微组织和性能及工况条件的变化,会导致控制磨损的主导磨损类型发生转化。  相似文献   

15.
在双针床经编单面添纱编织研究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分,然后得出双针床经编单面添纱织物纱线显露清晰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系统地对普梳和精梳转杯纱、普梳和精梳环锭纱等4种纱线及其相应针织物的各种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测试分析,并对其中某些性能的差异显著性作出分析检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气流纱的拉伸特性。Hearle曾对具有理想结构纱线的拉伸特性进行过比较完整的研究工作。本文则根据气流纱独特的成纱结构,对Hearle理论在气流纱中的应用作了一定的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对气流纱的拉伸特性作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最后还从气流纱的应力-应变关系式中,就影响气流纱强力、初始模量以及断裂功等等力学特性的一些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合理选用阻捻盘、很好控制捻度传递长度;合理设计与选用分梳及输棉机构,在不断改善单纤维供应的同时,尽量减少纤维损伤,提高纤维有效长度;适当提高纺纱张力,增加纤维转移等等都是改善气流纱强力等力学特性、提高成纱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工业用气流纱,还可通过合理设计凝棉槽,以提高气流纱紧密度的途径来提高气流纱强力。  相似文献   

18.
热湿舒适性氨纶弹力针织面料可由两种方法形成。其中。应用新颖多层添纱编织技术生产的、吸湿性纤维和细特合成纤维分别位于织物正面和反面、氨纶裸体丝位于织物中间的弹力针织面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热排汗特性和物理机械性能,而且生产成本低。因此,这种面料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瑞士产R-3192型电子张力仪在针织横机上测试给纱张力,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制定试验方案,对张力曲线进行图像处理,据此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均值与方差,确定对给纱张力波动影响最大的因素,用MATLAB语言编写整套程序。  相似文献   

20.
通过时纤维的线密度引入平稳过程和窗函数两个概念,提出了纤维的一种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理想纱条的假设条件作了减弱,建立了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理想纱条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