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和存在形式,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旅游体系的建设.该文以武汉为例,通过对网络游记进行词频分析以挖掘游客对城市旅游意象感知,并据此对相应的旅游空间的可达性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进而分析旅游意象要素的可意象性与旅游空间的可达性之间的关联和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与其空间和感知可达性整体相关性较低;部分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和分布与道路可达性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该研究可为完善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营销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实地调查分析、比较分析和资料查询等方法,按照城市旅游意象要素对南阳市卧龙路、滨河路两条景观大道的实证研究,认为南阳市主要景观大道的城市旅游要素的可意象性不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质性研究、认知地图以及问卷调查法,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和中等尺度的校园空间的具体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校园空间意象要素的公众感知特点、分布特征以及意象感觉品质进行了研究,并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于中等尺度空间意象要素的关注和把握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在道路、边界、区域等要素的感知方式和特点上均有明显区别.在此基础上,针对中等尺度的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调整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对古城镇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古城镇旅游开发应当重视对风水旅游意象的分析。基于风水感知的古城镇旅游深层意象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安全、宗族、美学、生态及信仰等方面。旅游者对这些意象的认识是古城镇旅游感知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地意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过程。基于西藏网络游记文本,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具身视角下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认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旅游活动、旅游功能、旅游环境、具身感知、意动意象是游客感知到的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的主要要素;西藏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具身化的目的地意象生成途径,研究识别的各主类属均可围绕该核心范畴展开;具身化的目的地意象的生成具有历时性特征,基本遵循“游前想象、神往-游中具身感知-游后情感升华”的基本架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节庆旅游反映举办城市的文化底蕴与质素,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决定其发展好坏的利益相关者除游客外,还有地方居民.他们对节庆地方带来的影响与支持决定了节庆旅游的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居民的地方意象是能较好预测节庆影响感知与支持行为的前因潜变量,但多为借代概念,缺乏本体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节庆旅游、影响感知与支持度相关理论,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探索性地将源自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维度架构应用于居民的地方意象之中,并以节庆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检验了它们与节庆影响感知及支持行为间的行为逻辑结构关系.研究发现:(1)源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居民地方意象能够在节庆影响感知与支持行为模型得到验证,它包括认知意象、情感意象与整体意象;(2)居民地方意象的认知意象与情感意象均对节庆影响感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整体意象对节庆影响感知的效应不显著;(3)节庆影响感知对支持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节庆满意度能成功地中介节庆影响感知与支持行为间关系,助推了节庆支持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城市意象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石,是城市文化与城市价值构建时不可忽略的要素。以江西省新余市的城市发展为例。分析了在城市意象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建良好城市意象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阐述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可意象的城市给人印象深刻、易于识别,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城市设计有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武汉市城市意象中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一些问题,最后从城市意象角度对武汉城市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为例谈城市意象与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阐述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可意象的城市给人印象深刻、易于识别,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城市设计有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武汉市城市意象中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一些问题,最后从城市意象角度对武汉城市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侯雪姣  徐梦洁 《甘肃科技》2014,30(16):36-40
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意象的研究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加强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搜集数据,通过ArcGIS和SPSS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南京城市意象空间布局及意象水平的影响要素。南京城市意象要素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范围内,随着交通的便利,主城区以外的意象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长江的阻隔,江北仍为意象缺失区域。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身份、生活时间、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交通工具、职业对南京城市总体意象或某个要素意象水平具有显著影响,而居住地一向要素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形象策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吸引力强弱的重要体现。城市旅游的充分发展必须全面实施旅游形象战略,而其核心是要建立独特、鲜明、有招徕力的旅游形象,科学的城市旅游形象策划是首要环节。通过对重庆合川市的旅游形象策划案例研究,提出了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一般思维模式和程序。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为例,客源以留学生为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城市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主要结论是:①留学生对西安城市形象的感知是积极正面的,其中对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感知最好,对"噪声污染低"的感知最差;②留学生对西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也是积极正面的,其中对西安是"安全"的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最好,普遍认为西安的"旅游景点值得游览","古建筑有吸引力";③城市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的城市形象因子对目的地形象因子的影响显著性水平不同.本研究首次对城市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丰富了城市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面对国内外城市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城市旅游地的发展不应只着眼于自身的发展与优化,其发展应放宽视野,注重旅游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以培养竞争力来增强持续市场的能力。而通过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则是获取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概念、内容、作用等,然后阐述了城市旅游形象对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效应,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来获取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借助用户生成内容(UGC)分析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和感受,是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有效方法之一.文本使用火车采集器采集网络社区服务平台“百度旅游”中的武汉点评,以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借助ROSTER CM6软件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得出:1)受关注的旅游资源中,武汉市人文旅游资源量多,自然旅游资源质优.2)积极感知因素体现在城市历史人文气息浓厚、自然旅游资源观赏价值高、特色饮食味美实惠、当地居民直率热情等方面,消极感知则是由于城市交通拥堵、人多拥挤、以黄鹤楼为代表的景区质价不符等因素产生.3)武汉市应加强对受旅游者忽视的优质旅游要素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关于武汉旅游文化形象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内旅游发达城市相比,武汉城市旅游文化形象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武汉旅游文化形象的现状,提出了“以城市推销促城市旅游文化形象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综合延安的旅游形象现状、旅游资源禀赋和城市形象竞争力分析,提出了新时期延安旅游形象的新定位“红色之都:圣地延安!”.强调围绕这一定位开展一系列的形象传播与推广活动,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旅游形象再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旅游地形象是吸引和招徕旅游者,提高旅游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准确的形象定位直接决定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目前青岛旅游形象的缺陷和不足以及青岛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供给以及替代性竞争对手的基础上,对青岛旅游形象再定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郭筱翠  赵丽佳 《太原科技》2008,168(1):43-44
城市旅游形象现已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太原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到目前为止太原市的城市旅游形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塑造.阻碍了太原市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探讨影响太原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塑造太原市旅游形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偏低且发展不均衡,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旅游核心企业数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 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城镇化率是影响重庆市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因子间存在"1+12"和"弱+弱强"的现象;都市旅游区、渝东北旅游区、渝东南旅游区和环城旅游区内部的旅游发展水平主要影响因子呈现出部分服从整体且个体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旅游节点、旅游通道、城市旅游区3个要素入手,对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布局模式是带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