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徐敏 《科技信息》2008,(3):147-148
本文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入手,试比较在20世纪英国文坛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的弗兰克·奥克罗的小说<我的恋母情结>.如果说这两篇小说的相似在于它们都涉猎了精神分析学"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但又有着各自的特征.本文试在故事情节,写作的艺术风格和叙述手法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逐一分析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不管上述两位作家是否同意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来源,但是正是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通之处,让我们看到了可以运用心理学,精神学的知识来解释文学.  相似文献   

2.
作家迟子建的新作《晚安玫瑰》具有明显的弑父主题倾向性。但这种弑父并不是根源于俄狄浦斯情结,而是源于厄勒克特拉情结。由于父亲在生命中的缺席和对父亲的依恋,构成了小说中三个女主人公寻找父亲的情节与意象,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意义。迟子建通过弑父主题的表达,探讨了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即通过爱情、宗教和审美三种升华的方式获得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3.
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被命运捉弄而杀父娶母,造成悲剧。希伯来圣经也描述了家庭冲突,但类似的故事却多有圆满的结局。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通过与俄狄浦斯悲剧的比较,论述圣经中类似的家庭故事何以会有不同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里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他经过临床的实践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的阐释,最终让大众接受了这个不可思议的理论。影响到中国后,学者们便试图从中国文学以及文化传统中寻找例证。有的确实如此,有的确实误解。“新娘”就是被误解的一个词汇。“娘”本来就是少女之号,指年轻女子,与“母称”的“娘”简化变成同体,就引起了误解。  相似文献   

5.
詹姆逊是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代表。詹姆逊吸收了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认为“辨证的批评”应当显示文艺作品的内容,揭示被压抑的无意识和原始经验。同时,对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比较重要的修正。他把弗洛伊德的生物性“个体无意识”和拉康的“语言无意识”修正为“政治无意识”,并把政治分析和文学分析结合在一起,他还将精神分析“历史化”,使政治无意识成为一切文本和文本阐释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这些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分析,本文认为哈姆雷特在内心深受女性折磨。本文主要通过两方面原因分析出哈姆雷特的心理上有着异常浓重的俄狄浦斯情结,更加重了他所受的女性折磨。  相似文献   

7.
融入唯美主义与"精神分析学"是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重要的审美特质之一。唯美主义在题材、母题、艺术表现及语言形态方面与浪漫主义有着相近的审美特质,而浪漫派剧作家在表达唯美倾向之时,往往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建构作品,这与他们借此学说以达到扩展作品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段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新茂 《科技信息》2010,(34):189-190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出发,从内外两方面原因全面分析了厄舍的变态人格成因,指出厄舍三重人格之间的失衡最终导致了厄舍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夏君 《科技信息》2010,(18):150-150
俄狄浦斯情结用以指代儿子弑父娶母的欲望。在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由于母爱的缺失和父权的消亡,俄狄浦斯情结呈现出特有的变化,如寻找母爱的替代品、取代父亲的地位或者将兄弟视为情敌。本文试图分析艾迪四个儿子的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对《我弥留之际》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特殊性加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现有资料来看,谷崎润一郎的文艺思想是否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尚无确证,但谷崎强烈的女性崇拜思想、"恶魔主义"创作倾向以及一波三折的创作之路和带有"异端"色彩的美学追求,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遥相呼应,极具对话的潜质.基于此,将谷崎氏的创作活动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置放于精神分析学的微观视镜之下,以求解密主体的深层创作心理机制.这一新的探寻无疑有助于从更精微处知解谷崎一贯饱受争议的创作旨趣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运用精神分析研究屈原的自杀问题,认为深藏于屈原的无意识中有一个死亡情结,彭咸是屈原心中的原始意象。屈原是政治迫害狂。屈原的自杀是有其人格弱点的,自恋、犹豫与对君的钟情使他成了又一个哈姆雷特。而最终,屈原的死亡情结使他成了永生的诗人,屈原的辞赋是生命体验的绝唱。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题常被定位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小说中的最佳体现,认为保罗是"俄狄浦斯情节"的牺牲者。但联系劳伦斯在小说中的爱情观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可能是力图通过两段悲剧化的爱情阐释爱的真意。  相似文献   

13.
在弗洛伊德主义与其它西方理论一起试图跻身中国文化界和文学界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沈从文在内的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直接间接地受其影响。沈从文小说中人物的潜意识、无意识活动因素自然流动,常态变态心理跃然纸上。本文拟从塔与溪的总体象征意味、“恋水情结”——“恋母情结”的一种交体、雾气笼罩下的力比多、对翠翠梦的解析这四个角度对《边城》进行精神分析式的解读,希望为阅读沈从文的经典之作提供新的启示,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曾被《纽约时报》评价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书中拥有众多繁复的意向,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生命中许多不能承受的"轻"。不仅如此,与其他在意识形态下创作的小说不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直接讨论了人性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谋而合。书中大量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对性的描述以及对人的本性的深刻探讨,无不带着弗洛伊德式的思辨,非常值得细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儿子与情人》一书中,主人公保罗对其母亲挚热的感情,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讨论保罗对母亲的这种畸形之爱及其诱发的各种因素,包括引论、正文以及结论共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对保罗的恋母情结做了阐述和说明,第三部分则从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其“恋母情结”作了唯物的客观的分析和论证。从而说明保罗恋母情结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孙聪  霍大同 《科技信息》2010,(36):I0035-I0036
自精神分析学创立以来,虽然已经有了整套针对神经症的治疗方法,但对于精神病治疗的探索却举步维艰。弗洛伊德反对精神病学用药物控制病患精神世界中的妄想和幻觉的做法,认为精神分析家可以与精神病人的妄想一起工作,并提出第二拓扑理论来尝试回答精神病的问题。此后,许多精神分析家都对精神病问题进行了论述,如罗森和温尼科特提出的基于"退行"的精神病治疗方法等。在本文中笔者对精神分析家面对精神病时所做出的临床努力进行一个综述,并尝试从理论建构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探寻这种困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大卫·林奇作为好莱坞体制内的鬼才导演,新世纪伊始拍摄了一部关于"梦"的电影——《穆赫兰道》。电影中碎片化的叙事顺序,错位的人物关系和富有深意的符号学指向共同建构出美国好莱坞之梦,表现出导演对精神分析学的深度理解与解构,并最终以影像语言投射出对社会忧思的集体焦虑。  相似文献   

18.
"本我"、"自我"、"超我"和"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以弗洛伊德的哲学为理论基础,发泄潜意识和欲望.在真实与梦幻中通过"本我"、"自我",达到"超我",使欲望平衡达到自由创作的极点,成为超现实主义画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梦的诠释者和弗洛伊德理论的绘画实践者.  相似文献   

19.
《八骏图》是沈从文193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在这篇作品中沈从文很好的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人性的丑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文旨在分析精神分析学在小说中的体现,以及小说的其他一些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从童年记忆、爱情受挫及救赎缺席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和详尽描述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性格,将其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人性特征充分地展示出来,即毫无节制的追求和强烈冲动的报复,在较深层次上体现了人性深处的孤独与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