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辩证色彩 ,是台湾诗人洛夫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这主要体现为生与死、有与无的悖论统一 ;虚与实、动与静、俗与奇的对立相依。存在于洛夫诗中的辩证色彩 ,使洛夫诗歌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2.
对20世纪20年代乡村社区研究兴起以来涉及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起步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的发展阶段以及80年代至今的繁荣阶段。在论述各阶段研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的后续研究需要研究者有效兼顾民族志书写和理论剖析两个方面,从而实现对研究对象更为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和探究。  相似文献   

3.
汉语象声词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象声词在汉语里是一种很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自古以来就活跃在汉语中,为人们广泛使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象声词,如“关关雎鸠”、“其呜喈喈”、“坎坎伐檀”等等。但是,对象声词的语法研究只是近百年的事,而真正把象声词作为一个词类来研究还不到四十年。本文从语法学史的角度,对汉语的象声词研究作一述评,以总结研究成果,为对象声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帮助。汉语象声词研究从总体上可以分三个阶段:(一)1898至本世纪40年代末为萌芽期;(二)50年代至60年代为发展期;(三)70至90年代为繁荣期。  相似文献   

4.
假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为假言命题,并且根据假言命题前件与后件之间的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假言推理研究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问题提出阶段,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初至现在——理论发展阶段。纵观假官推理研究的进程,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一些缺陷或不足,这是今后关于假言推理研究应该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也是穆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从40年代初期到40年代中后期,穆旦作为学院派青年诗人受到老一代诗人的重视,同时得到具有学院背景的青年批评家的积极评价。本阶段穆旦研究的意义在于:在世界现代诗歌传统的背景上以比较文学、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等方法对穆旦及其诗歌作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评估,对穆旦的出现做出了及时的和积极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关于当代诗歌的历史传统 ,有一些过去的定见需要纠正 ,“天安门诗歌”并不是当代诗歌的起点 ,这个起点 ,也即现代性的诗歌源流 ,应从 6 0年代算起 ,其代表主要有活跃在 6 0年代的“贵州诗人群”、以食指和“白洋淀诗群”为代表的地下的和非主流的知青诗歌 ;关于当代诗歌的分期 ,应该特别重视 1978年前的“前朦胧诗时期” ,并在 1978至 1985年的“朦胧诗”主潮时期之后 ,区分出两个时期 ,即以 1989年为界 ,分为“第三代”或“后朦胧诗”的蜕变期 ,与所谓“90年代”的弥散期 ,另外也要看到诗歌在进入世纪之交时期“70后出生的一代”崛起之后的新局面 ;关于当代诗歌的基本评价问题 :一是强烈的现代性向度与启蒙主义情结 ,二是必然的民间性与边缘化同在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洛夫的诗歌在诗的意象化、诗的超现实性方面受杜甫影响很大,其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赠杜甫>、<车上读杜甫>和<杜甫草堂>更是集中表现出杜甫对洛夫包括思想、人格、诗艺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1952年至2014年以来我国在制图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已有文献以及我国制图标准研究进展与发展背景,把我国制图标准研究分3个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为启蒙期,20世纪80至90年代为平稳期,20世纪90年代年至今则是快速增长期。通过从基础理论、技术应用、应用检测与评价、综述及其他等5个方面对制图标准进行归纳总结,突出介绍了研究中的标志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分析得出:目前没有涉及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制图的研究,相关标准几乎处于空白。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指出下阶段研究工作应加大对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制图标准与评价指标的研究,提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专题地图标准。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玉林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学院新诗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于2005年11月7日至10日在广西玉林市举行。洛夫、痖弦、蔡其矫、谢冕、吴思敬、张清华、王光明、陶然、陈仲义、沈奇、蒋登科、叶橹、谭元亨、卢斯飞等  相似文献   

10.
对女诗人翟永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诗歌的叙事转换动因、叙事蜕变及其转换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和解析,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女性诗歌从性别焦虑走向性别从容的美学策略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吉春  杨雪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61-62,72
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论很大、很难定论的人物,然而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却是大家公认的,他的诗歌创作也为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曹操提供了一种途径和可能。通过对他前期诗歌《蒿里行》、中期诗歌《短歌行》、晚期诗歌《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所表达的形象与所体现的思想进行分析,探讨了曹操思想发展的脉络,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曹操。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比较独特的诗人,他对道教抱着既信仰又批判的态度,显示出双重的仙道观,原因是道教并非李商隐的主流思想,但对其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却影响巨大,促成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在梁代诗坛上,梁武帝萧衍贡献卓著,为后世文史论家称道。他以自己的创作为表率,推动了梁代诗歌创作的兴盛。他还以帝王之尊广交文人学士,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他大力提倡诗歌创作,诗文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极大提高,实际上他已将诗才作为"取士"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这些举措对当时诗歌创作的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对当时的文士聚会和诗文世家的创作也有正面的影响。他要求文士们讲究诗歌创作的声韵、用典等技巧及艺术形式,对提高诗歌形制的正面意义不可忽视,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因充满"画意"且富"禅理"而在诗坛上独树一帜。立足于"诗中有画"来探讨王维诗歌创作的绘画美,以及站在"禅理"的精神层面上分析其"诗画"的重要联结点,以此阐述"画意"和"禅理"的完美结合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诗人和瑛的诗歌创作中,表现有关西藏的诗篇占其全部诗作的将近一半,足以证明西藏对和瑛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章以和瑛创作的有关西藏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试图再现其出入西藏的活动情况,通过其对西藏历史风云的追述、西藏具体风物的描绘,探究这些因素对诗人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心态的影响,从而论证西藏这一特殊地域与和瑛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17.
《未选之路》是20世纪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之作,这首小诗几乎家喻户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于平实中见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可谓独具匠心。运用文体学理论,可以对本诗的格律,用词,句法,重复等方面予以分析,总结出其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8.
袁毅是湖北近年出现的一名青年诗人,《爱的迷途》是他出版的第一部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诗集。在与当下诗歌创作现状保持同构视域的基础上,着重剖析袁毅诗歌创作的多重意蕴,全面考察诗人的创作状况,在此基础上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理念以及今后的创作提出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达州诗人龙克诗歌创作的“疼痛”现象和倡导的“疼痛诗学”,指出龙克以“疼痛”为词根或关键词,不仅由此出发去理解、拷问诗歌,雄心勃勃地建构他的“疼痛诗学”;而且,疼痛也像一道血迹斑斑、永难愈合的伤口。无休止地到处撕咬着他的诗歌。阐述了在经历、穷尽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花样繁多的革命性语言方式和文本样态之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标举“疼痛”既是龙克个人新的写作生长点的突破口,也是当下中国诗歌新的写作生长,最。  相似文献   

20.
殷夫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是一首包含着多种情感,而尤以阶级情感为明显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诗中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心灵的话语,创造了一位真实动人的17岁革命青年艺术形象。诗人的理想、信念在诗中得到形象表现。《在死神未到之前》使诗人的红色鼓动诗长于政治抒情的特点初见端倪,为后期的革命诗歌创作奏响了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