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裕 《科技信息》2010,(10):I0132-I0133
1991年,简·斯迈利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当代"李尔王"的《一千英亩》一经问世,便因其心理刻画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深刻描写而先后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同时,学术界对这部小说主旨和手法的探讨也是层出不穷:有的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揭示出新一代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的通过分析其互文性结构特征,展示了对《李尔王》的戏仿与解读给予了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影响与制约;有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土地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为依托,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解读了女主人公吉妮社会的自我与个体的自我相互压抑、相互融合,最终以"创发性的爱"将两个背反的自我统一,构建起一个成熟、完整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易卜生在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中塑造了娜拉这一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从一个完全依附于丈夫的传统女性转变为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踏上寻求自我旅程的新女性。在细读文本后,发现娜拉的这种转变不是无迹可寻的,她在彻底觉醒,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个体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很多新女性才具有的特性。因此娜拉最后摔门离家并不是在认识到自己婚姻的虚伪本质后的无奈之举,而是自我觉醒后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蜀山剑侠传》年轻正派女侠的身体叙述具有"美化"、"神化"的特征。这种叙述策略体现了作者女性崇拜的无意识与自我想象的本质。而这种叙述模式的深层根源则是读者、作者与当时社会的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4.
张抗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小说有其独特的风格。她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种无性别区分的理性思考,渗透着作者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并启发了众多读者对"人"的深层次思考,尤其是引起了女性读者对自我的理性认识,也对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按照麦克卢汉的游戏思想,游戏作为人在虚拟世界的延伸方式,具有放松自我、娱乐身心、满足需求、实现价值等功能,其本质是追求人类心灵世界的自由体验。可由于人们对媒介的不当使用,网络依赖现象越来越普遍,背离了游戏追寻自由的实质。媒介"自我截除"式的延伸容易使我们在思维和意识上产生麻木。需要正确看待游戏的功能,对游戏乃至所有媒介的本质进行重新认识,回归到对游戏自由本质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6.
用"刘云养生法"锻炼"刘云脑区"有证据显示可以激活胚胎"原结干细胞"通过脑脊液循环进入血循环滋养全身,产生抗衰老和/或返老还童的生理作用。"刘云养生法"的本质是一种首创的"人在体内自我生产胚胎干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雰雰 《科技信息》2010,(27):144-144,47
在女性主义的早期阶段,"服饰"被看作是和觉醒了的女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某种意义上,服饰可以被看作是自我的身体的一种扩展,女性与服饰的关系如果被置于这样的层面来进行解读,就能把握到女性隐藏于服饰背后的那种主体建构的潜在要求。本文从凯特.肖邦和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出发,分析了东西方服饰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其改变在女性觉醒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学术视野中被广为接受的有关民族主义问题的见解 ,主要来自对民族的本质的不同理解。而族群性的表达总是与特定的自我表述联系在一起 ,是群体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 ,它完全是现代社会才会有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9.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觉醒》是她呼唤中产阶级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制度的束缚,实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扛鼎之作。小说主人公埃德娜不屈不挠的探求自我,实现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自我转变过程,反映了美国转型时期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陶婧 《科技信息》2012,(12):147-147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理论核心"仁"主张"推己及人",将"己"的私识确立为道德和真理的标准;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及"知识即道德",则把包括自己的一切人的共识确立为道德和真理的标准。这是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潍坊学院学报》2019,(5):58-61
印度电影《护垫侠》表达了印度女性群体的自我规训和抗争诉求,以期揭示印度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女性身心的形塑。电影通过解析特定场域下女性的自我规训,深入阐述了女性群体自我觉醒和内在外在的抗争。当然,女性的觉醒被男主角个人英雄主义的形式激发出来,本身依然包含一定的男性中心意识。故此,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与反抗救赎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凯特.肖班以《觉醒》而闻名,大量象征与意象成分的运用构成了该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分别从岛屿、大海、鸟儿和房屋等几个象征成分入手,研究《觉醒》中的象征手法,进而再现女性追求婚姻自由、性解放以及自我觉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3.
小说《孔乙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很短的篇幅中融入了鲁迅对人性、文化人自我定位以及生存本质的美学思考。论文论析了该小说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三重意蕴,体现为社会结构下的人性反思、人与文化关系的两难悖论、对生命"原初痛苦"的悲剧性揭示。  相似文献   

14.
凯特·肖班以<觉醒>而闻名,大量象征与意象成分的运用构成了该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分别从岛屿、大海、鸟儿和房屋等几个象征成分入手,研究<觉醒>中的象征手法,进而再现女性追求婚姻自由、性解放以及自我觉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5.
"本质"一词经历了从"形成"(from)到"共相"(universal)的变化,逐步接近现在的"本质"(essence)概念。反思本质思维如何进入对于文学的认识(理论),也即是重新从源头上认识"诗"入"哲学"的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考察给当今的"反本质主义"文学理论书写予以提醒:"反本质主义"并不是反掉事物的"本质",也不是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思想来源具有多元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迄今为止在西方人的主体意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类性觉醒、个性觉醒和人性觉醒。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集中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第三次觉醒即人性觉醒。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坚持将视野驻足于人的内心世界,使文学成为一盏灯;二、表现人的非理性、无意识存在;三、表现人的绝对自由的本质,力倡精神自由、意志自由。  相似文献   

17.
张芬 《科技信息》2010,(18):139-139
《伟大的盖茨比》堪称上世纪20年代"美国梦"破灭的一首绝唱,本文将从异化角度探讨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过程,反映出菲茨杰拉德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并得出消费主义是异化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小说《家园》,探讨了主人公雷恩斯夫德如何通过回顾父辈的移民历程,再现美国华裔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对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姜红蕾  张文仙 《科技信息》2012,(16):290-291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采用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量表、一般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对高校"90后"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性别差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90后"学生干部的情绪自我、人际自我、魅力自我和学业自我差异较大,同时发现女学生干部的自我差异显著性的低于男生,特别是女学生干部的魅力自我差异非常显著性的低于男生。  相似文献   

20.
"零余者"形象是处于"五四"新旧文化转型期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他们身上交织着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都市人格和乡村人格的矛盾,体现了他们向主流价值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对传统中温情一面的依恋,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