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其哲学思想,这就是“意向性”。意向性是纯粹意识的本质特性。由于胡塞尔思想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他对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是不同的。在《逻辑研究》时期,其结构为:意向行为——意向内容——对象;在先验现象学时期,其结构为:意向作用——意向对象,而与此相应的另一种表述则为:自我——我思——所思。本文对其不同时期的意识结构分析及其特定用语的特定内涵、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作出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意向性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为人类(包括其他部分高级动物)所有,具有心理表征和社会交际两重属性。人类交际行为的实质是交际双方互相传达思想、交流情感,或施为行事,交际的核心是意义的建构。意向性,从根本上讲,是心理的,而意义建构是以特定的语码形式反映交际行为人之于客观世界的关系。意向性和意义建构有着紧密地关系,但两者并非相等。交际行为中,意义建构以意向性为取向,旨在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向。  相似文献   

3.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关键词——“影响”与“接受”原则上是一回事。但在“关系”数轴运行指向上,前者往往呈现出被动的意味多一些;而后者则与之相悖。外来性和隐含性是前者凸显表征;后者往往是一种理性“拿来”或全盘“移植”。健康化的国际间文学(文化)交往模式不仅仅是互动的,而且也应当是平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弱势文学(文化)礼遇“影响”与“接受”之“恩赐”的频率要胜过强势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人在实践中构成自身,那么这个构成性的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的交道,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的交往。如果说“自然技术”意味着技术理解的一种可能性,是以“人与自然”为基础,那么在“人与人(社会)”的概念中则蕴含着另一种技术理解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被描述为“社会技术”。笔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分析这一技术,深入理解社会技术的本质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情景记忆是由自我、自我觉知和主观时间组成的惟一指向过去的认知神经系统,它使心理时间旅行成为可能。与其他记忆系统相比,情景记忆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提取信息时伴随着自我觉知,指向过去,而且情景记忆还有其独特的脑定位,许多研究支持情景记忆的编码主要与大脑的左半球有关,提取主要与右半球有关。由于情景记忆与自我、意识有密切的关系,情景记忆的研究必将极大地推动记忆与意识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你看他还打张鸡儿哩,瞒着我黄猫黑尾,你干的好茧儿!”(28)“伯爵度打张惊儿说道:‘我没曾在你面上尽得心,何故行此事。”(35)“你看这老婆子这等打张睛,俺猫在屋里好好卧着不是?”(59)姚灵犀释为“佯推不知”。梅校本注“假作吃惊,装糊涂。”白维国释作“假作吃惊,虚张声势。”这本是同词异写。此词是当时口语之实录,写录者急不择字,而未虑及用词用字之统一,因而出现同词异记之不同。“张惊”取吃惊或故作吃惊之字义;“张睛”则取“瞪眼不认帐”,楞瞪之态;“打张鸡儿”则是以禽事喻人事,鸡受惊惧的神态。同义词的三…  相似文献   

8.
由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三个关键词整合而成的“SoLoMo”概念正日益风靡全球互联网产业,而“O2O”(Onlineto Offline)模式则被誉为“SoLoMo”概念最好的体现方式。当“SoLoMo”遇上“O2O”,这对创新组合会催生哪些有创意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曾见有这样一道数学练习题:A是长方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A与其它三边中点的技经把长方形分成甲、乙、丙、丁四部分。已知申、乙、丙三部分的面积分别为12、35、25平方厘米,求丁部分的面积。(图1)小工作解法一:作与A相对的长方形的中位线,(囹2)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及中点的概念,知甲十丁一1/4(长方形)(面积关系,下同)从而乙十丙一3/4(长方形)所以甲十万一l/3(乙十丙)。(式互)以己知数值代人计算得:丁一8(平方厘米)。小李作解法二:连结点A与对边两端点,(如图3)则由“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等积”知乙一甲一丙一丁(…  相似文献   

10.
“五之”教学模式,是借用中国古人的“五之”治学模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运用于高校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学教学中,尝试运用“五之”教学模式来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6):I0001-I0001
当今学界存在“修辞发达、思想缺席”的不良风气,既是一种浮躁心态,也是一种清谈之风。清谈之风,由来已久。魏晋时代就很风行,一般士人学子崇尚老庄,喜弄玄虚,鄙视实践,最后落得个清谈误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石(勒)刘(渊)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科学的发展来自探究的过程,而数学教学则是数学发现在教学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认为:“教学应以培养研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及问题解决过程来发展思维和学会学习。”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3.
要"认识他物",逻辑上须得主体中有他物的规定性,并知道它。感觉的身心过程得以将他物一些规定性的信息传入主体心中,心理是有知性的,但还必须通过主客体分化过程和意向性行为方能识别心中关于他物的信息。研究表明,是儿童有意动作能力的发展引起感知的主客体分化,感觉与行动的协调过程又将他物的客观意义整合到心理感觉中而形成意向性。知识的实质也在于正确表征了外界事物的客观意义(各种内外关系与规律)而不是其确切的形貌如何。  相似文献   

14.
将n维流形上的积分(n重斯蒂杰积分),直接归结为n重积分;同时简化了流形及方向的概念,并对外微分作了简明解释;讨论了有向(n)重积分,并用“微元法”证明了n维牛-莱公式和奥-高公式;则对n维分片光滑有边流形(与边界)的协调定向以简明约工证明了一般斯托克斯公式,由此形成“测度微积分”的统一理论体系:流形上的积分与重积分融为一体,计算则由高维向低维逐步转化,直至定积分,它比相应积分理论简明,条件弱而结论强。  相似文献   

15.
《周书》卷四人《萧传》日:及高祖(周武帝宇文邕)平齐,(萧)岿朝于邺.高祖虽以礼接之,然来之重也。岿知之,后因宴承间,乃陈其父(萧)荷太祖(宇文泰)拯救之恩,并叙二国艰虞,唇齿椅角之事。词理辩畅,因涕泅交流。高祖亦为之嘘唏。自是大加赏异,礼遇日隆.后高祖复与之宴,齐氏故里叱(叱?)列长义(叉?)亦预焉。高祖指谓岿日:“是登陴骂朕者也。”岿曰:“长义(叉?)未能辅桀,翻敢吠尧。”高祖大笑。及酒酣,高祖又命琵琶自弹之。仍谓岿曰:“当为梁主尽欢。”岿乃起,请舞。高祖日:“梁主乃能为朕舞乎?!”岿日:“…  相似文献   

16.
书法的意象     
李洁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4):114-116
艺术的本体是意象,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本体也是意象。首先,意象世界是“人化”的世界,是审关的世界,是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的和谐世界。其次,根据格式塔心理同构理论,书法艺术中意象是超于物之上的一种意念形态,当外在力量与内在情感形成最和谐的“契机”时,关也就产生了。第三,书法艺术作品的意象一般表现为三个递进的方面,即:象内之象(笔画线条),象外之象(心物相契),无象之象(道体光辉)。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情感则是“艺术”的核心。作为文秘专业的基础课程,秘书教学应力求迎合市场需要,贴近学生心理,授之以趣,以达到以情激情,以情促知,以情施教的“艺术”功效。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位读者接触读物时,都有一种自觉不自觉的阅读期待。这是由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驱使的一种心理指向。这种指向使人们面对读物时会因熟悉的召唤或陌生的诱惑而产生一种阅读的冲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是“阅读学”中的名词,课标将它们纳入小语阅读课堂的环节,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阅读理论并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  相似文献   

19.
武士道是日本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长期作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对日本国民的个人修身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隐阐书》是武士道最重要的理论典籍,而生死观则是武士道核心精神的体现。从生死观的角度来考察并阐发武士道的精神:(一)其特点是重死轻生和向死而生;(二)其内容为“离生死”、“任事”和修武德;(三)其意义为忠君奉公的世间意义和道身合一的终极意义;(四)“死狂”心理和“预立”意识是武士了脱生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韩玲 《科技信息》2011,(11):I0252-I0253
“英语属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而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连淑能,1993:1),因此二种语言在表达“否定”这种最基本的逻辑概念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的目的是从二者的主要否定方式和否定句类型二方面对之加以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的各种否定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