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道德、污染了学术空气,使学术尊严遭到践踏。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必须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入手,强化科研人员的自律意识,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并建立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同时,学术期刊应严格把关,加大审稿力度,以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通过"自律"与"他律",逐步形成诚实科研、严谨治学的良好氛围,以维护学术尊严。  相似文献   

2.
加大高校学术不端防治力度,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需要。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系社会转型期各种诱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效防治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需要综合运用道德、行政、监督和法律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期刊学术质量。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加强科研道德宣传、提高编辑学术修养、利用网络和专业软件检测、加强与同类期刊联络等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及措施,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从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净化科技期刊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4.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在学术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斐然,随之而来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日趋频繁,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给社会风气带来较大伤害。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在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正面教育,加强学生自律,维护研究生荣誉和学术尊严;加强制度建设,构筑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屏障。将制度建设与加强研究生道德自律结合起来,以此根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肃清不良风气,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5.
敬告作者     
科学研究是人类的一项崇高事业,也是一项圣洁的活动。因此,拒绝学术不端行为,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  相似文献   

6.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在学术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斐然,随之而来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日趋频繁,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给社会风气带来较大伤害.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在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正面教育,加强学生自律,维护研究生荣誉和学术尊严;加强制度建设,构筑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屏障.将制度建设与加强研究生道德自律结合起来,以此根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肃清不良风气,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7.
现存的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术道德的教育仅以“说教”为模式,并没有真正触动研究生的心灵深处,使其真正领悟到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该文探讨了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以及研究生会成员的学术行为会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想,从而建构当代研究生学术自律性和自主性,避免学术抄袭,学术腐败等不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层出不穷,因此治理学术不端,除了提高学术研究者的学术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之外,建立有效的防治学术不端的监督机制尤为重要。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监督过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撑下学术不端监督的特点,研究了期刊编辑与学术不端监督的关系、期刊编辑监督的义务以及监督方式。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是未来国家的栋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培养,把研究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及育人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未来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与相关制度的不适当、不健全有着直接的联系。该文介绍了学术不端现象发生的广泛性,阐述了规正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性,提出了规正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冰 《广东科技》2014,(12):223-224,220
学术不端行为根源在于人的道德缺失,诱因是目前的科学文化及游戏规则,经济利益也不容忽视。医学期刊不可避免要面对种种学术不端的问题。期刊应熟悉学术不端发现的各种途径,积极的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期刊的防范措施主要包括:以各种防范学术不端的软件为助手,建立健全编辑部专家审稿系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编辑部的工作流程中,积极主动的怀疑、认证、排除学术不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客观了解护理人员对学术不端认知和行为情况,端正护理人员学术认知,提高行为水平,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护理人员作者进行非结构访谈,并用现象学分析法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采用类属分析法得出的2个关于护理人员作者学术不端认知和行为情况的主题分别是:不了解学术不端的各种现象;不知道多数编辑部已采用防抄袭软件检测论文。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学术不端认知情况较为欠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强化自律意识对减少或杜绝护理人员作者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报界如何治理学术失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力华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129-132
针对目前高校学术失范行为的屡禁不止,为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这是高校治理学术环境的良好开端。为此,学报界应对《学术规范》的出台做出积极响应,共同推动学风建设,治理学术失范,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给学术环境带来的污染,给社会进步造成的严重危害,探讨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及其科技期刊管理者应严格把控稿件审核流程,科学制定采稿规则,加强编辑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在编辑职业操守和期刊成就之间找到平衡点.提出了科技期刊应强强联手,发挥行业力量,扩大防御阵营,从而增强科技期刊的自净能力,抵制学术不端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分类、 调查程序和处理措施等提出了指导建议。认定过程是从调查向处理过渡的关键环节, 但如何认定学术不端很难形成普遍适用的客观标准, 主要取决于学术共同体在调查基础上的主观判断。通过系统梳理可以看出, 认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受理条件的充分性、 责任人的确定、 认定依据的有效性、 认定的主观角度等方面, 采取这一认定模式有其合理性。建议调查认定工作应该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 确保程序正当性, 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学术评议方式获得可靠认定结论。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6):119-124
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之一,是学术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国内三所高校中工商管理类专业一年级在读研究生的483份有效问卷数据,以及因子分析发现,学术生态环境包括学术态度不端、学术道德失范和学术能力不足三个维度,学术失范行为倾向性包含学术目的与过程失范、学术结果与发表失范两个维度。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学术生态环境与学术失范行为倾向性正相关,研究生学术能力不足对学术目的与过程失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在学术不端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需要结合其学术不端的重要节点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在研究生"学术不端"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课程论文""论文发表""学位论文"3个环节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博弈分析,从"改变收益矩阵""达到纳什均衡"的视角构建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治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立法对导师履行义务与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缺乏明晰的规定,在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预防上尤为突出。由研究生学术不端引发的导师问责既不能适用私法侵权上的过错归责原则,也不能采用结果归责原则。在行为归责上,导师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义务的适用面临着标准模糊、监督困难与因果关系缺乏等多重困境。导师在国家立法层面上被赋予的学术伦理教育义务、学术指导义务以及学术不端的事先审核义务,需要接受是否侵害高校办学自主权与教学自由的检验。研究生导师义务的设定应当置于国家、高校与教师的关系视角下进行考察,遵循全面性、弹性与程序性要求,建立“综合考核为主,个案追责为辅”的监督体系,个案追责采用主客观相统一的归责原则。这对当下中国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皆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普通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提取了大连市某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研究生来稿的学术不端检测报告,从疑似重复率、疑似重复类型分布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学术规范常识相对淡薄,对学术不端行为约束不足。并从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加强导师学术规范意识、健全学术规范相应的惩处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导游违规行为为例,按照与导游违规的关联关系,对导游违规行为因素进行了系统分类,将违规因素划分为系统性因素、管理性因素、信息性因素,由此提出了解决导游违规的基本思路。然后提出了解决违规问题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建立了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给出了最优激励机制。最后探讨了制度建设问题,引入了新的激励约束变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安徽大学所做关于学术规范的问卷调查,得出相关教师和学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进而分析了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乃至解决该现象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