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汪倩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3):121-122
在现代社会中,法学教育作为一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向社会输送的法律人才的优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法学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力量。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法学院系,也基本形成了有我国特色的法学教育体系。但长期以来,专业与职业相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法学专业学位制度混乱等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够准确,法学教育体制不健全。对此,必须明确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制度上改革我国的法学教育体制,以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法学教育方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奠定了人才基础。新形势下,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本文努力从改革法学教育体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法学理论与法律事务等方面探索优化我国法学教育的路径,以期提高我国法学教育的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3.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的需要 ,深化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转变法学教育观念 ,更新法学教育思想。法律人才素质不同于别科人才的素质 ,法律人才素质内容有其特殊的内容。转变法学教育观念 ,更新法学教育思想 ,注重提高法律人才素质的方法很多 ,但重要的是深化法学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邸振龙 《长春大学学报》2010,(12):138-139,14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人才的供与需矛盾日益显现。针对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现状,从国家、学校、社会、学生四个方面分析问题所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学教育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试析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合作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人才的”过剩”与”短缺”凸显法律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个性。法律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应用型已成共识,培养模式也各有特色。通过评析现行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种模式,并依据新余高等专科学校近几年来对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针对社会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从合作方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法律服务平台建立、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合作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从恢复重建到今天的发展,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急需社会各界学者加以研究解决。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应研究及借鉴西方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经验,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方式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7.
李二辉 《科技资讯》2014,(35):206-207
提高法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是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级强的学科这就是人们所认识的法学,而法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必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法理的重要竟义,在亲历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法律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中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途径。该文从提高法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目标出发,针对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教育实际情况,运用实验法试图构建以"法律帮助中心"、"驾校式法学教育"、"研究生—本科生实践小组"为主要内容的法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尽管中国法学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与法治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和要求的矛盾仍然很突出,矛盾的根源在于: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趋同化.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年轻化之现象,决定了其法学本科教育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生源、创新能力等方面寻求突破,构建自身独具特色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法学专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法学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基于法学教育既要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职业后备人才,又要为法学研究培养学术型后备人才这一特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将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准确定位为培养大众化、"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学人才,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其实现培养目标的路径,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实践训练教学,最终实现法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范志勇 《科技信息》2011,(30):74-74
在当前法学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规模过大、就业困难,质量不尽如人意,培养理念、模式等不符合实践需要等问题。法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为导向,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型人才,这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实务人才培养、层次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1.
法律职业礼仪是法律从业人员的重要素质之一。目前,实践教学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但实践教学中法律职业礼仪教育尚未列入教学大纲,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律职业礼仪课在法学教育中的现状、法律职业礼仪教育的缺失对法律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拟就加强和完善法科学生法律职业礼仪教育的措施和途径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是新时期引领和指导法学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方针,卓越法律人才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必需的法律职业道德。通识教育为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专业学生的公共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价值与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通专教育的关系,抓好专业的顶层设计,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配备良好的师资,同时课程设置体现通识教育目标,为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呼唤能够熟练运用法律的应用型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增强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已经成为法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应用型人才由实训而来,实习基地为法科生的实训架设了平台。通过建立一批高标准的、涉及面厂的实习基地、延长实习时间、严格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等方式可以强化法学实习基地地建设。实习基地作用的充分发挥必然会促进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现,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人们往往不经意间将法学教育等同于大学法学院的教育,将培植法律人才的期望系于法学院一身,失望之余,又对法学院颇多苛责。综观各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对职业法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趋同于“法科教育+司法考试+实务研修”这一模式。法学院把持法科教育,实务部门通过司法考试和实务研修充当法科教育的质检部门和产品加工车间,获得了对法学教育相当的话语权。这种实务部门与法学院的配合,符合职业法律人才的培养规律,也有利于法学院秉持大学理想,免于沦为职业培训学校。  相似文献   

15.
高校法学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学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学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高校法学教育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及师资力量不足等一些问题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现状与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法学教育应采取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实施“法律诊所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措施,以此推动我国高校法学教育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教育纠纷或划分为三类。教育纠纷折射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亟待加强。应着重从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和依法治教两个方面加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刑事法律在高校法制教育中的重要性的阐述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体现的分析,对刑事法律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旨在加强大学生的刑事法律观念,减少和尽可能的杜绝大学生涉法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现状,认为“诊所式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恰好弥补了我国高职法律教育的不足,并提出如何引进该模式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9.
从法学专业的特性与法律人的职业素质构成来看,实践能力是法学应用型人才素质的核心。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法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法学教育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法学专业毕业生因实践能力较差而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通过不断改进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建立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健全法学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以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