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论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件大亨,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推行必将引起我国体育事业的重大改革,对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的发展重点;阳光体育运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阳光体育运动必将促进学校体育基本条件的改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阳光体育的提倡,在该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形成新的体育社团模式,才能够满足阳光体育要求。在该背景下建设体育社团必须要具有新思路,同时采用科学途径。该文结合高职院校实况,分析了体育社团的作用与基本特征,阐述了建设体育社团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阳光体育是为了提升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综合能力的一个新的想法,其开展过程中国会有较多的问题需要克服,而且大家对于阳光体育的理解还比较少,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报道目前比较多,可是大家对于阳光体育的了解却又非常的少,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都不清楚什么是阳光体育,对其内容和目的不了解。如果不能够将这些问题解决,那么阳光体育的开展就会非常缓慢,无法实现其目标,该文就阳光体育开展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索,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信息,加深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吴宝璋 《科技信息》2010,(30):282-28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的开展要求,重点分析了高效体育课教学在阳光体育开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高校阳光体育开展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南阳理工学院二年级学生课余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状况进行调研分析,目的是为我院继续推进阳光体育活动,提供组织与管理决策上的客观依据。凋研结果表明:我院二年级学生喜欢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了91.7%,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主要动机是增进身体健康、愉悦身心和缓解压力;学生平均每周课余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次数达到3次或3次以上的人数比例和每次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左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4%和57.4%;学生在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和活动场所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但在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形式选择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体育场馆、器材相对不足和学生课业负担重是影响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夏康 《科技信息》2010,(30):284-28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高校课外体育现状分析入手,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要求,对课外体育在阳光体育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组织有序化、活动群体化、内涵生活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王军建 《科技信息》2010,(8):I0273-I0274
武术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我国的国粹,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他特别强调形神统一,体用兼备和身心合一,注重对人的塑造,有看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强身健体的作用,是一种层次复合型的运动项目。阳光体育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制战略举措,本文对“阳光体育”和武术体育运动项目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阳光体育是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标志之一:在此本文章讲述了武术进火“阳光体育”后青少年身体、心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做出了深刻的讲解。  相似文献   

8.
阳光体育理念强调体育课程开展的多样性以及灵活性,打造一个高效率的高校体育课堂,发挥出体育本身增强学生体质的积极作用。阳光体育本着终身体育的理念,强调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客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顺应新时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突出课堂中阳光体育的理念,增强学生体质综合素养。该文以高校体育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了如何高效开展高校阳光体育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9.
梁辉 《科技信息》2011,(17):145-145,91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下,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理念,针对目前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现状,分析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之状况,提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建议,努力构建“阳光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完善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增加投入,创设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积极创新,创设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监督、强化管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相似文献   

10.
张昕 《科技信息》2012,(3):23-23,33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同样也是阳光体育培养人的目标。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阳光体育运动应受到充分的重视,应让其发挥体育的多重功能,促进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究《孙子兵法》“奇正”思想与篮球运动的技战术指导思想的内在联系,旨在促进广大篮球工作者对篮球运动的技战术的理念进行思维创新.这对发展我国的篮球事业,提高我国的篮球运动水平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刘翔的年度训练、比赛安排回顾,剖析孙海平对刘翔所采取"适量高质"、"有用有效"、"结构合理"、"科学节奏"的训练模式,揭示其科学化训练对防止伤病发生、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意义,该研究旨在为今后跨栏训练及比赛中预防伤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天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中在一级评价项目和二级评价因子系统构成上对天然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出现偏差,不能较好反映其主要价值及为开发提供导向.为此基于其特殊性,本文提出天然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应以体育活动的自然空间和条件为主要评价对象,以人与自然的体育关系为评价内容,按观摩与参与两大评价范围,突出环境价值及区分专业性与大众性的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天然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14.
对体育赛事旅游研究的综述表明:目前,我国对体育赛事旅游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其影响分析的方法和体系的研究还是空白.根据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尝试性地建立了体育赛事对举办地旅游影响分析体系,并评析了体育赛事对举办地的旅游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圈有着丰富的太阳母题神话。多日神话乃其中之经典篇章。完整的多日神话包括生日、多日和征日三部分。古代典籍中均仅存片断,各民族传说中保存得相对完整。对于多日神话原型和寓意的阐释,“酷热干旱说”、“十干历法说”、“诸日部族称王说”等都不够圆满。其实,这个神话保存了古代先民的原始记忆,是对远古时代“幻日”这种自然天象的一种幻想性解释。最新的“多日并出”现象为之提供有力的证据。这个神话的深刻寓意则与原始宗教有关,它折射出我国古代先民自然崇拜中的日神信仰。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思想家,其科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作用。他的科学思想的形成基于他扎实的理论功底,也与他早期的求学活动、上书科学救国之策,西方国家的科学考察和实业救国运动等实践活动有关,这些活动构成了孙中山科学思想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广西位于祖国南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它地形复杂,山多地少,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体育文化.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世居广西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现状;并指出研究的价值是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大众体育发展和丰富体育文化内涵等.  相似文献   

18.
“健美操”之名在我国的确立主要受到了国外“Aerobics”的命名演变和国内“健美操”命名发展的两方面影响。在国外,“Aerobics”命名演变经历了由有氧练习创立而出现,经操舞融合而定型,借明星推广和竞赛载体而确立的演变历程;在国内,“健美操”的命名发展经历了由文史资料理性推进,代表性人物重点推介,在竞赛中最终定性的发展历程。其间,美国肯尼士·库伯尔、杰希·索伦森、简·方达和我国的戚玉芳、孙玉琨、马华、孙纪云等人对健美操术语的确立与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龙舟运动的体育无形资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古老东方文化的内涵,同时龙舟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娱乐、竟技运动项目,其体育无形资产的商业化、市场化具有巨大的潜力.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对龙舟运动的发展和所具有的丰富内涵的阐述,针对目前龙舟运动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探讨,结合体育无形资产的内容,设计出龙舟运动无形资产科学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城市社区体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不平衡。通过对长春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发现不同社区在影响社区体育开展的因素上呈现出不同特点。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对策,为发展城市社区体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