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向量噻吩溶液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用带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分析向量噻吩溶液及其浓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根据各组分的色谱峰面积,得出噻吩浓度的计算公式。应用该公式计算向量噻吩浓度基本上可以消除进样量不同所引起的分析误差,即使其分析误差小于3.75%。  相似文献   

2.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确定为先测定溶液的H^+或OH^-浓度,然后计算出相应酸或碱溶液的浓度.滴定误差可归结为对标准溶液体积的影响.影响误差因素的归一化,从根本上给出了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准一维聚噻吩及以噻吩为基的共聚物的光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经验的ZINDO方法研究了聚噻吩及以噻吩为基的共聚物的电子光跃迁性质.以噻吩为基的共聚物具有阱-垒-阱结构特征,阱部分为具有不同共轭长度的聚噻吩,垒部分为具有大能隙的非可见的发光材料.计算发现,改变阱的共轭长度和垒的结构可控制聚合物的发光,跃迁能随链长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光吸收谱红移.  相似文献   

4.
测定30和50℃下噻吩、苯并噻吩单组分及双组分在Cu(I)13X上的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模型对单组分平衡数据进行关联;采用修正的Langmuir模型对噻吩苯并噻吩二组分吸附平衡进行关联.结果表明:苯并噻吩在与噻吩的竞争吸附中占据优势,30℃时噻吩和苯并噻吩吸附平衡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分别为 3.6%和2.4%;而50℃时噻吩和苯并噻吩吸附平衡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分别为3.5%和2.2%;Langmuir模型在不同温度下对二元组分具有一定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以十二烷-噻吩型硫化物为模拟油品对象,探索了利用γ射线辐射氧化噻吩类硫化物的新方法,并对其与H2O2的协同脱硫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γ射线辐射对低浓度的硫化物有明显的氧化效果,但浓度较高时效率较低;而在γ射线辐射和H2O2的共同作用下,可在常温下去除浓度较高的噻吩硫,两者表现了较好的协同作用.另外,若反应体系中同时加入H2O2和乙酸,则可进一步增强对噻吩硫的氧化效果.在辐照剂量为500kGy左右时,加入H2O2可使二苯并噻吩(DBT)的去除率达36%左右,而在H2O2/HAC体系中DBT的去除效率可达65%,且脱硫率随H2O2添加量的增大而上升.在有H2O2存在时,噻吩型硫化物的主要辐射转化产物为砜类.  相似文献   

6.
光声信号强度与溶液浓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光声信号的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应用光谱学比尔定律和液体光声理论,得出了在溶液浓度不太大的条件下,光声信号强度与溶液浓度成线性关系的结论.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吻合.这对分析溶液中微量物质及通过物质浓度检测化学反应速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实际的决策计算中,计算误差有可能导致决策的错误.分析了风险型决策的一类计算误差及其危害,给出了误差的消除方法,并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了情报的准确性对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氢离子检测法分析气体中微量甲醇,用流动的甲醇饱和蒸气稀释法配制标准气样进行外标。在20~300PPM的范围内,浓度和峰高成线性关系。用常压下合成甲醇的平衡浓度对标定进行了验证。分析误差小于5%,适用于气体中微量甲醇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根据热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本文建立了等浓度三级反应的无量纲参数法.计算了20℃时环氧氯丙烷与氢溴酸反应,15和20℃时甲醛与氮反应的速率常数.在误差范围内与文献值相符合.证明了等浓度三级反应的正确性,拓宽了无量纲参数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蛋白质结晶技术向高通量方向发展,对微量试剂自动化分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蛋白质结晶操作中微量试剂分配具有试剂种类多、分配精度高、速度快等要求,总结分析了目前该领域中各种微量试剂分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适用场合以及面向蛋白质结晶操作时微量生物试剂分配方法的选择原则.最后,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方法,对目前常用的非接触式微量试剂分配中液滴脱落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系统压力,试剂特性以及喷嘴尺寸等参数对分配过程的影响趋势,并指出微量液滴成功与喷嘴脱落实现非接触式分配所必需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动基座发射飞行器存在初始误差大、初始误差和工具误差强耦合等特点,相比静基座发射,其误差分离过程更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增加动基座飞行器误差分离结果稳定性的半解析方法,建立了初始定位误差、初始速度误差的解析求解模型,采用了迭代方法对初始误差和工具误差进行联合求解.通过算例对比分析半解析误差分离方法和传统误差分离方法,结果表明:半解析方法中基于遥外测视位置和速度差分离初始误差,观测数据与误差量直接对应,并结合解析方法精准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动基座飞行器误差分离结果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地图数字化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误差、处理误差和应用误差是空间数据误差的3种类型,源误差通常远远大于处理误差,因此源误差对地图数字化数据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数据采集误差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图数字化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外国留学生在动宾式离合词习得的偏误中,A类偏误跟B类偏误有显著性差别。中介语和实验都表明,总偏误率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而降低,且各阶段偏误率差异显著,但A类偏误率没有随着总偏误率降低而降低;A类偏误率显著高于B类偏误率。AB两类偏误率的这种对比关系跟学习阶段、母语背景均不相关,尽管总偏误率各阶段差异显著。因此,在习得难度上,无论对哪个阶段哪种母语背景的留学生来说,A类扩展成分的习得要难于B类扩展成分的习得,教学的重点也就应该放在A类扩展成分的使用上。  相似文献   

14.
以矩阵变换为基础,分析装配机械手的综合误差,导出末端误差表达式,得出末端误差与各关节误差源之间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误差元素的模型。实测误差数据建模曲线与软件仿真误差元素模型曲线对比表明,采用该方法所建模型曲线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15.
微动并联平台应用于微芯片装配、光纤对接、细胞操作具有亚微米运动精度的工作场合,因此必须保持很高的精度。但是实际微动并联平台存在着各种制造误差,这些误差会对微动并联平台的精度产生影响。以一种3-RSS微动并联平台为例,考虑到杆长误差、转动副和球副的偏移误差,分析了各种误差模型下的闭环矢量方程。选常用微动并联平台的运动轨迹,反解出各个误差模型下陶瓷驱动器的驱动曲线,将驱动曲线导入ANSYS14.0中各误差模型的有限元模型中,通过探针命令求出微动动平台中心点应变值,与理想轨迹进行对比,得到轨迹对比图。分析各种误差模型的轨迹对比图,最后得出结论:球副的加工误差对微动并联平台的精度影响最大。分析了得到各种误差模型下的误差值,为之后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圆弧齿轮啮合原理,在深入研究圆弧齿轮传动副轴线误差与传动误差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推导出由齿轮副轴线平行度误差导致传动误差的定量表达式,用该表达式可方便地计算出相关误差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减少序列离散化过程导致的误差,提出几种概率补偿的方法。由误差的成因入手,分析了离散化过程的误差机理,将利用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函数离散化后所得序列,分别以修正公式、平均补偿法及比例补偿法进行补偿,推导出各种误差补偿方法下序列期望值及方差的误差估计公式。结果表明:经误差补偿后,算例中序列期望值误差下降为原误差的8%以下,而方差误差至少可降为原误差的91%。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滚齿机传动链主要误差的合成方法.从模拟后的补偿结果分析了数字式测量的系统误差对传动误差补偿效果的影响.同时讨论了用牛顿插值公式拟合微机补偿后传动误差残差的计算方法,并对一台Y38-A型精密滚齿机传动误差补偿效果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其结果证明,采用“数字凸轮”的补偿方法,可使机床传动误差自33.24″降至3.48″.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活性污泥系统仿真软件GPS-X的模型机理及其建模的过程,结合COD组分表征结果,通过实例分析了该软件在污水处理厂中模拟应用,模拟结果为:COD最大误差为5.48%,最小误差为0.83%,相对误差绝对平均值约2.85%;TN最大误差为7.23%,最小误差为0.15%,相对误差绝对平均值约3.62%,NH4+-N最大误差为9.17%,最小误差为1.05%,相对误差绝对平均值约4.98%,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趋势吻合一致,能较好地反映污水处理厂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捷联惯导系统的基本方程建立了动基座下的姿态误差方程、速度误差方程和位置误差方程,并得到动基座的误差传播方程。利用MATLAB对载体在匀速直线运动和三轴摇摆状态下的系统误差进行仿真,并得出了系统误差曲线,进而结合误差传播方程及方块图从理论上分析了动基座下捷联惯导系统误差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