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传统月饼种类繁多我国月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花样不断翻新,品种不断增加,而地区的差异又使其品种、外观、口感、味道各具独特风格。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  相似文献   

2.
月饼发展至今,根据口味和地域分成了几大派系,主要有苏式、广式、京式、滇式和潮式等.苏式月饼因起源于苏州而得名,又被称为“姑苏月饼”,是我国的传统食品,更受到江南地区人民的喜爱.苏式月饼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型、烘烤工艺加工而成.  相似文献   

3.
滇式月饼主要起源并流行于云南、贵州及其周边地区,目前也逐渐受到其地区消费者的喜欢.其主要特点是馅采用了滇式火腿,饼皮疏松,馅料咸甜适口,有独特的滇式火腿香味. 滇式月饼亦称云腿月饼,它与苏式月饼、广式月饼各有千秋.云腿月饼是用云南特产的宣威火腿,加上蜂蜜、猪油、白糖等为馅心,用昆明呈贡的紫麦面粉为皮料烘烤而成.其表面呈金黄色或棕红色,外有一层硬壳,千层酥皮裹着馅心,油润艳丽.这种月饼既有香味扑鼻的火腿,又有甜中带咸的诱人蜜汁,入口舒适,食而不腻.  相似文献   

4.
月饼发展至今,根据口味和地域分成了几大派系,主要有苏式、广式、京式、滇式和潮式等。苏式月饼因起源于苏州而得名,又被称为姑苏月饼,是我国的传统食品,更受到江南地区人民的喜爱。苏式月饼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型、烘烤工艺加工而成。  相似文献   

5.
滇式月饼主要起源并流行于云南、贵州及其周边地区,目前也逐渐受到其他地区消费者的喜欢。其主要特点是馅料采用了滇式火腿,饼皮疏松,馅料咸甜适口,有独特的滇式火腿香味。滇式月饼亦称云腿月饼,它与苏式月饼、广式月饼各有千秋。云腿月饼是用云南特产的宣威火腿,加上蜂蜜、猪油、  相似文献   

6.
总部位于深圳的安琪月饼,以其广式月饼制作技艺被确定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也是我国烘焙行业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中秋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吃月饼要健康、绿色、有特色,也成了市民选择月饼的一些重要指标.近日,记者专程来到安琪月饼的源头,现场感受了莲子的独特鲜美与咸蛋的口感风味,同时也看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琪广式月饼对于食品质量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7.
总部位于深圳的安琪月饼,以其广式月饼制作技艺被确定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也是我国烘焙行业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中秋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吃月饼要健康、绿色、有特色,也成了市民选择月饼的一些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糖与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视糖家族提起糖,人们就认为糖就是有甜味的白糖、红糖、水果糖等。其实,糖是一个大家族.其成员按分子结构分为三类: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果胶等。我们平时常吃的白糖、红糖、冰糖和水果糖,都来自于蔗糖,属于双糖。  相似文献   

9.
郭杜林月饼的由来 清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太原城内一家糕饼铺的郭姓、杜姓、林姓师徒三人专做唐饼的营生.八月中秋将近,饼铺生意越发红火,师徒三人连日操劳,做出的唐饼却依然供不应求.终于有一天傍晚,饭后疲惫不堪的师徒三人借着酒劲渐渐睡去,等到醒来时却发现之前和好的面因为天热已经发酵,不能再做传统的饼皮.郭师傅乘着酒劲,索性领着两个徒弟尝试将生面、麻油、饴糖等材料掺入已经发酵的面中,然后再按以前唐饼的工艺进行制作,没有想到的是,这样做出的饼皮比以前做的更加酥软和香甜.  相似文献   

10.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经世代沿传,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1.
中秋未到,太原街头许多食品商场已闻月饼香.近年来,由国家文化部审定,国务院批准,双合成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国饼”级的“国宝”.  相似文献   

12.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13.
韩斌  邓秀新 《科学通报》2024,(8):965-967
<正>柑橘是全球广泛种植的果树之一.我国柑橘栽培历史悠久,公元前370年的《禹贡》一书就有记载.柑橘种类繁多,长期的选择与利用导致柑橘品种类型和用途多样,既有常见的栽培类型橘、柚、甜橙、柠檬、枸橼、金柑等,也有用作砧木的野生或半野生资源如枳、酸橙等;既可鲜食,也可加工,还可药用.  相似文献   

14.
茶叶的命名 茶叶命名也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可以将命名与分类联系在一起,如工夫红茶,“工夫”是命名,“红茶”是分类;再如茉莉银针,“茉莉”是分类,“银针”是命名. 目前,我国茶叶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儿种依据:按茶叶外形的不同命名,如瓜片、雀舌、松针、毛峰、毛尖等;按制茶技术的不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晒青、工夫茶、窖花茶等;按茶树品种的不同命名,如乌龙、水仙、铁观音、毛蟹、奇兰等;按采摘时期的不同命名,如明前茶、雨前茶、春尖、秋香、冬片等;按茶叶色、香、味等特征命名,如霍山黄芽、敬亭绿雪是形容其干茶色;平阳黄汤是形容其汤色;云南十里香、舒城兰花香和安溪香橼是形容其香气;泉州绿豆绿、安溪桃仁、江华苦难茶是形容其滋味.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1976,21(4):145-145
<正>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中许多新的重大成就,包括人造地球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人工合成胰岛素及其晶体结构的测定等一系列新成果,都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迈向新的水平.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科  相似文献   

16.
糖具有甜味,这是人们熟知的事实,但是,糖的甜味是怎样产生的呢?生物化学的分析表明,甜味是与化学作用、电、电荷的相互吸引、分子中原子间的束缚以及质子和电子间不可思议的距离有关。具有甜味的第一个要求是当食物被咀嚼而和唾液混和后,必须能分成一种有特殊结构的分子;这个分子中又必须有一个氢原子被分离出来,并且直接排列在一个不同原子的邻近,而该原子是带有轨道电子的。这就是基本的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荷花集观赏、食用、药用及净化水体等多功能于一身,在我国栽培利用历史悠久。自然界的野生荷花早期多为单瓣,经过不断的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后演化出如今的半重瓣、重瓣、重台和千瓣等多种重瓣花型,如‘大洒锦’‘中山红台’和‘千瓣’莲等。研究表明,荷花“重瓣化”主要来源于雄蕊的向心式瓣化,其次是雌蕊瓣化,属于雌雄蕊起源;通过比较分析荷花和其他植物的花器官发育相关调控基因的功能,认为荷花的花发育调控模式亦为ABCDE型。就荷花品种的重瓣类型、重瓣来源及形成重瓣的可能调控机制进行简要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龙夫 《科学之友》2007,(13):30-31
古希腊的城市特尔菲,至少在12个世纪里,因有阿波罗神殿而闻名.古希腊有一个名叫皮西亚的成年妇女自称是特尔菲城神的使者,代表太阳神阿波罗讲话.据记载,当一种特殊的神秘气体出现时,皮西亚就会给特尔菲城的统治者、市民和哲学家提出忠告,从他们男女间的生活到国家大事,面面俱到.她在神智恍惚中,有时也回答求神者的问题、发命令、作出预言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功能性标记和测序发掘携带有S5n基因的水稻新种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优势, 但杂种F1普遍高度不育, 难以直接利用. S5n基因可以克服由S5基因座位互作引起的杂种不育性. 目前S5n基因已被成功克隆, 该基因功能区存在大片段的缺失DNA, 为快速并准确发掘携带有S5n的水稻新种质提供基础. 本文将S5n基因序列与日本晴相对应序列进行比对, 在S5n基因缺失DNA的两端设计引物, 对已知携带有S5n和不携带有S5n基因(但携带有S5i或S5j)的水稻材料进行PCR扩增检测, 建立S5n基因的功能性标记. 利用该标记对我国水稻微核心种质进行检测, 其中有10个品种的S5座位中存在DNA片段缺失, 这些品种可能携带有S5n基因. 这些品种包括毫补卡、小红谷、老造谷、三磅七十箩、木邦谷、魔王谷内杂、饭毫皮、飞蛾糯2、包协-7B和特青选恢等, 其中除三磅七十箩和老造谷外, 其余的8个品种均未见报道携带有S5n基因. 对存在缺失DNA的10个品种的扩增片段进行测序, 发现全部品种S5座位的缺失DNA片段都与02428和零轮(已知携带有S5n)的一致, 说明这10个品种S5座位的基因也是没有功能的, 证明确实存在S5n基因.  相似文献   

20.
老字号面食绝活传承之路 为了展示“郭杜林”国饼的魅力,4位老人支起摊子,戴着清朝小帽,现场为消费者上演了独家绝活.从和面、配料、制皮,再到码盘、装饰、烤制,十余道月饼制作工序以及先辈口传心授的工艺绝技在观众面前展露无疑. 看着满脸皱褶的老人,再看看他们精湛的技艺,我们在惊叹之余陷入沉思:太原像这样曾让我们骄傲的传统面食技艺还有多少?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后,这样的技艺又会剩下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