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兴古称固陵、西陵,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它地处钱江南岸,以前多竹园,几乎每户农家屋后皆有。所栽之竹多为淡竹、杠竹,其特点为杆细、节长、质韧,是制作灯笼壳子(骨架)的好材料。勤劳又智慧的西兴人因地制宜,制作灯笼,为夜行人解决照明问题。据《萧山县志》记载,西兴灯笼始于南宋,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西兴是两浙门户、浙东运河  相似文献   

2.
灯笼,又叫灯彩,起源于18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比如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而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  相似文献   

3.
本质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束(retinohypothalamic tract,RHT)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 CN)等在大脑区域形成投射(即非视觉通路),对人的生理产生影响.这一非视觉效应的发现赋予了照明研究与应用全新内涵,即通过照明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有机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合理控制照度及其分布,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有益身心"的健康照明光环境.而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照明技术的应用和健康照明新内涵又对基于视觉感知的评价指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照明与视觉、非视觉通路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提出我国健康照明光环境的研究与实施的思考和判断.  相似文献   

4.
记得十几岁回老家绍兴,一大早从钱塘江边西兴乘船,初次看到越山之秀、越水之清,陶醉在这明静的柔波里.在隐约的层翠中,水声、橹声,摇漾轻奏着.  相似文献   

5.
关键词     
《科学之友》2010,(3):4-5
<正>环保灯笼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家幼教机构开展了"制作环保灯笼倡导低碳生活"手工制作活动,中外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旧挂历、旧纸盒、废旧布块等原材料,精心制作出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灯笼,又叫灯彩,起源于1 8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7.
生物发光是一种迷人的自然现象,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发光的种类.最显眼的要数在仲夏夜间飞东飞西的萤火虫.在非洲森林里还有一种杏黄色的萤鸟,它们仅头部和翅膀生有羽毛,其余部分都是光溜溜的硬壳,但布满了一层发光的细胞,当地人把这种小鸟养在笼子里,夜里当作灯笼照明.  相似文献   

8.
大功率LED与半导体固态照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导体固态照明(Solid State Lighting)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之一.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固体光源,其具有寿命长、节能、绿色环保、色彩丰富等显著优点,将成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次飞跃.粗略估计,我国照明用电每年在3000亿度以上,若用LED取代全部白炽灯或部分取代荧光灯,可节省1/3的照明用电,这对缓解能源危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意义巨大.但半导体照明真正要实现大规模广泛应用,还需要克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出光、散热.从物理概念本身来看,LED的本质是一个半导体pn结,看似很简单,但其涉及了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制造、封装材料与集成、热学、光学、电学以及机械学等众多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正>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因发明"蓝光发光二极管"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什么这项发明如此重要呢?以蓝光LED(light-emitting diode)为核心技术的半导体照明具有寿命长、色彩可控、无汞和低压工作等优点,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陈良惠院士曾经做了一个估算:如果中国的通用照明市场用LED照明来替代白炽灯和荧光灯的话,每年节约的电力将会超过3座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其意义不仅  相似文献   

10.
茄科植物苦(艹职)(Physalis augalata L.),别称“灯笼草”、“灯笼泡”,为一年生野生草本,具有较强的药用价值。全草入药,能清热、利  相似文献   

11.
<正>瑞典皇家科学院2014年10月7日宣布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的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美籍日裔的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以表彰他们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奖项的公布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特别是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半导体照明行业,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反响.蓝光LED是半导体照明的核心元器件,目前所有的白光LED都是由蓝光LED芯片加上下转换的荧光粉制成的.由于半导体照明在中国的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记得十几岁回老家绍兴,一大早从钱塘江边西兴乘船,初次看到越山之秀、越水之清,陶醉在这明静的柔波里。在隐约的层翠中,水声、橹声,摇漾轻奏着。穿过桥影,一个两个,接连着沿途都是,有平桥、拱桥,还有绵延如带的牵桥,这些灵珑巧妙、轻盈枕水的绍兴桥,它们衬托在转眼移形的各式各样的自然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湖笔制作可以采取多种动物毛羽,作为书画工具,又要适应各种书体、画种及各种规格书画的需要.因此,湖笔产品的种类繁多,分类的角度和方法也多种多样. 笔头毛料 按照湖笔笔头毛料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羊毫(山羊毛)、兔毫(山兔毛)、狼毫(黄鼠狼尾毛)、鸡毫(鸡毛)、兼毫(混合用毛)等5个大类的笔.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山西"中国面食之乡"的称号.山西对于面食的制作和食用,可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众多面食中,面塑绝对是独具特色的,它既表现出高度的技术性,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性—一既在技术上达到"形"的精美,又在艺术上体现"神"的韵味.这样的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追溯代县面塑历史 面塑,又名面花,在民间又被称为花馍、礼馍、面羊、面人人等.山西面塑分蒸、焙、油炸等多种制法,以蒸为主.张桂英告诉记者,她所制作的是代县面塑,正是蒸制而成的.代县面塑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捏面人人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15.
在造型、制芯前砂粒表面上已覆盖有一层固态树脂膜的型砂、芯砂称为覆膜砂,也称壳型(芯)砂.现已发展成用热塑性酚醛树脂加潜伏性固化剂(如乌洛托品)与润滑荆(如硬脂酸钙)通过一定的覆膜工艺配制成覆膜砂,受热时在乌洛托品分解作用下,熔融的树脂由线性结构迅速转变成不熔融的体型结构,从而固化成形.覆膜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存放性,用它制作的砂芯强度高、尺寸精度高,便于长期存放.用覆膜砂既可制作铸型,又可制作砂芯(实体芯和壳芯),覆膜砂的型或芯既可以相互配合使用,又可以与其他砂型(芯)配合使用;覆膜砂不仅可以用于砂型铸造、金属型重力铸造或低压铸造,也可以用于铁型覆砂铸造,还可用于热法离心铸造;不仅可以用于生产钢铁金属铸件,还可以用于生产非铁合金铸件.  相似文献   

16.
垂直迁移去觅食 一提到动物迁徙,我们通常会想到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奔腾咆哮的角马大迁徙,或是4代帝王蝶耗时6个月飞翔4000千米穿越北美史诗般的迁徙之旅,又或是数十万只企鹅克服艰难险阻橫穿南极洲的长途跋涉.其实,海洋动物的迁徙也蔚为壮观,毫不逊色.在全球海域范围内,每天晚上,无数小型海洋生物在夜色的掩护下从海洋深处向上迁移数百米,游到海面获取浮游植物为食,其中有比米粒还小的甲壳动物、透明的水母、血红色的鱿鱼和在黑暗中发光的庞大灯笼鱼群等.而在天亮之前,它们又向下返回200~1000米深的海洋中层区域,躲在黑暗水域中.海洋动物为了躲避白天在海面上游弋的掠食者,在夜间进行的这种上下迁移行为被称为"昼夜垂直迁移(DVM)".这种现象在约200年前人们使用船网运输时首次被观察到,如今通常由船载声学系统(如声学多普勒电流分析仪)记录.  相似文献   

17.
“有害动物”或“害虫”的概念是以人为中心而制定的,比如,与人争抢作物的虫类,破坏耕地、偷吃家畜的动物等等,都被称之有害。为了控制害虫、有害动物,人类想尽了各种办法,其基本原则之一是,既能杀灭或减少有害动物,又不危及人的生命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于是遗传工程(也称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便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由于箱型钢构件为"口"型构件,通常采用熔嘴电渣焊(焊接横向焊缝)焊接,但采用此方法焊接时,焊接效率底、成本高、制作周期长、施工技术又难掌握等.经认真研究,采用将零构件先拼装成U型构件;再焊接其内的隔板;最后再封盖侧板的方法进行施工.封盖侧板时,将其分成若干段盖于U型构件上.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缩短制作工期,而且质量也容易保证.  相似文献   

19.
钻木取火是人类照明领域的第一次革命,而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被公认为第二次照明领域的革命.现在,环保、节能的半导体照明则标志着第三次照明革命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正在浩瀚的材料世界中,漫天飘浮着星河光尘,有一颗名叫"氮化镓"(GaN)的星闪着夺目的蓝光,映入人们的眼帘.它的出现使人类可以用到更加环保的白色光源,降低了全球范围的照明成本.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评价基于GaN的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的声明中说:"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 21世纪将由LED灯点亮".1承得天独厚之优,予光电热万里之域基于GaN3.4eV的直接带隙和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