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数的证据证明:在遥远古代的地球上,曾经燃起过漫无边际的原子之火。位于印度河流域的摩享佐达罗古城的废墟,以种种迹象告诉人们,这正是一座曾被原子之火摧毁的城寨——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发生过一场令人惊异的热核大战!  相似文献   

2.
根除飞蝗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世骏 《科学通报》1956,1(2):52-52
飞蝗是我国具有历史性的大害虫,自公元前707年到1955年,2662年间曾发生过蝗灭800多次,平均每二至三年一次或五年二次,这与发生在黄(河)淮(河)大平原上的三年一涝二年一旱的旱涝灭相间的情况有因果关系。古代治蝗书内就曾说过“蝗为旱虫,故飞蝗之患多在旱年,殊不知其萌蘗则多由于水,水继以旱,其患成矣”(昆陈崇砥著治蝗书)。所以自古以来,涝、旱、蝗  相似文献   

3.
几百年来在遥远的赞比亚山谷地带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那儿居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部落,这部落的人走起路来风驰电掣,爬起树来快疾如猴,这些“驼人”还能表演各种令人吃惊不已的武艺,因为这些人的脚掌前部长着两个硕大的脚趾。早在七十年代初期,一支非洲医疗队就曾报告过有关“驼人”的情况。1981年我进行了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4.
成都在历史上曾有过良好的城市水利。二千年前,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古代四川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就使成都以发达的灌溉,方便的航运,清洁的供水,优美的环境成为“天府之国”之都。二千多年来,社会不断更替,成都的环境水利也不断变迁。解放后,生  相似文献   

5.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试图弄清恒星在空间的分布方式。以现代观测手段为基础的宇宙学理论已能解释宇宙的演变过程,所谓宇宙“大爆炸”模型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物质和能量曾集中在一十时一空点内,随后才膨胀成今天这个样子。大爆炸模型对于为什么其它星系正在远离我们提出了解释,该模型还预言整个宇宙充满了一个低温微波辐射,  相似文献   

6.
越肩发射——战斗机的“回马枪” 在古代战争中,杀回马枪是很厉害的一招。在古战场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两将相遇,一将佯作败退,另一将策马追赶,突然败退的一将调转马头,一枪刺杀过来,把那追赶之将刺翻在马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杀它一个回马枪”。 你听说过战斗机也可以杀“回马枪”吗?  相似文献   

7.
《知识就是力量》2008,(8):F0003-F0003
数百万年来,周期性的轻度与中度火烧一直是大兴安岭森林生机盎然、生生不息的动力。然而到了现代,人们开始将不论是自然之火还是人为之火,不论是有益之火还是有害之火,一律视为“敌害”加以消灭,直接导致了可燃物及其能量在森林下面日积月累,最终酿成毁灭性的森林火灾。这就是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尚未完成从简单的“护林防火”向现代的“林火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8.
位于美国加州的帕洛玛山天文台曾被誉为世界天文的顶峰,因为它拥有20世纪中叶世界最大的5米光学望远镜,对探测深空天体和遥远星系有过不朽功勋。我在访美期间第一个访问的天文机构,就是帕洛玛山天文台(请参阅本刊1996年6期“从帕洛玛到洛杉矶——访问美国天文台的科学游记”一文)。当我站立在帕洛玛山顶上5米望无镜观测室巨大的圆顶旁时,  相似文献   

9.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孰留?”是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也是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发出的疑问。自古以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晴朗的夜晚,浩月当空,人们生出无限的情思遐想。诗人们更是不惜笔墨地对之咏叹不已。然而你可曾想到,千百年来,这位“寂寞嫦娥”曾为多少在黑夜中行路的人们指引过方向!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她是如何为地球上的人们指引方向的。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1611~1671)和他的《物理小识》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研究对象。今特就其光学内容进行解说。这里,把书中由方中通和揭暄所作的小注也看成是全书不可分的部分,一起讨论。本文所据版本为万有文库本。凡不注出处的引语,皆引自此书。一、光是气的运动古人言光,常谓为火。如《墨经》:“目以火见。”《说文》:“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论”条首引其先人之言: “文饶曰:‘两间变状,皆气光之所为。’潜草曰:‘两间之光,皆太阳之火也。’”  相似文献   

11.
两年前,我在书店见到一本书《龙,一种未明的动物》。我以极大的兴趣拜读了这本22万多字的大部头科普读物。作者用心之苦,其真实的意图是叫人们相信龙是古代存在过的动物。出版者在介绍这本书时,称赞作者“力排众议,独辟溪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联系一位现场目击者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断语惊人: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既然龙是两栖类动物,那么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两栖类动物”的定义:属脊椎动物亚门。生长发育经过变态或变态不显著。幼…  相似文献   

12.
宋代"飞火"横空出世我国古代自发明火药后,很快在军事上得到实际应用,最早的火药武器是火箭、火炮和火枪,祖先称之为"飞火"。在火药发明以前,我国古代军事家就用火攻战术来克敌制胜。据史书记载,那时的火箭是用草艾裹着麻布、松香之  相似文献   

13.
装点在夜空中的星星,有的好像含情脉脉,有的又似乎神秘莫测。它们使人感到宇宙是那样的安然和平静,然而,你是否会想到,宇宙中曾经发生过一次剧烈的“大爆炸”。这次“大爆炸”以雷霆万钧之势把所有天体猛烈地推向四面八方。它虽然发生在大约150亿年以前,但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息。它使宇宙中的所有星系都在以极高的速度向更加遥远的空间飞奔,并且还将长时间地飞奔下去。  相似文献   

14.
人人都是星辰之子,人体内的每颗原子都曾在恒星爆炸的炽热炼狱里浴火重生。从宇宙诞生开始,原子便已存在;直到地球毁灭,原子仍将万古永存。原子看尽星起星灭,历尽宇宙沧桑,所以,一颗原子的故事,就是人类的故事,原子万代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的生命。本书是描写一颗原子穿越永恒的时空之旅,以及生命和宇宙的精彩故事。闻名遐迩的科普作家克劳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中国人称虎为“大虫”,称蛇为“长虫”。虫,曾泛指一切动物,包括人在内:兽为毛虫,禽为羽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在现代,昆虫被定义为六足动物,占了整个动物界种类的80%。昆虫种类之丰、数量之多不容忽视,它们各是什么物种,都生活在哪里,与人类有何相干?需要有人去探知。  相似文献   

16.
事业是生命之光──访上海能源化工总公司董事长胡华梁一位古代西方哲人曾说过这样的话: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整个地球。公元1995年7月底的一天,我在总部设在上海的上海能源化工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胡华梁先生的办公室,听着胡先生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17.
近期的高压状态方程测量已证实,与原子束散射技术或精确量子力学计算方法所确定的氦原子对He-He间排斥势相比,高压下固态氦中原子间等效排斥势要弱得多。对凝聚态条件下引起原子势软化的机理,人们曾作过理论尝试。如LeSar曾研究过压缩状态下由原子中电子云收缩效应引起的软化现象,Loubeyre考虑过三原子关联引起的软化现象。这些工作之所以未能满意地预言更高压力范围的测量结果,原因是他们对高密度条件下多原子间复杂的关联作用缺乏全面的理论描述。本文提出一种孤立原子简单堆积方法,通过完全的量子力学计算研究压缩固态氦中原子势对邻近原子的依赖关系,并揭示原子势软化机理。  相似文献   

18.
天文学     
最近,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约130亿公里的地方新观测到一颗红色的类行星天体,它是迄今已知的太阳系中最遥远的成员。 天文学家将这个天体取名为“塞德娜”。由于它距离太阳极其遥远,估计其表面温度从来没高过零下240摄氏度。 “塞德娜”的大小约为冥王星的四分之三,直径不超过1700公里。它极可能是自1930年发现冥王星以来人类在太阳系中发现的最大天体。据推算,“塞德娜”围绕太阳运行一圈需要1.05万年,与太阳的最远距离有可能达到1300亿公里。另外,该天体可能带有一颗卫星。  相似文献   

19.
曾经感觉21世纪无比遥远,但现在看来,其实只剩不到两年的时间了。 当然这个距离的精确长短也是有争议的。对于世纪之交的日期,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900年伊始,俄国彼得堡《新时代》杂志第1期就曾就20世纪究竟应从1900年还是1901年算起提出疑问,并认为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因为早在1800年,法国巴黎就曾上演过一出戏剧——《上帝啊,我们生活在哪个世纪?》 “00派”论据极少,只是坚持认为逢百年就应算是新纪元的开篇。而“01派”则理由充足,声称没有公元0年,因此10属于1~10这一数  相似文献   

20.
当1978年联合国作出了“对不明飞行物(UFO)和外星生命开展科学研究调查”的决议后,我国天文学界有不少人由于对世界UFO活动的事态发展和联合国对UFO的背景调查资料缺乏了解,思维禁锢于一般天文常识,坚持“外星相距遥远,即使有人也无法飞来地球”的主观臆断,对“UFO和外星生命”之说持断然否定观点,并与之“把握舆论导向”,一有目击UFO的报道,就有人站出来与“媒体采访”相唱和,重弹一遍“外星相距遥远……”的老调,力图说服人们别把目击现象与UFO和外星生命相联系,他们这样的所谓“把握导向”,显然是在引导人们与联合国的“决议”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