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大地电场观测是地震前兆观测方法之一,由于其观测物理量所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通过对嘉山地震台大地电场数据跟踪分析中的典型变化形态进行识别分析,有效剔除干扰,从而为提取地震前兆信息,分析和运用地电场资料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依据,也为有相同观测手段的台站在数据跟踪分析中提供参考实例,对异常核实中排查地震前兆异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安徽省嘉山地震台TJ-Ⅱ型体应变仪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重点分析降雨、气压、地下水位、人为干扰等因素对体应变仪的影响,从而探究各因素与体应变的相关性。根据各因素与体应变相关性程度不同,对观测方法进行改进,提高观测质量。通过研究正确区分出地震前兆异常和干扰异常,为地震预报工作者预报地震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保证。研究成果已服务于台站会商及日常前兆异常跟踪工作,为体应变异常核实提供研判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先梅 《科技资讯》2006,22(8):183-184
油水井前兆异常是由于地层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所致;油水井前兆异常对地震具有明显的反映能力,地震预报实践表明,利用这些异常可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介绍模糊数学(模糊集理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模糊数学(模糊集理论)中的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随时间变化的地震前兆观测数值进行异常信息量的提取方法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发生在海城、唐山和汶川的强烈地震事件的分析, 指出地震预报的不确定性问题, 主要在于前兆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探测和识别的困难。单一的小震前兆并不具有普遍的预报意义。如果根据多种前兆现象进行综合判断, 则可能对短期的地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分析表明, 地震前兆观测手段的选择可能更加重要。同获取地震前兆实体信息的地面常规观测手段相比, 获取孕震区虚体(光子、电磁波) 信息的空间遥感观测手段, 特别是其中的微波遥感观测手段, 具有视野大、时效快、同步性强以及全天候工作等诸多优点。在采用波束开关方法的条件下, 微波遥感观测能以很高的灵敏度发现大气以下孕震区微波辐射 的变化, 对于做出短期的临震预报可能更有意义。最后, 以物信论的观点探讨了微波遥感观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汶川县巨震之后,人们对地震前兆问题广为讨论,由此引发诸多思考。基于地球系统复杂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现象,分析了地震前兆信息的基本问题;指出目前社会公众及国际地震学界一般存在以下3个误区,即认为前兆与地震应一一对应,陆区地震预报主要依赖于台网监测,地震前兆分析方法比较单一;进而提出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重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建立地震数据共享机制和地震信息汇合机构,期望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理论和技术尽快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兆形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定点地面倾斜观测数据,考察0斜率所蕴含的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信息,基于这些前兆信息和地震序列前兆信息构造了4种预报地震规则.提出了一种检验地震预报有效性的方法,并用于研究4种预报规则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综合0斜率和地震序列中的前兆信息,可以提高预报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海城和唐山地震的孕震期间,前兆异常区域内的较强地震趋于发生在朔望和上下弦,海城和唐山地震的主序列以及前兆异常区域内1900年以来发生的六级以上强震与月相也存在类似的相关。这些关系可以在地震预报中作参考。本文还对触发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模拟(人工)观测水氡方法已有50多年的历史(开始于邢台地震),氡浓度异常变化预测地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地震短临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中溶解氡观测作为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以甘肃陇南殿沟泉FD—125测氡仪人工观测和SD—3A型自动测氡仪连续观测的资料为基础,结合本人多年从事本测项的观测实践,并参考《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技术规范》以及《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试行)》资料,分析和讨论了人工测水氡和数字化测气氡在地下水中的存在方式及取样方式、测量方法、计量单位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干扰排除、标定方法、前兆异常动态等方面的差异及相同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相似文献   

10.
李先梅 《科技资讯》2006,(12):11-12
油井前兆异常形态是复杂多样的,研究油井前兆异常的形态对判别异常和预报地震有着实际意义;本文根据油井前兆异常的变化方向、前兆异常观测对象、前兆异常主要特征对油井前兆异常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1.
吴春华 《科技资讯》2006,(9):203-203
地震地热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特色的短临预报新方法,并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油田地震台在“九五”期间建立了一批数字化地热综合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并记录到数个地热异常震例.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数字化地热观测资料具有信息盈大、观测精度高、正常动态稳定、异常易于识别、映震灵敏等优点。并对数字地热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和多种方法分析,在研究正常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异常识别和异常分析方法,并通过对典型震例的研究探索地热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双向S-粗集理论的元素迁移特性和地震前兆异常的区域差异、震前差异的特点,提出基于双向S-粗集的地震预测知识支持算法.首先,收集某地块边界中观测到地震前兆异常属性集,划分等价类.其次,求该地块经常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属性集的下、上近似.最后,求该地块某个地震前兆异常属性集的下、上近似,获得该地块某个地震主要的前兆异常.该算法能让地震专家在地震预测难题研究中,有效缩小前兆异常研究的范围.但该算法的实际应用,需待完善的地块边界地震异常数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13.
《杭州科技》2012,(5):65
应用数字化,地磁、形变、地电、流体等观测技术,依据预报要求建立台网,采集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实时汇集处理。提取异常,遴选前兆相关参数,提供地震短临分析预报基础。目前我国已建成了1个国家地震前兆数据中心,5个国家学科中心,31个区域前兆台网,600个地震前兆台,3套前兆流动观测系统,2个地震前兆台阵,  相似文献   

14.
1989年以来,临沧地区各级地震部门在横跨临沧地区的几条深大活动断裂带附近先后建立了6个地震监测台站,通过对临沧地区10多个台项的观测水段的综合分析,前兆群体非均匀度异常比单项前兆异常含有较多的近源短临信息,找出了相对准确的地震前兆资料综合异常指标,有可能对部分地震作出一定的预报。  相似文献   

15.
电离层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能够引起电离层扰动的各种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大气波动、剧烈天气以及其它方面(例如地震、火山以及人类活动等);提出了地震电离层前兆研究的一般步骤流程:地震事例筛选-电离层观测参量筛选-异常识别与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确认;介绍了目前地震影响电离层的三种可能途径:化学、机械波和电磁途径;总结了地震电离层前兆地基和天基监测手段;最后提出了地震电离层前兆研究的几个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北京昌平及西集沙层应力仪观测资料,根据该仪器以往30 年所观测到的地震震例以及2004年12 月26 日印尼8.7 级地震的前兆特征;沙层应力仪记录的汶川8.0 级地震短临前兆过程,符合沙层应力仪多年监测实践总结出来的孕震物理模型,尤其是2008 年3 月开始出现的短临异常时间与形态的阶段性变化,临震异常特征明显,与卫星热红外等其他观测项目具有很好的时间同步性,属于汶川8.0 级地震大尺度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7.
张红碧 《今日科技》2006,(12):28-28
日前,常山地震前兆观测站测震仪器安装调试成功,正式并入浙江省地震前兆台网试运行。该观测站的试运行标志着常山市已具备地震前兆监测能力,为地震专家分析地震前兆信息、预测地震提供了科学依据。地震前兆观测手段主要有磁电观测、形变(含重力)观测和地下流体观测三类,常山市观测站属于后两类。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一些较大地震发生之前,在未来的震中及其外围地区会出现各种各样平时未曾出现过的与地震活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称之为地震异常或地震前兆。地震异常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有的地震异常仅靠人的感官几乎无法察觉,只能借助高精度的仪器设备才能检测。称其为地震微观异常,例如微震空间、时间分布异常、地电地磁异常及地壳形变异常等。有的地震前兆异常,在达到一定强度时人的感官即可观察到,或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即可观测出来,称其为地震宏观异常。由此可见,地震宏观异常指地震前出  相似文献   

19.
为应用前兆资料开展地震短临预报,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利用海原钻孔应变可靠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三次典型震例的震前短临异常特征,总结得出:海原钻孔应变对300 km内中强震的震前异常变化较为明显;同处海原断裂构造变形带内的震前异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而处于其他构造变形带内的震前异常出现时间晚、持续时间短;异常变化所对应的震例,均与其有着较为一致的构造应力环境及相似的地震构造背景;异常变化幅值受震中距的影响大于震级的影响,由此可知海原钻孔应变对地方中强震的映震能力更为显著;钻孔应变各分量异常变化的差异性,与其布极方位和震例发震构造的应力环境有关。由此可见,应用海原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开展尝试性短临地震预报,对综合减轻区域地震灾害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5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