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科学解释的语用学认为解释是与语境相关的。科学解释的语境相关特征对于生物学中多样化的解释模式能够给出合理说明。通过对生物学中每一种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我们能发现每一种解释模式所包含的独特"解释内容"和每一种语境所特有的"描述性信息",即解释的"语境信息"。而生物学中各种"还原论"模式由于忽视了解释的语境相关性,因而损失了不同层次解释模式的"语境信息"。语境分析对坚持生物学解释模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反对各种各样的"还原论"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还原论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区分就会对还原论产生误解。深入剖析有关还原论的论争,可以将其分为本质层面、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方法论层面四种形相。这种区分有利于界定与澄清有关还原论的诸多解释。对待还原论,首先需要认识到微观还原与宏观还原的匹配,其次在本体论上树立时空观念,认识论上建立简单性和生成性信念,方法论上确立整合原则,最后强调方法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的非同构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信度还原论是当前主流的信念理论,主张信念是一种位于某个阈值之上的信度。实用信度还原论进一步主张,相信p就是拥有足以合理化按照p行动的信度p。这种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知识的实用入侵现象,但它不能全面刻画信念的状态,特别是忽视了信念与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之相对,断言倾向论主张信念是一种求真的断言倾向。根据这种观点,信念不仅试图精确地表征世界,而且还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支持性态度。正是这种态度把我们指向了行动。总之,断言倾向论不仅保留了实用信度还原论解释实用入侵现象的功能,而且更好地揭示了信念与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剖析"生物信息"概念隐喻解释的本质,指出分子生物学中的生物信息概念并不是生物分子世界内在意义的表达,而是科学家将符号序列作为符号存在的主体性认识的结果;认为隐喻解释作为强微观还原论的产物,其实质否定了生物信息概念在生物学中的自主性.然而,正是隐喻解释下的科学研究所引发的生物语义思考,为研究生物分子内在的符号系统、探寻生物信息的生成机制、进而建构完善的生物符号学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5.
还原论一直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但是对于还原概念本身的综述分析却相对较少。本文试图梳理了语言还原、理论还原、学科还原、微观还原、本体论还原、方法论还原、知识论还原、说明还原等诸多还原概念,从而对相应的还原论给出了简评。根据概念分析,并结合当今生物学哲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语言还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会遇到整体论问题;理论还原、学科还原、微观还原以及说明还原和知识论还原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问题,恐怕难以实现;本体论还原目前是比较能够接受的观点;方法论还原在现阶段也很有实践意义,但是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  相似文献   

6.
刘霞 《科学大观园》2013,(18):34-35
科学家一般认为量子理论只能对微观层面"施威",而对宏观层面则束手无策。但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如今有科学家提出,在量子世界起重要作用的互补原理和概率理论同样可用来解释一些宏观现象,比如人类的决策过程等。这是因为普通的概率理论无法将对人的决策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特定情境考虑在内,不过有了量子概率理论,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物理学家表示,将量子力学的规则应用于心理学和经济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脑和人类的决策行为。量子力学过程也会出现在微观尺度如果有人让你将意识和无意识区别开,你能做到吗?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如果意识存在着一个物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产业化及其空间限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产业化是不同层面的技术创新活动,从微观机制上看,作为观念物化过程的产业化,通过产品化设计、商品化设计和产业设计改变了技术的存在形态,使其转化为产业技术,在宏观的知识场域中,产业化包含着知识整合、转化,知识整合的深度和完备速度构成了产业化的空间界限。  相似文献   

8.
在生物学历史上大致经历了三次方法论的革命,并因此带来了生物学范式的三次转变。第一次整体论方法论革命是把生物作为整体进行科学研究,其主要代表学说为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二次还原论的方法论革命更多地深入到生物的微观结构来研究生物的机制和功能,其标志理论为分子生物学。第三次新的整体论的方法论革命则体现了多种方法论、研究进路以及最新科技手段的多重融合,其代表学说为系统生物学。三次革命所呈现出不断递进的过程揭示只有对认识论的原理层面产生作用的方法论才是更为先进的方法论,也才可能对生命本质问题的探索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系统生物学的最终目的是解析生命的复杂性。它是21世纪初科学革命的产物,出现于代谢通路理论、生物控制论和各种"组学"的多学科交叉点上,是非线性的"学科整合"的结果。从科学哲学观点看,单纯的还原论与整体论各有局限性,而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融合则构成系统生物学的哲学基础。"硅细胞"模型表明,计算机模拟和数值实验是系统生物学的有力的方法论工具,提供了揭开生命复杂性之谜的钥匙。生命的涌现性质,是按线性叠加方式是不可计算、不可预测的,却是按非线性叠加方式却是有条件地可计算、可预测的。系统生物学的出现,有力地确证了"系统科学=生物学理论背后的元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人体模型、人体信息的数字化领域,世界上以美国为主导的科技强国正在研究数字化虚拟人体项目,被认为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新的制高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研究者通常将“数字化”虚拟人体分为可视化人体项目、虚拟人体计划、数字化人体三个部分。其目标是实现人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和机能的数字化、可视化,完整地描述基因、细胞、组织以至器官的形状和功能,最终达到人体信息的整体精确模拟。“虚拟人”让世界更精彩迄今为止,医生要想判断某个病人的病变程度,都要依靠露二维平面的医学影像资料及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征,即神经系统通过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强度以适应外界环境或自身活动变化的动态特性。可塑性贯穿于神经系统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包括神经系统的发育、学习记忆、修复再生以及毒品成瘾等[1—5]。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之一。神经元活动依赖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是形成各种生理和病理可塑性的分子基础[6]。其中,神经元活动依赖的CREB(cAMP-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靶基因转录,比如BDNF(脑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等基因的表达对于可塑性的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基础科学》2001,(4):36-38
一、实验室概况 "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生命科学各个层次的研究以及各分支学科体系的建立无不以生物进化的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同时又吸收与综合生物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现代的进化论已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即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的原因、进化机制、进化速率、进化趋向、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的起源等内容的进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分子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在分子水平上的延伸.DNA、RNA、蛋白质和糖等生命大分子的突变和选择成为生物表现型性状进化的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思想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分子进化论及分子系统学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自然选择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解释生物进化现象的核心机制。最近,福多构造了一个"先验论证"说明它不能对同延的性状作出区分。他宣称只有存在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生物学定律才能解决该问题。但是,他认为生物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定律。索伯针锋相对地指出有关自然选择的数学生物学模型即是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定律。作者认为索伯的观点太强,我们仅需坚持"生物学模型可以支持反事实句"这一主张就可以反驳福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进化发育生物学或"Evo-Devo"是今日的进化生物学中最有前途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许多实践者将这个领域中的发现视为解释如下现象的关键,它们包括遗传学与形态学高度受限的特征、以往与当前的自适应有机体的那组令人困惑的复杂性,乃至主要的进化过渡。Evo-Devo的更为激进的支持者更喜欢发育进化生物学("Devo-Evo")或发育系统理论("DST"),通过论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与孟德尔的遗传学(与现在的分子遗传学)在原则上不足以解释前面提到的那些现象,他们让诸多问题向前迈进。在这么做的过程中,他们在我们对进化问题的理解以及我们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中倡导了"概念的革命"或"范式的转换"。我们不同意的正是Evo-Devo的后面那些更为激进的论断。我们在此考察了那些论断的历史、经验与哲学的基础,并最终发现它们是有所欠缺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07,(7):34-35
据《生活科学》报道,科学具有驾驭能量的本领,它帮助人类实现了飞翔的梦想,攻克了很多疾病并且解释了很多现象。虽然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惊喜的好处,但是它并不可以对任何事情都能做出解释。科学家可能永远不会准确地知道宇宙是如何起源的,也不能帮助人们解决信仰这样的问题。同样,他们对超自然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也不能给出解答。  相似文献   

16.
从尼采的"权力意志"到福柯的"微观权力",再到劳斯在科学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内外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分析,"权力"概念的意义扩大了,对权力的关注点发生了从宏观到微观、由压制性到生产性的转变,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研究也从外在转向内在。劳斯对知识与权力的分析将科学实验哲学、科学社会学、福柯的微观权力说进行了很好地融合,很有启发意义。科学史上有名的玻意耳和霍布斯之争可以为劳斯对实验室内外知识与权力关系的研究提供案例支撑,从两者诸多的类似之处也可以看到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多样性被进化论归因为随机突变,然而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条件因素的改变。除了外部的环境,机体还积极创造着自己的内环境;躯体的疾患,与其说来自细胞结构的异常,不如说源于体内生境平衡或稳定性的丧失。在微观层面,那些能与其它基因所提供的遗传气候相协调的基因得到了进化的偏爱。后天外在环境造成的经验影响可以在不更改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表观遗传对基因进行修饰使其表达发生转变,从而在代际间继承。可遗传的环境印记挑战了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无论哪些特定的基因被激活,表观遗传效应都被环境所诱发,基因的作用更多地缘于生物体对环境刺激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在剖析技术构成要素及其演进的基础上,概述了新技术成长的两个阶段和特点,揭示了旧技术衰亡的条件与轨迹,最后探讨了旧技术衰亡的微观机理以及技术考古的基础地位等问题。笔者认为,不了解旧技术衰亡就不能深刻地领会技术创新;旧技术的衰亡是技术进步过程的另一个侧面,应当纳入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9.
IIT理论是由G.托诺尼(G. Tononi)领衔的团队发展出来的用"整体信息"(integrated information)来解释意识及其现象特质的理论,这一理论尝试在"内部视角"下看待信息,并在以"整体信息"为意识的本体的基础上,定性定量地刻画意识的量值和其中的现象层面的特征,在其多篇论文中,托诺尼都认为该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意识的现象层面的特质,即所谓"感受质"(qualia)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能够解决困扰哲学界已久的"意识难问题",本文将给出如下理由来说明其并未解决意识难问题:其一,IIT理论的"内部视角"与需要理解"感受质"是什么的"主观视角"并不一致;其二,通过信息间关系及其相应的存在空间的构造,我们至多可以有一个无法验证的,同构于现象经验本身的对应物,构造出这样的对应物并无助我们理解"感受质"本身究竟是什么;其三,IIT的3.0理论中所要求的预设不仅蕴含着"意识的难问题",还蕴含着一个和"意识的难问题"同样困难的对偶命题,IIT理论本身的成立要求难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意识“难问题”的本质及其深层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难问题"充分说明了现象意识,即我们心理生活主观的、定性的维度。它要求我们解释带有主观性和定性的状态为什么以及如何存在。一般来说,尽管认知神经科学在意识问题的解释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却不能充当意识"难问题"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查尔莫斯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论困境,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意识的非还原解释方案,以此为迎合"难问题"的解释性挑战提供了适当理由;同时着眼于此,我们可以揭示出意识"难问题"的深层次问题。然而,要想阐释这样一个更大的难题,其间必然会面临现象概念策略与表征主义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