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外在主义和第一人称权威的冲突,戴维森提出一种历史外在主义,强调个体历史对心灵内容的重要性。它的强解读把个体历史当成会被个体自身忽视的外在对象,依旧贬损第一人称权威。弱解读则主张个体历史是彻底解释的参照而非某种对象,没有上述问题,但是面临以下困境:首先,在割裂行为与历史的沼泽人思想实验中,历史外在主义和彻底解释理论变得不可调和;其次,人格同一性作为历史外在主义的重要前提,往往存在争议。出路在于:摆脱二元对立的对象思维,回归彻底解释理论,采取历史外在主义的弱解读,并且舍弃割裂行为与历史或者存在人格同一性争议的思想实验,将适用范围局限于日常生活案例。  相似文献   

2.
希拉里.普特南为阐明其外在主义立场而设计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内在主义者和外在主义者争论的焦点。作为外在主义的辩护者,美国哲学家弗雷德.德雷斯基通过信息语义学对孪生地球思想实验进行重构和解读,引发了他和内在主义代表人物福多之间的论战。在这场争论中,双方围绕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不断引入新的材料和理论,就心理内容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以及心理内容对行为是否产生因果作用等一些传统问题展开辩论,从而将这些问题的探讨拓展到更深、更广的层面。  相似文献   

3.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倾向是事物的内在性质,这是讨论倾向问题的哲学家们通常的理论假定.自从麦基特里克对内在倾向论题提出挑战以来,倾向主义者不断为内在倾向论题进行辩护,他们论证外在倾向可以还原为或奠基于内在倾向.但是,这些辩护都不成功.事实上,内在倾向论题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主要在于对倾向的因果性和可能性两种理解,然而这两种理解都不能排除外在倾...  相似文献   

5.
改良的可靠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是当前讨论知识与确证的最主要对象和运用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自其出现、发展至今,可靠主义已经发生了转变。当前的可靠主义理论已经偏离了传统的外在主义途径,转而向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调和,甚至完全偏向内在主义。我们没有否认可靠主义转向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因为知识的获得,必然要综合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如果把戈德曼以及阿姆斯特朗等人早期对可靠主义的论述看作传统阶段,或传统意义上的可靠主义,那么后来对可靠主义进行修正与发展则可视作改良的可靠主义。本文结合戈德曼新确证理论、格雷科的主体可靠主义、斯杜普的内在主义可靠论,探讨有别于传统的改良的可靠主义,并认为可靠主义尽管经历了变化,但"可靠性"、"过程"的内涵则一直在延续,所变的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和对象,表现为"德性"或"特性"等。  相似文献   

6.
自然化认识论与传统认识论争论的规范性问题,不仅仅在于能否用描述性的概念来取消或代替规范性概念,更根本的是对规范自身问题的回答,即认识论规范为什么以及如何具有规范性力量?对于这一问题,奎因、戈德曼、斯蒂奇、科恩布里奇等自然化认识论者诉诸于工具主义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是,把规范仅仅看作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的有效性,将规范性力量看作来自为达到特定目标的内在倾向和愿望,或者看作是一种行为的合理性又难免会陷入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7.
元伦理学界通常认为道德非认知主义有两大理论吸引力:一是能解释道德判断与动机为何有着紧密联系,二是保持本体论上简洁。论证表明这两条都不成立。情绪表达与动机之间没有概念必然性,虽然情绪主义可以主张情绪与动机在心理学上存在紧密性,规范-表达主义可以主张有条件的概念必然性,但都难以将道德判断从非道德判断中鉴别出来。比约翰松与麦克弗森试图给出一个自然化解释:类别直觉有助于促进社会协作。论证表明道德判断的个体化不依赖判断的社会功能,比约翰松与麦克弗森的方案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为非人类自然实体确立内在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关键议题之一。在环境整体主义框架内,克里考特和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学说被认为是对此问题最有希望的两种解决方案。本文将具体分析克里考特从对自然主义内在价值论方法的整体批评出发,以"价值人类生成论"和量子物理学对主客二分的消弭这两种理论为基础,所提出的超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对立的自然内在价值学说。同时澄清克里考特和罗尔斯顿的自然内在价值学说仅存在具体理论发展路径上的差异,不存在根本的理论动机和目标上的差异,因此不能视之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最后,通过论证克里考特内在价值学说无法通过"最后人类"问题的检验,揭示出其学说作为环境伦理学理论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本质主义认为包括物种在内的生物类的本质是一种内在属性,对于类的成员身份是充分必要的.当代生物学哲学家之间的共识认为这种内在本质主义是错误的,生物类的本质应该是外在的关系或历史属性.戴维特反对这种共识并辩护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他坚持一种多元的本质观念,主张生物类除了内在本质还包含关系或历史本质.他的多元本质主义具有更大...  相似文献   

10.
塞尔等人认为,符号的语义派生于使用者的赋予和解释,而非内在于事物本身,没有任何对象凭借自身就是符号;这一批评带来了人工智能哲学的"符号接地问题"。计算主义认为外显符号的语义派生性并不意味着一切符号都是语义外在的。那么,非派生、固有语义的符号或者说内在表征何以可能?通过分析皮尔士等人的表征元理论可以发现,表征本质上呈现为目的论的多元功能系统。我们尝试藉以表征系统的多元结构对内在表征与外在表征的机制给以分析,得出内在表征在机制上依赖于自组织的内在目的,而外在表征则依赖于外在目的;人工智能若要将内在表征内置其中,需建构出基于内在目的性的自组织计算系统。  相似文献   

11.
幻觉论证一直是知觉知识研究领域的难题,而近年来兴起的知识论析取主义无疑为其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幻觉论证具有其普遍的形式,同时又可以依据论证目的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构造;笔者将尝试重构针对知觉知识的幻觉论证,试图说明对"内在不可分辨"概念内容的不同界定可以分辨出强弱不同的两种幻觉论证版本,并对幻觉论证背后的核心直觉进行分析;以麦克道尔和普里查德为代表的知识论析取主义进路针对幻觉论证做出了不同于传统内在主义或外在主义进路的回应,但在笔者看来,他们的回应至多只能对弱版本的幻觉论证加以说明,却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强版本的幻觉论证;笔者将分析知识论析取主义进路失败的深层原因,并尝试给出可能的修正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就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规范来说,目前西方社会伦理原则占据主导性地位,但是由于存在文化差异,具体判断上产生了文化冲突。本文将根据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规范实施情况和中国科学家所处的传统文化背景做一个研究假设,通过访谈来验证中国科学家的实际态度,探讨影响科学家道德判断的因素。最终提出科学伦理规范的建立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差异,明晰各自的道德原则,寻求共同的伦理底线;另一方面,通过借用商谈伦理,构建全球伦理治理体系,并形成对现行规范不断进行调整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哈金的科学推理风格理论是历史知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最近,马丁.库什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哈金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批评。这些批评认为,哈金的理论无法避免内在主义编史学和极端相对主义的结论,它是建立在不恰当的论据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认识论的辩护主要分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针对两者各自的理论困境,哲学家们提出了基础融贯论、无限主义、文本主义(contextualism)等理论,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而将融贯主义的辩护运用到经验科学领域中会出现最大的难题--"辩护的循环".哈索克·张(Hasok Clrang)从早期温度测量的案例研究着手,揭示出此段科学史中融贯主义的"辩护的循环"难题可以通过认知迭代得以解决.认知迭代的两种机制--丰富和自纠的交互作用,使创造温度显现出一种传统主义和多元主义结合的科学进步图景.  相似文献   

15.
人们普遍认为能够成功预测某个现象的科学理论比仅能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更有可能为真(或更应该被接受),这种观点被称为预测主义。但有论者指出预测主义会导致严重的悖论:对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接受必须了解科学家提出该理论的动机,而这必须有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介入才能做到,但这似乎并不符合科学界的实际情况。通过剖析预测主义悖论产生的根源,为预测主义背后的直觉提供认知解读,由此可以提出消解所谓预测主义悖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知识的信念假设指出信念的辩护性取决于认知者所持的信念。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在辩护的过程中均容易陷入无限后退的困境。从实践理性考虑,可将信念的理由归为行为。信念的行为保证即S应当知道/相信p,如果S实施与p一致的行为;但这一规则不具有逆向作用。它是对知识"三元标准"的补充而非取代。信念的行为保证旨在验证信念度,具体的运用需要区分辩护视角的"我者"与"他者",避免"第一人称错误"。  相似文献   

17.
知觉二元论与自由意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论文"知觉二元论:二元化的另一种方式"中所表述的知觉二元论为基础,来讨论意识研究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如意识的起源和突现,自我意识与精神事件的关系,心灵存在的判别标准,他心问题,特别是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等问题。笔者认为,非决定论并不是自由意志的前提条件,化解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表面冲突是康德为我们设定的一个哲学理想。自由意志与主体知识的缺乏和心灵事件的内在知觉有关。单纯从外在主义的观点来看,自由意志是一个内在的幻象;然而人的内在知觉是真实存在的,从内在主义的观点来看我肯定能感觉到我的决断与行动能改变外在世界中事物进程并为此负责,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8.
还有什么学术规范我们忘记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剽窃、抄袭等严重违规现象,近年来在学术界已屡见不鲜,一稿多投更是见怪不怪。还有一些不那么显眼、实则也是违规的现象,以一种伪装的方式迷惑大众。对于这些现象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仔细分析违规现象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学术界的违规现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剽窃别人成果、伪造实验数据等平常意义上的作伪。可以看出,外部的各种因素影响巨大。 对学术违规现象怎么认识?我们平常习惯于从人的心理和动机去解释这些现象。但是,以心理学解释是不充分的。从人的心理动机(甚至道德品质)可以解释具体人的行为,然而不足以解释违…  相似文献   

19.
考察道德心理学中的无道德者现象有助于探究道德判断与动机之间的关系。对于无道德者何以缺乏道德动机,存在情感主义和反情感主义的争论。反情感主义与fMRI研究的结果不符,情感主义则无法应对布林克的无道德者论证。引入"实践知性"可以更好地回应布林克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达米特认为形而上学陈述是关于实在图像刻画的"争论的陈述类"(Disputed class of statements),所以提供一种支配这些陈述的逻辑规律的意义理论就成为必要;而选择合适的语义理论作为基础,乃是构建这种意义理论的第一步.他在<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中,提出了一种辩护主义的意义理论.文章通过指称和涵义来论证达米特在对弗雷格一塔斯基经典语义理论的批判并提出"直觉主义的内在解释"时,已经开始拒斥实在论,所以达米特作为意义理论基础的"语义理论"需要在反实在论的前提下来理解;这和"真"的直觉主义理解以及直觉主义逻辑规律的自我辩护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