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比较了以人类学和阐释学为主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与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概念的不同与联系,指出两者的关系和各自负载的深度,论证了地方性知识概念对于科学实践哲学的作用和意义,指出了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是包括西方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的基本特性。研究了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关系,指出普遍性知识的理想特性。  相似文献   

2.
地方性知识是科学吗?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审视这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在重点解读科学实践哲学的科学观,为地方性知识的"科学性"寻找充分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地方性知识能否"标准化"的问题。将地方性知识问题融入到民族高校《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中,可以充分体现民族高校问题导向教学的特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3.
合成生物学和所有高技术一样面临"两用困境":是造福人类,还是滥用知识而危害人类?这是生命伦理学家对合成生物学发展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发展"知识伦理"来探究合成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和使用、科学工作面临的责任与规范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关于知识错误传播与滥用的减少风险战略显得极为重要。通过伦理分析,我们认为,针对知识滥用需要适度的伦理管制,对科学家在知识错误传播和滥用的问题上需要仔细区分责任,而知识的内在价值与使用价值也不能完全剥离,而是应该在追求知识的真理性的同时造福人类并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学建模有两种典型的观点,一是"系统派生观",二是"零碎借贷观"。前者认为,科学表征模型可以在原理模型(即科学原理)的基础上系统派生出来;后者强调科学家的科学建模活动实际上是从各种理论中选取所需要的部分进行创造性构造的过程。从以往的争论来看,这两种观点似乎各有侧重,不分胜负。但本文试图结合科学建模的案例论证,后者完全可以替代前者,不仅因为它比前者更符合科学家实际的建模活动,解释前者无法解释的现象,而且可以容纳理论派生模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这篇论文以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为探索,着力探讨近代以来,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影响,论文首先是探讨近代中国社会之科学观的演变,即从科学的器物,知识层面到科学的体制,社会层面再到科学的精神,价值层面,这个过程是科学家与中国社会之互动关系的思想基础,其次论文是从一些典型事件来分析这种互动关系的科学-社会意义和科学-文化意义,即科学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思想推动到体制推动,演绎出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论文最后拟探讨科学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知识民主化的思想与实践形成于20世纪末,回应了20世纪中叶以来大科学发展中社会因素的彰显以及科学知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从而深刻影响了公共决策。知识民主化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要求公众参与知识生产,利用公众掌握的地方性知识和公众的价值判断,优化公共决策;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知识的预设性偏见和不确定性的风险规避上,通过采取一定的知识民主化程序,对专家知识与公众知识和公众的价值判断进行有效调和,以服务于风险社会下日益复杂的公共决策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科技跨文化和跨国家传播的研究中,巴萨拉模型和佩尔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全球西方化的实证主义科技观;后殖民科学观,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地方性科技之间的永久隔阂,走向文化相对主义;当前的后殖民技科学观从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相互冲撞的关系视角去关注着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各种异质性要素的辩证冲撞与互利发展,这种视角的理论基础实际就是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8.
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来讲,不管是传统生物医学知识还是现代生物医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地方性",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构性、合理性、缺陷性。以畜牧兽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血液知识为例,不同畜牧兽医学对血液特征的认识,对血液现象的建构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而且各自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缺陷性。这种案例研究不仅有利于具体认识科学知识的"地方性"特征,而且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普遍主义科学观,从而发挥不同生物医学知识的长处,同时避免不同生物医学知识的短处。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建设工程逐渐被人们重视,但是如何实现高效公众参与仍然是难点。本文以文化为研究视角,分析非正式制度对建设工程公众参与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传统文化对公众参与意识及其制度实施有负面影响,地方文化对公众参与制度实施有着重要作用。以上海磁悬浮事件为案例,证实了反向文化张力下非正式制度降低了公众参与绩效,地方性知识的变化推动了非正式制度的渐进式变迁。最后,指出公众参与文化的形成及地方性知识的变化,是中国公众参与非正式制度的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实践哲学需要为地方性科学知识提供一种新的知识论。然而,许多科学史和科技元勘中的地方性知识研究并不能满足相应的知识论要求。瓦托夫斯基的历史性知识论建立在实践概念之上,为新知识论提供了起点。这个理论存在着一些困难,当代认知科学和以实践为中心的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可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科学家往往通过直接研究模型而间接地研究世界。那么,科学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应当具有什么关系?传统的观点可统称为模型的"拟真观",这类观点认为科学模型与现实对象之间应当具有同构或相似关系,科学模型至少是对真实世界的近似化或理想化的反映;而一种新兴的观点则主张模型既不必同构或相似于待研究的对象,也不必在真实世界中有其对应物,科学模型本质上是虚构的,此即"虚构观"。"虚构观"将科学模型类比于文学作品,强调科学模型之违背现实或依赖于想象,以期对模型的建构和使用过程提供新的洞察,但在对"虚构"概念的理解上却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为获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而进行激烈争论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冲突分析见长的博弈论为分析和解决优先权之争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以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发明优先权之争为例,运用博弈论对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做了详细分析,以期归纳这一著名科学发现优先权之争留给后人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知识论中普遍认为,知识与运气是不兼容的,这形成了"反运气直觉".在反运气的知识论工作陷入僵局时,知识论学者开始认识到研究运气的本质问题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主流的观点有运气的概率观、模态观和控制观.对于运气事件而言,概率观的低概率条件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模态观的缺乏反事实稳健性的条件是必要不充分的,而只有运气的控制观通过...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4):107-111
所有的知识都是叙事知识,也都是地方性知识。后现代主义可以定义为"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因此,在后现代的世界里,知识的合法性成为一个问题。地方性知识由于强调知识的生成与辩护都具有地方性特征,因而最终也无法超越文化相对主义的怪圈。从理论立场上说,本文认为一种"温和的相对主义"立场是可取的,它既充分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的多元性与特殊性,又强调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参与、分享的过程中达到相互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5.
当下存在一种将逆温/静稳视为雾霾元凶的观点,在这一观点背后是对"地方"——这一划定时空事件边界的工具性概念偏向了一种本质主义的理解。而实践意义上的"地方"是关系的产物、是异质性共存的领域、处于不断建构中。基于这些特点,在我国雾霾—静稳/逆温关系的讨论中,若将"机制"、"尺度"、"效率"这三方面作为原则,将利于有效干预与气象条件相关的严重雾霾现象。前两方面是关注地方得以被塑形的知识论基础,后一方面则通过纳入行动者的现实考量,使地方的科学意涵与生活世界获得接洽。"地方"概念为雾霾治理及其他科学实践的方式、范围、性质给出了更为合理和有效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医学的发展表现出"处江湖之远"的传统中医和"居庙堂之高"的现代中医两种典型的群体形态和发展路径。中医学知识是一种介于默会知识和编码知识之间的特殊类型的知识,在从私人知识转化和创新成为公共知识的过程中,其知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必然会面临着冲突与抗争。从知识生产的视角对此予以理解和做出阐释,有利于更加理性、公允地审视和勘察这些矛盾的本质,从而在路径抉择上兼容并包、执两用中。同时,基于物质科学、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医学发展的传统与现代路径之间将会在哲学层面上克服绝对冲突,转而在知识生产方式上产生深度沟通、自然扬弃,推动中医学在不同路径之中获得发展和进步,乃至产生一条崭新的共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角度,探讨了公众不接受转基因科学表述、不信任转基因科学家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因素。从社会学角度看,科学家在转基因传播中表现出知识强势,忽视了公众关切,科学信息与媒体传播之间存在错位,这些因素导致了转基因科学家在舆论上的弱势。从心理认知角度看,科学知识在公众形成转基因态度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信任与价值则构成了影响受众接受科学信息的更重要的"认知通道"。由此,必须深刻反思现有的基于知识传播的转基因科普策略,把重点从"教育"公众转向系统性融合价值、信任与知识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型上来。  相似文献   

18.
孙思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46-52,111
"强纲领"是埃丁堡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简称SSK)提出的研究知识社会成因的社会学形而上学理论.巴里·巴恩斯和大卫·布鲁尔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他们把自己的纲领定位在"相对主义知识观"上,其批判的矛头直指科学哲学研究中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曾经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理性主义知识观受到挑战后,如何评价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知识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批判SSK相对主义知识观的几个主要观点,并对现代科学哲学中相关的理论做出历史反思和辩护来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内在性与外在性两个层面重建科学客观性。一方面,科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并非一种外在于人的自在性,而是主体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与客观世界耦合而得到的结果,是一种属人的现实,是在实践中被确立起来的。科学家们借助于直观方法与理性工具把所捉到实体与过程、类型与结构、解释句与理论模型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我们的主观表象,承载着对象的客观性——外在客观性。它们构成了"科学共同体"的"本体论承诺"。另一方面,这种外在的客观性,是在人类主体的内在化过程中实现的。在现代科学中,科学家们自觉地运用对称性工具实现的"内在化"所得到的"变换下的不变性",使得科学具有了公共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这种在人类旨趣、目的和价值引领下对世界实行的主动干预所实现的公共性,就是内在客观性。因此,科学客观性是一曲由外在性与内在性合奏出来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传播中由于科学家话语的缺失和科学家的缺席而导致科学传播发生延迟性、误导性和可信度的降低.文章结合"蕉癌"事件,对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缺席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继而提出构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若干可行性思路,以适应当代科学传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