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三垣中,太微为上垣,紫微为中垣,天市为下垣。紫微垣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名为紫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俭啬"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具有很多启示意义,老子"我有三宝"的观念可以对应诠释为善意性原则、节约性原则和生态优先原则。而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则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上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可以对应诠释为生态文明的双向展开。老子俭啬观的当代意义在于它指向的是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简论《周易》由象及理的科学之道与人文之情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运用由象及理的思维方式,内含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探究着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生命信息,贯穿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观念,表征了天道至理(科学之道)与人道意蕴(人文之情)的融通。二者的融通主要有"易与天地准"的科学观察与人文意蕴、"兼三才而两之"科学设定与人文德性、"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的科学推理与人文蕴涵和"设卦观象"的科学推论与人文德行等特征,以及"阴阳相薄"的动变平衡观、"保合太和"的宇宙和合观、"与时偕行"的人事权变观和"节以制度"的社会发展观等哲理。《周易》表面反映了先民们对宇宙生化的摹仿,实质是宇宙的物化之理印证到人的思想中生命之情的展现,对于消弭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先秦天道观的演变是墨家天道思想产生的重要思想源泉。殷周神学天道观崩溃之后,如何重建秩序,墨家首先重建"天"的观念,从传统的天命、天道发展出天志思想;同时,在春秋"道"观念的基础上,墨家构建了"法"的观念,提出了明故、求法。墨家天道观的思想意义在于,一是以天道为基础重建以"兼爱"等为核心的人道论,这与儒家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论相对应;二是构建自然法则的理念,并以探索自然之道为旨趣,重塑自然知识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在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上,中国古人传统上认为地的大小可以与天相比拟.但东汉王充通过对在不同地点观察太阳出没时的大小及北极星方位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却明确提出了"地小居狭"的主张.王充的论证方法与托勒密是相通的,而思想根源则与其重视量的概念的思想方法有关,但他的观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未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四灵,是指我国传说中的四种动物,分别为:麟、凤、龟、龙。古人认为这些动物都是神灵之物,故称之为“四灵”。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这种信仰民俗,即所谓“象物”。《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郑玄说:“象物,有象在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四种动物,除了龟以外,其余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物,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形状也都十分神奇,如凤,是由鸡头、蛇颈、燕颔和鱼尾等组成;龙,则是“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瓜如鹤,掌似虎”;麒麟则“其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麟角,足象马蹄,尾象牛”。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21,(2):73-74
以草原为主体的内蒙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的主战场,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对北开放的桥头堡.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而固碳减排既是区域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草原...  相似文献   

8.
敦煌早期石窟中保存有5个完整的覆斗顶型洞窟,其窟顶藻井图案与新近公布的北大藏秦简中的陈起"三圆三方"宇宙模型一致。该图由中心三个圆外切三个互相叠交的正方形的形式构架而成,三圆直径分别等于三方边长,三圆直径之比和三方边长之比都为2(1/2)的倍数关系。2(1/2)这一特殊的勾股数,在中国传统宇宙理论中体现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通过比对同期各地墓葬藻井图案,可以发现相同类型的图案表现的是三圆三方宇宙模型,表达的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体现的是天与天国的理想景象,传导的是天人合一的终极思想。  相似文献   

9.
清初方以智为代表的方氏学派借鉴明末徐光启倡导的格物穷理之学,形成质测通几之学,对后世影响巨大。方氏学派在本体论上以气为本体,遵循公因、正因与反因三者的对立统一规律,演化万物;在认识论上坚持质测通几观念。质测是对事物现象的实测,通几则是在质测基础上,由"数"而知"度",从而达到对事物神几的认识。其认识论上的本质主义追求及神秘度数观使其经验主义认识观念未能贯彻到底,从而走向了神秘主义。这也导致清初朴学经验主义追求的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10.
文化意识行为是人类的顶级精神能力.它涉及心脑系统的多种复杂结构与功能.其中,主体的意识体验动用了具身感知机制,需要大脑进化出功能独特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意识体验的知性图式则基于主体对情感记忆、自传体记忆和本体感受虚拟运动的经验等多种信息的定向重组与加工过程,借此形成共时空、形而中和概象化的知觉图式;意识体验的理性过程,又需要前额叶的背外侧正中区、腹内侧正中区和眶额皮层区的互动互补与协同反应,并以涌现"间体世界"和"镜像时空"作为心理操作的表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天文,巫咸,灵台—天文星占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中国的天文星占之学,外史方向上的研究在国内至今仍大体呈空白状态。本文选择了三个向来不太为人注意的切入点,尝试对古代天文星占之学与政治观念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背景作初步接触。一、天文“天文”一词,较早见于《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意本指“天象”,此为古代中国“天文”一词的传统含义之一。早期文献中作“天象”解之例甚多,这  相似文献   

12.
"太白昼见"在中国古代天文星占中被视为是一种大凶天象。经整理统计,东汉至唐代的正史中有206次的"太白昼见"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整理、校正和分析,发现大部分的记录,当时金星的日角距在30度以上、视星等亮于-3.90,具备在白天可以看到的条件。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太白昼见"应该是实际观测的记录。对"太白昼见"具体情况进行考证,可以校正相关文献。而分析相关占辞和事应,可以揭示古人在占星术中采用的一些"比附"甚至"作伪"的手法。  相似文献   

13.
《天官书》中称辰星有正四时的功能,并记载了辰星四仲躔宿命国的分野模式.汉晋时人基于经验认为辰星通常只在四仲出现,从而认为辰星可以“正四时”.这一观念不符合天文科学层面之事实,但具有占星学上的意义——时人将辰星在四仲以外的时间出现视作灾异.辰星四仲躔宿命国的分野模式,包含了时间(四时)、星宿、空间(国)三要素.时间(四时)与国的对应受到五行观念的影响.分野模式中以齐、楚、汉、中国作为四方之国,则是受到了汉初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而这一判断有助于推测《开元占经》所引《石氏星经》中相关内容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生态学实验中重复的双重性及其哲学意义。首先,明确了两种重复的内涵:内部性"重复"是实验设计中的术语,是指同一处理下实验单元的个数,或者处理的重复,对应英文单词为replicate;外部性"重复"是重复一个完整实验,是实验可重复性原则的要求,对应的英文单词有三个:repeat,replicate和reproduce。其次,明确了生态学实验中的内部性"重复"与外部性"重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是:二者所重复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处理,后者是整个实验;二者的实验者、实施时间和空间也不同。联系是:二者都是归纳法和祛地方化的反映。在研究中应当破除传统"重复"观念的束缚,肯定非重复性生态学实验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近期著作已经越来越侧重对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在齐泽克看来,量子力学带来的观念冲击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借助经典物理学形成的现代哲学观念,因而也就不能对量子力学形成合理的哲学解释。主体在传统自然科学与量子力学研究中截然不同的地位实际上迫使哲学家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主体与真理。齐泽克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拉康精神分析的创造性解读,认为主体与经典科学观念都是在拉康意义上的象征界构建起来的,而量子物理的出现使得这种符号构建的虚假一致性凸显出来,因而谢林对"存在"与"存在根基"、拉康对"象征界"与"实在界"的区分可以作为理论参照点,实现对历时性宇宙诞生、共时性量子世界到经验实在的统一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16.
这两天,"田园主义"的"人设"有垮掉的风险. 据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号称销售第一、薇娅带货、丁香医生推荐的"田园主义"全麦面包,实测能量高出宣传40%,碳水化合物比标称多出约16%.而这次测试,直接推翻所谓"田园主义"原味全麦面包的主要卖点——减脂. 根据标识测算,原味全麦面包能量应为155大卡/个,但实测却达到了215大卡/个.按检测委托人的体重测算,一天吃7个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但如果真的吃7个,摄入超标的碳水化合物后,减肥就成增肥了.  相似文献   

17.
关于岁差,古代中国和西方天文学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天文学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认为是黄道沿赤道的西滑导致了冬至点的西退,从而致使"天周"与"岁周"不同.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岁差只是一个历法概念.而古代西方天文学则继承了古希腊传统,将岁差解释为"恒星东移"的结果.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引入与中国传统岁差理论截然不同的"恒星东移"之论.当时恰逢"中西历争",为争夺钦天监控制权,奉教天文学家和保守士人之间曾发生激烈争斗,而由西方传入的"恒星东移"之论曾卷入这场争论当中.文章试图以"中西历争"为线索讨论当时不同背景中的士人或历算家关于此论的争议与解释.通过考察发现:"中西历争"之中,奉教天文学家藉此论宣扬西法之优越,保守士人则将其作为抨击奉教天文学家的主要着力点之一.而当时一些志在"会通中西"的历算学者对此却持一个较宽容的态度.在"西学中源"说这一背景之下,梅文鼎等又通过历算史重构的方式将"恒星东移"之论纳入到传统的"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8.
绿色技术是在对现代技术进行批判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它是绿色观念实践的产物。在理论上,绿色技术的理论支撑主要由系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盖娅假说三个部分组成;在实践中,绿色技术主要实现了从"生产合理性"到"生态合理性",从"增长无极限"到"发展有极限",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三个方面的实践转向。在每一个转向中,都体现了绿色技术努力践行"人—环境"的双重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9.
人类栖居:传统建筑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具有浓厚的伦理性色彩.宫殿、坛庙、民宅、因林以及整个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以及"贵和尚中"等伦理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表达,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鸿篇巨制.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中,又以"礼制"、"中和"、"实用"等思想表现最为突出."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核,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建筑工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礼制性建筑体系."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它模塑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的理论品格和独特的文化基调与审美情趣."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即中国传统建筑洋溢着浓厚民族气息的"实践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闵可夫斯基在1908年的"空间和时间"演讲已经成为一个经典,闵可夫斯基时空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观,现代物理学没有闵可夫斯基时空是不可能的。但是,历史上对这样一个观念的接受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原因涉及固守传统、优先权问题、对时空本身的不认可以及闵可夫斯基的早逝等。不过,在朋友与支持者的努力下,最终时空与闵可夫斯基的名字紧紧相连。然而,闵可夫斯基是如何形成这一观念的,则可能永远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