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帕拉塞尔苏斯的宇宙观:文艺复兴时期合理的怪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541)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瑞士-德国医生,历来是科学史学家们激烈争议的一位重要人物。有人把他贬为“最糟糕的炼金术士、江湖骗子和无知庸医”,有人把他尊崇为近代“科学革命的真正先驱”。他的思想十分庞杂,曾受到炼金术、冶金和制药知识的影响,也深受德国民间医学、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赫尔墨斯主义、诺斯堤教派和希伯来神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一个演变和进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注意到科学定义的间断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着不同的内涵,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它的连续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又具有革些相同的特征,或某些主要特征只存在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有”或“无”的区别,对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不可简单地加以断言,也不应该以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定义及特征作为评判标准,退一步来说,即使以西方近现代科学作为评判标准,在“连续统”观念下仍可得到中国古代有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直至近代,西方法学家从罗马法与基督教传统尤其是托马斯主义中获取的“lex naturalis/ius naturale(自然法)”,一方面强调的是一种命令与戒律,另一方面更为强调正当理性对上帝要求与禁止的命令的遵从,本质上是一种“lex morum(道德的法)”。这种对“自然法”内在化的理解是希腊因素与基督教因素混杂的结果,当“自然法则(lex naturae/law of nature)”作为一种外在“施加的法则(imposed law)”被理解时,“自然法则”开始在形而上学层次上被用于理解自然整体的过程与秩序。当物理——数学路径开始量化自然法则的定义与理解之时,经验——实验的路径并未被完全抛弃,两种路径最终在艾萨克·牛顿那里实现了综合。随着对自然掌控的深入,18世纪之后“自然法则”概念不再指涉上帝,而且被专门的法则或规则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描述了“经验与理论”的三种典型叙事 ,并指出其中的“理论颠覆经验”和“观察渗透理论”的叙事方式 ,导致对感觉经验是否具有独立性和真实性的普遍怀疑。对此作者提出了“反经验主义悖论” ,进而对“经验”概念和经验主义进行了重新的分析和定位 ,区分了经验的“认识论意义”和“本体论意义” ,指出科学的游戏规则是以前者为基础的 ,而后者是在理论之中派生的 ,是经验的“本体论注脚” ,经验主义不会因任何经验研究而垮台。  相似文献   

6.
“消息定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晷影漏刻算法的沿革已得以广泛发掘,其精度也得以仔细分析,但对唐代僧一行在《大衍历》中所给晷影漏刻算法之“消息同率”的内在本质尚深入研究。“消息同率”在后来的历法中以称“消息数”或“消息定数”。一行在将“消息定数”引入晷漏算法的实践中首当其功。借用球面三角方法,建立时角、赤纬、地理纬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消息定数的造术之源及数理大文学含义。消息定数与太阳视赤纬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计算晷影、漏刻、昏明与中星的共同基础。《大衍历》以后唐宁时期的历法在晷漏算法中基本上都使用“消息定数”。  相似文献   

7.
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该文分析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批判了源自基督教的进步主义,指出了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错误,阐述了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1984年前苏联学者В.С.利皮茨基,1986年中国农学家叶谦吉,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生态文明。三人一致认为,必须谋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费切尔认为生态文明将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而利皮茨基和叶谦吉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整体的一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创新。生态文明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人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论将指引人类建设真正可持续的文明,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谋求人道与天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为思政课,具有阐释和传播系统观念的重要功能。当前该课程讲授系统观念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系统观念理论基础的理解错位和系统观念与课程其他内容的脱节。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教学中通过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演绎出系统观念的方式来融合系统观念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基础,需要将系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相贯通。另外,通过“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系统观念的理解,同时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很多学校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模式的重要变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仍有很多教师对“翻转课堂”存在误解。文章旨在探求该教学模式的概念产生过程及其本质,同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0.
"天文学公众传播"的研究可追溯到2000年,但尚未出现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相关工作的研究。IAU设立了"天文学公众传播"的学术和办公机构,其主办的《天文学公众传播》期刊内容集中在传播方法和工具、教育与外展服务活动、天文学与艺术和文化等;作者职业多样化,供稿连续性与合作性突出,天文学家与相关专家的撰稿数远超其他作者。"天文学公众传播"历届大会议题均及时更新,2018年的参与热度最高,体现出当前国际活动和方法的前沿,也提出"天文学公众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具备的特征。"天文学公众传播"满足科学传播的一种当代定义,呈现出独特的互动性、平等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运筹学的局限促使斯塔福德·比尔转向控制论寻求复杂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他首创活系统思想,运用多样性设计,促使组织系统能主动适应外界特定环境,以实现独立存活以及组织身份持续得以确认的目标。基于活系统思想,比尔将人体神经系统与组织管理系统进行同构对应,创建由5个相互关联的功能子系统组成的VSM模型,该模型能对任何社会组织系统进行诊断和设计。活系统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打破从上至下的层级管控,实现基层自主管理的目标;以"整合"的方式处理管理复杂性;强调存活性组织需要具有优化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三焦"的名称和概念为中医所独有,而西医则阙如;既有译法为直译、音译和意译,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根据翻译的阐释学理论,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该词的深层含义,建议以词素翻译结合音译,使该术语的翻译保留中医文化的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意志是否自由",洛克在《人类理解论》前后五个版本中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由此便引起了学界关于洛克"意志自由"思想的广泛争议。尽管洛克承认意志具有暂停能力因而是自由的,但他并未给出详细解释。本文从洛克自由、意志的概念入手分析"意志自由"问题,并试图从当代心灵哲学中的"施动者"和"一阶欲望与二阶动机的关系"等角度对洛克"意志何以自由"的问题给出一种解释,以期贯通洛克"意志自由"问题的内核,即自由的双向选择性。正是由于"意志自由",自然法才能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止”是中医治法术语中的常见动词,其译法多样,各词典标准不一。研究借用美国当代语料库,从搭配的角度对“止痛”的译法展开分析,考证其英译选词的准确性,为最佳选词寻找实证依据。研究以搭配频数和互信息值作为参考标准,遴选出“止”的参考译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古希腊神话和哲学、现代人类学的解读和分析,斯蒂格勒提出了他的"代具"技术理论,认为技术是人类因自身之缺陷而不得不向外延伸、人类只有依赖于它们才能在世界中生存的代具。斯蒂格勒的这一理论,一方面,它批判并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海德格尔"座架"技术观在人与技术关系上的某些偏颇之处;另一方面,它把技术之产生归咎于人类自身之缺陷。所以,尽管这一观点在哲学人类学中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但它同当代人类学、历史学所提供的史料相矛盾,故而它在理论和逻辑上仍存在着有待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6.
宋明以来,许多植物被冠以“火草”之名,它们有引火和纺织两种用途。伴随着国家治理活动、植物科学命名工作、新引火技术的出现等因素影响,“火草”用于引火的观念被淡化,用于纺织的观念被强化,呈现从引火到纺织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不同力量对纺织火草赋义的结果:明代云南官员用汉名“火草”,19世纪法国植物学家用拉丁名让它具名;清代和当下的国家治理活动用“火草”让它闻名,强调了西南少数民族火草纺织技术的历史;当代中国植物学家解决了俗名“火草”植物的同名异物问题;西南少数民族在保持本民族名的同时接纳了汉名“火草”。宋明以来“火草”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植物命名的科学传统、地方传统和历史传统的碰撞与调整,是纺织火草、火草纺织技术和使用人群被外界认识的历史。目前纺织火草的中文名存在不同观点,但在科学化浪潮和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火草”这个名称无形中扮演了普通名的角色,成为学名和民族名的桥梁,被更多人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僧一行提出过“天下山河两戒”的地理观念,“两我”是指两条由山河构成的分割“华夏”世界与非“华夏”世界的地理界限。在唐朝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两戒”观念曾影响了人们对天下山水格局的理解。一行的“天下山河两戒”观念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古代天文学中的分野理论。第二,先秦时代即开始强调的人文地理方面的所谓“华夷之辩”。后来有人按照一行的这一地理观念编制成地图,该文讨论的是两幅宋代的一行山河图。  相似文献   

18.
两种“万物皆数”观念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俞晓群,王前在数学史上,“万物皆数”的观念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流传着另一种“万物皆数”的观念。比较一下这两种“万物皆数”观念的异同,及其对中西科学发展的影响,是很有...  相似文献   

19.
晚期海德格尔经常使用作为世界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来言说存在问题。这种四重整体观念乃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一种典型重演:一方面援用了四因说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把专注于自然物的四因说扩展到技术制作物领域,并引入了特殊意义上的"人"这一重要因素。这种处理方式表明海德格尔既再次切近了古代形而上学,但也立足于自身的技术性时代做出了重要更新。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5):108-112
汤姆·奈恩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民族进步"的技术批判维度,考察了工业革命对民族国家建立的关键作用,他把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看作是民族国家成型的动力基础,揭示出技术进步是现代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核心动力,工业发展是实现利益共享和民族进步的根本原因,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