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长效治水,促进人与水的可持续发展是水环境治理的实践难题。水环境治理从工具意义上认识水,将水看作人类客观改造的对象;水伦理治理把水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水共构、共生的理念,强调治水是一种合伦理性的治理,以水伦理为价值取向,围绕水伦理问题进行治理。浙江“五水共治”的治水伦理实践为我们在新时期处理好人水关系,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的应对与化解是工程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企业、行业、公众组成的工程共同体的协同治理是化解工程社会稳定风险的重要途径。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论文基于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协同治理的主体、机制和理念三个方面探究了九峰项目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协同治理模式,它形成了以公众为中心,以"群众路线"为依托的多元主体互动的协同治理方式,建构起了平等协商、民主决策、利益均衡的协同机制,并立足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调和,形成了共同担当责任与风险的治理理念。九峰项目是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具体工程活动中的创新实践,可以为其他工程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回溯治理术的技术化嬗变,批判其发展至现代性治理的异化逻辑,揭示其形成、巩固并遮蔽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异化症候的实质,形成在社会技术哲学视角反思现代性治理、超越现代性的重要视域。在此一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重释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是"与"应当",形成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现代化的科学指南,指导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形成其根本遵循的人民逻辑和共治共享的实践原则,确证着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是通过超越现代性治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4.
工程伦理从诞生之初就是以具体化、可接受的规范所构成,然而,这些规范的传统理论框架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越来越难以给予现实的工程实践以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工程伦理规范成为工具性手段而非价值性指引;未能给现实的工程伦理规范设定一致的价值标准;忽略运气对现代工程实践的影响。工程伦理规范必须克服传统理论框架解释的局限性并与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工程实践的复杂性联系在一起。克服工程伦理规范脆弱性的方式,即,生态整合工程与伦理;慎思工程活动中伦理行为的优先顺序,正视责任之于人自由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本质,启发人对真正"好的生活"的信仰与追求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程实践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在当代工程的社会治理中,公众作为重要的参与方,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在近几年的PX群体事件中,公众成为主角,由此带来的是公众在整个工程实践中的参与问题。探索公众如何参与工程的形态路径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项工作上,中石化九江分公司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探讨其"公众参与工程"的形态路径:公众理解工程——公众融入工程实践——公众反馈评估,为未来公众参与工程提供一些方法层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国际上百篇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的研究文献,就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的内涵、运行逻辑以及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在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中的功能、作用、治理边界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未来如何深入研究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荷兰技术哲学推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研究策略,在一定意义上重新建构了技术哲学的研究问题、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理论上,荷兰技术哲学以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框架为基础,建构起技术人工物哲学体系;实践上,荷兰技术哲学以技术人工物的设计与使用为前提,开启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8.
贝尔纳运用社会互动论的思想,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科学的运行模式,指出现代科学建制内存在三足鼎立、相互作用的科学共治主体,即:科学家、政府、群众。他特别强调在科学界与政府以契约方式管理科学事务的同时,群众作为科学活动的最终委托主体,其对科学的民主参与是科学健康发展和造福人类的根本保障。贝尔纳还从多个维度对国家宏观科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其规划与自由有机结合、向人民开放、不拘形式的合作和内部民主等社会主义科学观,蕴涵了当代科学治理思想的萌芽,对中国科学发展与科学治理模式的探索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同时,贝尔纳科学治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需要克服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贝克突破传统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创建了由"建构论的实在论"的认识论基本预设、"既是…又是…"的分析模式以及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所构成的、新的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具有"混合性"或"融合性"的基本特征。贝克基于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建构了独具特色的风险社会理论。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实现了对传统社会理论解释框架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我们认识与研究当代西方社会的转型、当代世界的深刻变迁提供了新启示、开辟了新视野。研究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对于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他的风险社会理论特色,建构适合于当代世界特征的、新的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负责任创新”是多主体参与科技创新评估预见、反思整合、协商对话与监督反馈的开放迭代过程,依据社会需求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规范性引导,以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构建“负责任创新”柔性模式,是在科技创新与治理领域形成以弘扬“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文化”的价值取向;倡导多主体在平等对话与交流互动中实现责任共建与协商共治;创新整合并灵活运用治理工具以提升治理效能;建立以责任为导向的多主体政策学习机制,助力我国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年会,将于2014年8月15日-18日在内蒙古大学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社会治理是一个融合了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问题,因此,从哲学的高度,特别是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括介绍了面向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所构建的框架式研究系统.着重分析总结了该系统的总体目标、三类研究内容构成与相应的五个基本特征,以及当前框架式研究的主要进展.采取面向实践的方式,以"社会"为实验室与大课堂,对支持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方法与发展战略研究,推进并深化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50年代,美国南部传染病横行,卫生防疫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遏制黄热病流行,路易斯安那州的政府与医生群体展开合作,建立了一个有效的传染病治理模式。1856-1860年,美国医学界召开全国卫生和检疫会议,来完善传染病防疫的专业理论,推动了卫生知识的理论沿革。内战时期,医生群体在战争中实践了会议的专业理论,改革了联邦军队的卫生体系,同时推动了医学卫生知识的社会普及。19世纪后半期,医生群体开始广泛进入政府卫生机构,参与卫生治理工作。医生的“专业性”也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至此,美国公共卫生治理的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视频类网络谣言以"眼见为实"为主诉特征,相比图文类谣言,对公众更有欺骗性,容易诱发网络热点舆情。"抖音"基于众包模式创建的"抖音辟谣"广泛推动平台用户参与谣言治理过程,形成了谣言共治机制。政府舆情管理部门可以探索构建这种众包辟谣机制,做好流程设计和平台运营管理,以此提升公共政府舆情应对与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自然工程中的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自然工程中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协作关系好坏、协同效能高低的问题。本文基于协同学的理论,并结合自然工程活动的特点,主要探讨了自然工程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协同关系的两种主要模式,即工程决策阶段的社会技术主导式协同模式和工程设计实施阶段的自然技术主导式协同模式。这对于从协同学的视角去考察自然工程活动的技术特征,分析自然工程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诸如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顶层设计"是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是工程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要素有序的系统论方法。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矛盾的认知能力,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矛盾的理论自觉,人类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应对社会风险的丰富经验。顶层设计以时代问题的哲学把握为根据,以社会主体——人的实践创造为依托,以社会规律的理论自觉为前提,以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因编辑技术在人体的广泛应用会带来多维伦理治理问题。基因编辑技术在技术风险、人性道德、社会秩序和治理实践等层面形成四大基本伦理问题,由此造成四大伦理困境:基因编辑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安全伦理困境;改变个体道德基础导致生命体存在的正当性困境;系列伦理失序问题带来社会公正伦理困境;多元治理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性引起伦理治理混乱困境。求解基因编辑技术伦理治理的四重伦理问题和困境,可尝试采取四大伦理策略予以破局:一是用负责任创新的审慎态度对待基因编辑技术,破解技术安全伦理困境;二是做好人性道德本体论的理论创新准备,破解生命体存在的正当性伦理困境;三是追求制度正义,破解社会公正伦理困境;四是寻求多元共识的伦理治理原则,破解区域自治与全球共治的伦理治理混乱困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工程伦理呈现为一种规范式话语系统,它主要以职业伦理章程的形式表达了对工程行为者如何"正当行动"的指导和约束。但是,工程伦理的哲学实践仅仅关注"正当行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以实现"好的生活"为最终诉求,在面对"我"、"我-你"和"我-它"关系的生活亲证中,权衡各种道德义务,平衡各种责任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生活形式的工程伦理,应真诚地以"我"、"你"、"它"存在之"是"为伦理行动的起点,主动探究"我"在工程-人-自然-社会整体存在中如何"是其所应是"的行动和生活,即,维持和确认工程与人的生活世界的统一,实践并实现工程与人、自然、社会的繁荣共生、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9.
找不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机制之间的抓手,是"指标化"创新型城市理念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STS中新近出现的社会技术想象的概念,并通过思想实验的方式将概念理论化认为,社会技术想象能够成为引导并形塑未来的重要资源,但这一机制只有在同时满足与技术和人工物结盟、对外"黑箱化"和对内"开放化"的条件下才能够达成。在理论本源上,创新型城市的系统论预设决定了其先天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指标化和个案化的抽离也会让人忽略城市整体发展的全貌。因此,发展中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同其他城市治理技术和城市化人工物结盟,并重新团结被指标排除在外的力量,想象自我实现的预言才可以达成。  相似文献   

20.
在地方发展与治理中,政府政策的干预属于他律,与此形成重要补充的是以内生伦理为治理途径的自律。伦理治理的价值理念、主体伦理、关系伦理和制度伦理源于内生伦理约束,并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和变迁。以伦理治理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自律性审视,发现汲取型、管控型、动员型和功利型治理方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促进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内生伦理自律与外来治理他律的良善结合。按照"元伦理"的伦理审视与伦理批判,基于乡镇基层政府、原住民和外来资本的社会契约,特色小镇的伦理治理应实现从"汲取"到"服务"、从"管控"到"共治"、从"动员"到"回应"、从"功利"到"公益"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