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享技术是促进信息、知识迅速流动,具有叙事、承载和创新意向的技术或技术人工物。古今中外技术史表明,分享技术既古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分享技术随着人类文明产生而产生,包括书写记录技术、造纸印刷技术以及以自媒体为主的现代分享技术。分享技术的认知结构包括技术主体的存在和扩展、技术规则的构建和修正以及技术语言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基础上的规约和创新功能是分享技术的实践取向。在分析分享技术认知结构和实践取向基础上引出分享技术的社会本质,即在"人—分享技术—人"理论框架下深化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2.
技术包含了物质、智能和信息。物质层面,技术是物化的人工物;智能层面,技术是人的主观技术意向和客观科学原理的统一;信息层面,技术是人工物的具体工艺流程。技术与资本存在逻辑共契,技术通过"资本化"转化为技术资本。技术资本兼具技术的普遍特质和资本的一般属性,其目的是追求高效率与实现高增值,前提是技术成果成为商品,关键步骤是商品货币积累成资本。技术资本化则是遵循着马克思资本逻辑,在时间和空间上展开为三条具体路径:技术人工物的资本化、技术知识的资本化和技术专利的资本化。  相似文献   

3.
技术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外技术社会学研究大致可概括为如下框架:一是在技术-社会关系层面,技术的社会影响和技术的社会建构分别构成了技术社会学的规范和经验两种路径,规范技术社会学包括实证性和否证性两个进路,经验技术社会学包括描述性和建设性两个进路;二是在技术-价值关系层面,实证性技术社会学和描述性技术社会学的共同前提是研究对象主体(技术或社会)的价值中立,否证性技术社会学和建设性技术社会学的共同前提是全部研究对象的价值负荷。与国外技术社会学进入主流社会学趋势相比,中国技术社会学研究还限于STSS(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必须要借鉴国外技术社会学研究框架,抓住社会学和STSS的本土化要求,深入中国技术发展史和展望世界技术前沿领域,重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技术社会学思想阐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范技术社会学研究和促进中国特色的经验技术社会学研究,最终呈现中国技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技术建制和建制化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借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提出技术建制和建制化概念,以便对技术社会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上为大型经济组织和大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依据。本论文的整个研究将把社会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组织学的分拆方法作为对技术建制与建制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运用模式、研究纲领、技术革命、技术共同体、符号维度、技术创新、技术变迁、制度变迁等概念,来分拆和说明技术建制和建制化的内涵。把技术建制分为社会性技术建制和企业性技术建制进行研究,并将技术创新和技术建制、技术建制化联系起来研究,最终归纳出技术增长和发展的模式:技术建制——技术创新——技术建制化——新的技术建制。  相似文献   

5.
技术恐惧的生成既是一个文化的推动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形成过程。古代宗教、哲学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技术庸俗化和巫术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恐惧现象。文化启蒙去除了人们对技术原始与蒙昧的认识和技术偏见,形成了新的技术观,消解了传统技术观念下的技术恐惧现象。文化启蒙在揭示技术本质的善时,也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科技的强力意志。对技术的不顾后果的崇拜带来了人与技术的异化等严重问题,从而催生了以破坏机器、抵制技术革新、对技术风险和安全性感到焦虑、担忧和恐慌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恐惧。构建合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技术文化,是正确应对技术恐惧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6.
技术功能失常研究是技术功能理论研究的扩展和深入,明确技术功能失常概念是技术功能失常研究的一个重点,又是技术功能失常伦理责任和法律责任认定的依据。针对目前工程和技术实践中技术功能失常相关概念的多元性和模糊性,要想建立一个统一和较完善的技术功能失常的概念框架,必须明确工程实践中技术功能失常的特征和边界,并且要符合界定技术功能失常概念的精确性、完整性、灵活性、明晰性标准。  相似文献   

7.
论技术的三种形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的历时性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三种不同形态的技术,即技术发明、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从形态构成上看,在共时性层面,每一种形态的技术都包含着三种构成要素,即实体性技术、规范性技术和过程性技术。把技术的历时性演化与技术的共时性构成统一起来看,由技术发明到生产技术的演化,包含着实体性技术由原型转变为产品,规范性技术走向成熟、完善和体系化,过程性技术的作用“场景”转变;产业技术作为技术的终极形态,由生产技术演化而来,必须经过系统整合、经济核算和制度规约。  相似文献   

8.
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主要依赖技术和技术物生存,是技术生存的本质。技术生存是高效率的生存方式。技术物与自然物的矛盾、技术物与人的矛盾,是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由此引出技术生存中的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  相似文献   

9.
技术价值评价是技术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阐释直接关涉到对技术本质观、技术发展观和技术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技术价值评价的原则和尺度是技术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技术价值评价原则和尺度的分歧决定着对技术价值的理解与认知的差异。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域中,生存论的原则以及历史的和人性的尺度才是技术价值评价的根本原则和尺度。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技术之维——一种可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构性上,宗教存在于互融之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等要素之中。由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分别是规训技术(社会技术)的元技术形态、实践形态和组织化形态,因而存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的宗教存于规训技术;由于展示宗教教义本性的教义传播、展示宗教仪式象征特质的物态化媒介、展示宗教组织空间化形式的宗教建筑,分别基于以传播技术、制造技术、建筑技术为标志的自然技术,因而宗教惟于自然技术之基上才能获得存在,或者说宗教存于自然技术。如果,自然技术与规训技术不可分割地构成着统一的技术。那么,存于自然技术与规训技术的宗教存于技术。据此,宗教之魅造于技术,技术祛魅之启蒙式理解的普适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1.
对杜威和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加以分析对比,考察他们在技术之本质问题,即技术的概念和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追问技术之本质的渊源、研究方法和技术探究的意义三个维度,分析导致两种技术观点之对峙的深层原因。最后从突破形而上和人道主义视角,归纳两种技术思想对当下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启发作用,为当代技术困境的解决提供的多元化出路。  相似文献   

12.
技术“走向”悲观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 2 0世纪普遍存在着的技术悲观主义 ,从文化背景层面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文化视野中的技术和技术视野中的文化冲突 ;技术悲观主义的文化根基 ;技术悲观主义的文化旨趣。文章最后强调技术和文化的背离是导致技术悲观主义思潮产生的原由 ,只有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协调和融合 ,才能克服对未来技术社会的悲观和恐惧。  相似文献   

13.
通过质疑技术控制,提出技术漂流与技术梦游、技术命令、反向适应等概念,温纳事实上阐发了一定的技术自主的思想。温纳的技术自主性思想,特别是技术命令和反向适应这两个概念,是对埃吕尔的技术自主性思想的深化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我想结合个人的工作和接触到的一些情况,谈一下重视和加强各产业部门的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对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切实把科学理论和发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物质产品的重要作用。 共性基础技术是相对各产业部门各类产品的专用技术而言的。它是各产业部门在产品设计、创造、使用中共同需要、普遍适用或需要预先研究的技术。这类技术的进展和突破,可以解决一大片产品或若干类产品的同类技术问题,对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研究工作的层次来说,它包含着大量的应用研究。以机械工业为例,这类技术包括设计基础和方法,制造工艺技术,材料应用和保护技术,自动化技术,测试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是机械工业赖以生存、发展和提高的基础及条件,决定了机械工业自身的能力和水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技术观念把技术放在手段和目的的范畴中分析,认为技术是实现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海德格尔和鲍尔格曼在现代技术的背景下先后从形而上学层面和经验层面打破这种认识。前者认为,技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解蔽。后者则在继承海德格尔思想的同时,汲取传统技术观念的合理成分,认为技术(技术人工物)是手段和目的的复合体。这种技术的本体论认识差异成为他们思想的分岔口,从此鲍尔格曼走上了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经验之路。  相似文献   

16.
数学:信息加工和信息转换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的目标是设计和发明自然状态中不存在,但即为人所需要的过程,装置和产品,技术应包括知识形态的技术和物化形态的技术。数学式的科学,模式的建模具有技术性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其中危害最大、威胁最广泛的风险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发明的技术带来的技术风险。因此,探讨和研究技术风险及其制造者的伦理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从工程师、现代技术和技术风险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中推理、论证了工程师是技术风险的制造者。由于人类的技术性生存方式不但需要源源不断的新技术,而且还要依赖现存的技术。为了防范这些技术带来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伦理规约。所以,工程师作为技术风险制造者只有承担"不制造致毁性风险的新技术"和"减轻现存技术风险"这二种伦理责任,才能减少技术风险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的损害,降低、防范甚至化解技术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生命技术主要包括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技术、克隆技术等;生命技术具有风险属性,它是一种风险技术;生命技术在被使用时可能产生很多安全风险和伦理风险;要在研究生命技术风险致成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制度管理和有效的伦理规范,控制和规避生命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比较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在于工程与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基于工程与技术关系的考察,可以认为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统一性。工程与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必然导致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存在差异性,工程与技术的密切关联性必然导致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存在统一性。工程与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和密切关联性是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异质性及其生活世界界面的具体呈现。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比较的研究,无疑会对工程哲学与技术哲学、工程实践与技术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技术知识是指以人为主体关于设计、制作和使用技术人工物所需的知识体系。卡彭特、罗波尔、文森蒂和德维斯等哲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技术知识进行归类,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技术知识的内容框架也在不断演变,技术知识的分类需再探讨。以模块化理论为基础,将技术知识体系分解为设计知识模块、改造或制作知识模块、操作和使用知识模块。再对三大技术知识主模块细分子模块,技术知识模块之间的动态整合有利于技术知识的流动,为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和评价反馈提供直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