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SK的描述与规范悖论——并基于此兼论后SSK与SSK的决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在方法论上坚持自然主义、经验主义,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出一种描述主义进路,从而能够对科学的"发现的语境"进行描述;然而,SSK在本体论上主张社会实在论,在认识论策略上主张有限论,这两者却又都是一种规范主义、本质主义的研究进路.这样,在SSK的理论内部,规范主义和描述主义的冲突就不可避免.SSK的解决方案是,放弃其方法论的经验进路,转向规范策略.而后SSK则以对科学实践的彻底描述为基础,消解了传统的社会决定论.  相似文献   

2.
国内的科学文化研究是在不改变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表象论的前提下,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来研究,可划归为大众理解科学的科学传播视域。欧美后SSK的科学的文化研究是SSK从科学的社会研究扩展到科学实践的文化研究,是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转向科学实践的文化建构论,是对科学客观性和表象论的进一步背离和消解,强化和放大了各种异质性文化因素对制造科学的作用;背离了科学家的真实立场和科学的核心问题,成了反科学的帮凶,不会结出真正的果实。二者在研究内容、方法、理念和科学观上是根本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库恩推动了20世纪科学观的巨大变革,他的工作与SSK的探索之间有着显然的关联.库恩在论战中面对种种指责,表现为想与SSK划界.这并不表明库恩对SSK的评论是准确的.SSK之相对主义必然导致矛盾的指责,是错误的.相对主义的某个版本可以做到逻辑自洽.  相似文献   

4.
默会理论的SSK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科学时代,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学考察即SSK的理论工作是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波兰尼凭借其默会理论开创了这一先河。默会理论对SSK的贡献在于为其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诠释学等方面的理论原则,从而解决了。SSK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SSK做出了相当的理论建树。这一思想建树奠定了波兰尼当之无愧的SSK先师地位。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知识和真信念的区别应该属于理论理性的范畴。语境主义延续了这个传统,认为"S知道p"的语义值是由语境中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在不同的语境中,"知道"表达了知识不同的标准。通过将日常语言语境和怀疑论语境区别开,语境主义保留了我们的日常知识。但是自身理论的缺陷以及对知识归因的局限性,导致语境主义陷入巨大困境。意识到这点的哲学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认知主体的实际环境,将知识和实践行为联系起来。他们发现知识归因的真值会随着认知主体所处的实际风险的改变而改变。决定知识归因的因素还应该包括那些属于实践理性范围的。这种观点的转变,标志着知识归因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张将具身认知引入道德中来,关注道德认知、身体和文化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道德不再只有单纯的象征性或客观化的功能,而是加入自身行动体验的参与,这与传统道德的规范刻板完全不同。文章分析了具身、道德认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要通过多种途径的道德实践来进行感悟与反思,增强个体的道德感受力。  相似文献   

7.
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转向有两层含义:其一,在工程伦理教育内容上,从关注工程伦理的合理性推理和对工程伦理规范的认知,转向对日常的工程实践的关注;其二,在工程伦理教学目的上,从伦理认知层面(文中所说的伦理认知均指对伦理合理性的认识,不包括事实认识)转向对伦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后者的实现恰恰是借助于工程伦理教育内容的工程实践转向。论文主要从工程伦理教育方法上来梳理这种转变,其中,案例分析法是这种转变的标志,而STS的方法则充分展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8.
“强纲领”SSK的相对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纲领”SSK的相对主义特征体现在对实在、科学方法、实验和理论的解构中,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意识形态化中,体现在其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上。这种思潮不仅威胁到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危及到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生态哲学是伴随着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而逐渐发展兴起的,近年来在美国的哲学研究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世界环境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生态哲学研究同过程哲学、政治哲学、发展哲学等哲学流派相互借鉴学习,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成为在理论上构建生态哲学内在体系,实践上关注重大热点环境问题的面向现实问题的哲学。美国生态哲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热点既具有哲学学科的一般性规律,也体现了美国特色的哲学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文化转向到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现代心理学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心理学文化转向似乎成为它何去何从的有力注解。但是,奠基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心理学文化转向因其自身难以跨越的局限,从根本上把人与文化割裂开来,还不是拯救心理学的一剂良方。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则从心理学内在深层机理和根本上回答心理学为什么要想文化转向以及心理学到底是什么。这既是对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根本的超越,也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独特的探索和追问、实现对人类心灵幸福这一永恒主题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生物个体性(Biological Individuality),是一个生命实体成为自己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生物个体性的划界及其标准,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目前,有关生物个体性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什么样的实体是生物个体?其二,生物个体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对生物个体性问题的回应主要是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解释。生物个体性问题的一元论试图通过一个单一的、统一的概念来给生物个体性划界;多元论则认为生物个体性的可能定义是多样化的。现阶段,生物个体性问题的研究开始关注实践的维度,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视域中重新探索出一条具有情境化特征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2.
数学文化研究是数学哲学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开辟了数学哲学研究的全新视角。本文从文化哲学、科学文化哲学以及数学哲学的后现代发展历程中梳理了数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116-119
孤立地理解人与自然以及二者的关系,使得西方环境哲学迟迟不能外化为人们的生态自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基石,重新解读人与自然及其双向对象化关系,环境哲学才能赋予自身以感性现实性,才能诉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14.
盖里森深入分析了20世纪粒子物理学中实验室的物质文化和工具表征图像的视觉文化;通过批判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所描绘的科学图景,给出了理论、实验与工具三种亚文化互嵌的粒子物理学文化图景。盖里森没有以牺牲理论与实验的重要性为前提,真正赋予工具、理论与实验以自治的地位与生命。  相似文献   

15.
试析皮克林实践研究转向的根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托马斯.库恩的新旧范式不可通约论及爱丁堡学派的"利益模式"来解释高能物理学的发展,但随后深入的研究发现,单纯的社会学解释不能解决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力以及客观性与相对性的矛盾等问题。80年代后期皮克林回到物质实践的维度,以实验室中科学家通过物质仪器的实践活动来理解科学知识的增长,实现了从社会学解释向实践研究的转向。他的实践转向不但给SSK带来了新的活力,也给80年代以来相对比较沉闷的科学哲学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技术实践与两种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科学和人文文化根本煌地立的焦点两者所介导的价值观念不贩基础上,着重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人类在技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功利性,科学性、商品性、伦理怀、系统性价值观念,强调以这些价值观念的基础的技术文化是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通道和桥梁,并指出在今天介导技术文化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S.库恩去世己有五周年了,本文通过追忆作者与库恩交往中的一些往事,来重新审视库恩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库恩的范式理论从根本上转换了科学史的视角,从当今科学观的演进来看,库恩发起的这场革命依然在延续.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文明本身蕴涵着价值观转向,要求实现从对自然单一的工具价值认识转换到对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认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指出,人类知识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知识”,这种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桥梁,它的“支援成分”是不可解蔽的。波兰尼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解蔽科学知识不仅必要且有可能,SSK试图沿着波兰尼的线路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然而,其结果却导致了“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论,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因此被彻底消解了。这种解蔽显然是过犹不及的,其后果是在客观上对萨顿、波兰尼等人倡导和实践的科学人文主义的叛逆与反动。  相似文献   

20.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解释学批判--追问SSK理解科学的先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恩以解释学为特征的范式理论解构了科学的特权地位,凸现了科学的历史与境性,这使科学知识社会学赢得了合法的学术地位。而强纲领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其核心是以控制为目标的因果型解释模式。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本体论的解释学蕴涵和方法论的工具理性共同构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先见,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张力是导致科学知识社会学一方面取得许多成果,另一方面又面临巨大的理论困难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