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面向计算系统的虚拟化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分类描述了虚拟化技术的现状,探讨了虚拟化所涉及的主要技术挑战:虚拟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多计算系统虚拟化、用户使用环境的虚拟化、虚拟化系统的安全可信、虚拟计算系统性能评测的理论与方法等。最后介绍了973计划项目“计算系统虚拟化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心灵哲学的观点看,虚拟空间中的心身关系问题是一种"随附性生活"问题。由于网络化生存状态是基于"身体不在场"而实现的,这就注定了虚拟主体的心灵与互联网世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虚拟实在世界的心身关系的理想在于心灵与身体的齐物合一。在本质上,虚拟化就是心灵、身体与互联网和谐同一的社会映射及文化表征过程。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空间中的知识共享已经成为当前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文章在分析网络信息空间中知识共享机制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在线数据库等虚拟信息空间塑造当代学术交流机制的主要路径。进而基于STS的批判性视角,考察了虚拟信息空间引起的当前科学知识生产环境的新变化,探索了虚拟知识共享环境与科学共同体的互动机制及其可能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股迈向知识的热潮,也激起了人们对创新能力的高度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一起构成了支撑知识经济的两个核心要素,在笔者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不论是寻求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还是实现向知识经济的演化和过渡,社会创新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力量,在本文中,笔者从“创新的社会网络”的形成与社会资本的获取入手,分析了社会创新可以通过建橡合作性的创新网络和增加企业或创新组织的社会资本等途径,在培育和提升一个国家,社区,行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其向知识经济的迈进资本等途径,在培育和提升一个国家,社区,行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其向知识经济的迈进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还从社会创新范式的角度,对硅谷的经验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的城市取向,实质是工程化取向。城市在通过工程实现着其功能的同时,工程也形塑、引领甚至统摄着城市。工程作为人类造物活动,体现了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束缚的意志而构成了工程的本质。城市与工程作为社会关系的体现,在资本和技术主义促逼下陷入了异化,表现为人成为了工程的表现物、实现物。现代城市工程理应为人服务,服从于人的真实需要,其根本就是工程的宜人性。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虚拟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当代科学共同体呈现出很多新特征,文章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科学共同体社会属性的变迁两个角度分析了当代科学共同体虚拟重构的方式和路径;进而在批判反思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新变化的基础上,指出:网络空间中的有用信息仍是稀缺的,稀缺的信息内容已成为科学共同体新的学术资本,并将科学共同体科层化为现有状态,当代知识生产活动已同化为掌握前沿科学信息的学术权威驱动下的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7.
在未来的元宇宙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化身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社交、游戏、商业等活动,人类会有两种身体:真实的身体和虚拟的身体。这给传统的心身关系问题带来挑战:人类是否最终会离开身体的“牢笼”,以化身的形式在元宇宙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与幻肢现象的哲学论证和经验数据表明,即使人类最终的归宿是进入虚拟世界,虚拟的身体仍然要以真实的身体为其奠基,两者之间通过技术的具身化和身体的虚拟化过程与意识主体共同生成。一方面,元宇宙技术及其重塑的社会文化、社会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了人类的知觉能力,拓展了身体的边界;另一方面,身体以化身作为新形式而走向多元化,使主体在更广阔的情境中呈现自我。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城市快速发展对土地基础信息需求迫切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面向城市政务应用的土地基础数据库设计与建设技术方法,以实现对多来源、多领域数据有效集成和一体化管理。本文重点研究了面向城市政务应用的土地基础数据组成内容,提出了基于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模型结构,全面介绍了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实现方法,最后,结合广州市土地基础数据库建库项目,介绍了面向城市政务应用的土地基础数据库设计和建设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9.
技术包含了物质、智能和信息。物质层面,技术是物化的人工物;智能层面,技术是人的主观技术意向和客观科学原理的统一;信息层面,技术是人工物的具体工艺流程。技术与资本存在逻辑共契,技术通过"资本化"转化为技术资本。技术资本兼具技术的普遍特质和资本的一般属性,其目的是追求高效率与实现高增值,前提是技术成果成为商品,关键步骤是商品货币积累成资本。技术资本化则是遵循着马克思资本逻辑,在时间和空间上展开为三条具体路径:技术人工物的资本化、技术知识的资本化和技术专利的资本化。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知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单靠内部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已日趋困难。因此,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如何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提高企业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和联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上。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将社会资本理论融入到技术创新理论中,试图为技术创新理论的“创新”寻找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3S技术作为空间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是在信息空间中构建与实现相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应用于管理决策中的核心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系统为广泛应用先进的地理信息(GI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结合林业专业知识与经验,建立成的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林业信息数据库的数字林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森林资源进行高效性和实时性的管理,从而使林业工作业务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自动化,实现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共享利用,为林业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依赖自然资本到深入知识资本,知识资本主体性挑战人的主体性这一倾向不可避免。然而,可以期待的是,在知识社会的高级阶段,人类的社会生活从知本回到人本,通过关注人的主体性和感受性,让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格梯尔反例”对知识三元定义提出质疑,引发英美知识论家对知识定义提出不同的修正,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新分支。最重要的成果是阿文·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罗伯·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主流学派是坚持传统的单纯从内在意识寻求为知识作确证辩护的内在主义和越出心灵的内在意识寻求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获得根据的外在主义;新分支有语境主义、德性知识论和社会知识论等。各派观点显示出当代知识论不再一味寻求对知识作确证无疑的辩护,而是在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交流和反思中寻求对知识的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社会中的一种内在的社会冲动力量——网络社会张力的根源。在笔者看来,网络社会张力既来源于虚拟与实在之间的差异与混沌,也来源于网络社会建构过程中所内含的信息资源分配方面的结构性安排的不平等现象以及人们网络行动秩序形成过程中的差异、矛盾与冲突。网络社会张力作为一种网络社会之结构性秩序失衡状况的出现,也就自然地引出了对其进行合理有序的社会调适或者说在网络社会中建立起一种所谓“虚拟安全阀”机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衣村信息服务平台重复建设、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将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模式引入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的研究;根据我国蓰村信息服务的多信道、区域性、层次性等特点,将云计算技术与统一通信技术相结合,扩大了信息服务云对多信道及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通过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化设计和服务软件的智能化设计,构建了虚拟化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试运行的结果表明云计算技术及模式符合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具有低成本、高共享、虚拟门户、建设快、维护简单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对城市物流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部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清理的过程,并存在不同的模式、体系和存在形态,和其他形式的物流有一定区别;针对中国城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从物流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出我国城市物流业今后的研究方向。物流和城市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物流是指最大限度地优化从制造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和运输流动信息的分配,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专业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商品库存、降低运输费用、加快交货时间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系统。[1]而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部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清理的过程。城市物流系统在综合考虑多种运输方式、调整城市用地规划、调整城市路网规划的基础上,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集成和优化配置,并通过考虑城市物流通对社会、环境、经济、金融和能源的影响,使城市物流活动达到整体最优的过程。[2,3]一、城市物流模式的类型城市作为物流活动的汇聚地,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切入点。但由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模式。(一)交通主导型模式主要有航港带动型模式和铁路带动型模式两种。航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依托城市的港口(或空港)等资源,通过港内物流要素的集成化、规模化、高效化,建立围绕港口(或空港)集输运系统、港口保税区及国际性分拨中心等物流枢纽中心,促进城市及其区域现代物流的发展。[4]铁路具有载运量大、运价低、受气候季节变化影响小等优点,对大宗、散装、低值、中长距离的物流运输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铁路枢纽城市一般处于两条或两条以上干线交汇地点,通过客货列车到发、中转、换装换乘等物流作业,保障物流畅通。[5](二)工业主导型模式工业作为城市兴起的原动力,通过汽车、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建材、医药等工业体系的形成,带动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交通运输、物资流动的发展。汪鸣、冯浩等指出:工业经济发达的城市可以通过规模化组织工业支柱产业、挖掘工业企业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物流发展潜力,提高物流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带动城市现代物流发展。[6](三)商业主导型模式城市商业具有购物、休闲、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它通过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不同商业业态,促进城市内外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发挥城市辐射功能。方佳林认为: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物流服务需求大幅度提高,城市可以通过商业物流的合理组织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7]二、城市物流体系的组成城市作为现代物流的汇聚地,城市物流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商品流通体系。作为城市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一)城市物流园区——多家物流中心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物流园区是多个大型物流中心或多个配送中心的集聚地,它一般以仓储、运输、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其规模是由市场需求、城市发展水平所决定。[8]物流园区被普遍采用的主要原因:(1)有利于货运交通更有序;(2)减小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3)促进城市用地结构调整;(4)提高物流经营的规模效益;(5)满足货物联运发展的需求。[9]物流园区建设在日本的历史稍长,而在西方国家也属于新事物,在我国深圳、北京等地都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所以,物流园区建设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二)城市物流中心——企业优化分销渠道、完善分销网络、进行业务重组的结果城市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中心是企业优化分销渠道、完善分销网络、进行业务重组的结果,同时也是第三方物流理论得到应用的产物。城市物流中心的有效衔接作用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公路、铁路等多种不同运输形式的有效衔接。[10]综合物流中心对提高物流水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缩短了物流时间,提高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多次搬运、装卸、储存环节,提高了准时服务水平,减少了物流损失,降低了物流费用。(三)城市配送中心——商品集中出货、保管、包装、加工、分类、标付价格标签、装货、配送的场所或经营主体配送中心有自用型和社会化的两种主要类型。自用型配送中心由制造商、零售商经营,主要服务于自己的产品销售或自有商店的供货。社会化的配送中心,也称“第三方物流”,是由独立于生产者和零售商之外的其他经营者经营的。配送中心是物流流通网络中的结点,处于物流网络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空间范围,就会产生不同的用地规模要求。按照空间服务范围的不同,配送中心一般有地方性配送中心和区域性配送中心两种,前者主要服务于一个城市,甚至城市局部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物流;后者的服务范围较大,是跨城市的,或者覆盖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乃至一个国家。[11]综上所述,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来解决城市现代物流,组成多层次物流构成服务体系是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建设的合理途径。三、城市物流存在的形态城市物流管理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多种存在形态,并存在着不同的属性和特点,在物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对这些管理形态的产生、属性和特点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一)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12]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3PL公司是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务作业的公司,并不在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仅是第三方,但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显然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卖方物流)、“第二方物流”(买方物流)而言的,是由独立于买方和卖方之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内按照合同的要求向需求方提供的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13](二)第四方物流(forth party logistics,简称4PL)第四方物流是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问题,同时也是在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发挥政府职能所能做的唯一切入点。[14]而且,我国在加入WTO后,要提高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对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在短期内则难以通过改造落后的物流企业来实现,只有通过第四方物流才可能实现。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必须在第三方物流行业高度发达和企业供应链业务外包极为流行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展起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才有发展的基础。(三)第五方物流(fifth party logistics,简称5PL)在第四方物流正被国内物流界广泛理解、接受的时候,第五方物流的概念又悄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第五方物流概念的提出,对于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提高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五方物流是指在物流实际运作中提供电子商贸技术去支持整个供应链,并且能够组合各接口的执行成员为企业的供应链协同服务,是物流界对业内未来发展趋势的评价,是专门为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和第四方提供物流信息平台、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供应链集成、供应链资本运作等增值性服务的活动。[15]第五方物流企业是专门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物流企业,并不实际承担具体的物流运作活动,它是一个系统的提供者、优化者、组合者。(四)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简称RL)美国学者对逆向物流的表述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制成品的相关信息,高效和经济地实施从消费点到起点的流动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针对广义的逆向物流,具体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等方面,它包含回收逆向物流和退货逆向物流,[16]逆向物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向物流的分散性;逆向物流产生的地点、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处理费用高;政府的强制性等。因此,我们还可以说逆向物流是对从消费点到起源点的物料、再制品库存、成品和相关信息的流动进行设计、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以达到重新获取利润或恰当处理的目的。四、中国城市物流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瞻中国的城市物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整体还不发达,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主要特征表现在: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物流设施的现代化和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专业化、系统化、全程化的现代物流开始出现,传统物流仍占主体;城市物流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体制障碍仍然制约物流业的发展。针对我国城市物流发展现状,可以从物流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物流信息化进程。现代物流体系建立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经验,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在城市物流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和投资力度,并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首先,要引导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其次,要逐渐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改变有点无网、有网无流的状况,形成城市物流服务平台。(2)整合物流资源,完善城市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包括探讨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即通过重组、兼并与联合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研究如何按照国际通用的供应链整合概念推行供应链整合战略;探讨如何健全和完善城市物流运营模式。(3)积极推进城市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改善进出口货物的通关环境。为适应城市物流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加大对物流业对外开放的步伐的研究工作。(4)建立统一协调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城市物流业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物流业存在的体制问题,以及物流业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指导的实际,我国有必要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城市物流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做好总体的物流规划,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等。(5)重视物流管理的教育和研究,加快城市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关于知识-机器互动机制的可能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提出运用计算机系统对修正了的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理论和逻辑推理进行模拟验证,使之臻于完善。建议的实验方案是,在类似于虚拟现实系统的预设运算环境中加入非人为控制的知识或物理信息,期待某种新知识产生。意义在于,从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角度提出一种解释人—机关系新理论,提出未来社会中知识生产新机制,尝试运用计算机系统模拟验证哲学概念推理。  相似文献   

18.
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的现实改变,使得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交通体系、环境系统以及城市治理模式等各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智慧城市在相关技术发展的支撑下以及在试图改变原有城市发展困境中应运而生。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换句话说,智慧城市与传统城市根本区别何在?智慧城市能否解决传统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否还会带来新的问题?本文将着重从技术、空间、资本与人等四个维度,探讨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文指出,所有科学都具有地方性本性。源自西方的现代科学的地方性本性依赖于三个条件或其地方性特征有三:1)反事实条件和其他情况均同条件的构造,2)数理形式化的建立,3)实验室化。论文以伽利略为例,论证了三个条件实现对于现代科学本性构造的意义。论文指出,现代科学的地方性本性的三个条件保证了它在认识论上扩张;现代科学的规训与制度则保证了它可以在社会学意义上扩张为统治全球的普遍化知识。论文对比了本土知识的特性,指出:第一,本土知识一般都具有事实条件约束,即与本土知识所处的地理、人文和其他局域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脱离的条件约束;第二,不具备数理形式化条件;第三,不具备实验室条件。论文以中医药方剂为例指出,本土地方性知识并非不能标准化,但如此就缺失了本土特性。现代科学被普遍化后与资本属性相当一致,它与资本、权力的结合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民族植物学是植物科学内处于边缘地位的一个研究领域。为了脱离边缘地位,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路径逐渐从"民族学"路径转向"科学"路径。经典民族植物学研究成为实验民族植物学研究之后,它将进入以鉴定单一活性成分为研究目标的实验室权力空间。实验民族植物学通过"可视化"操作实现"功能结构相统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社会资源。但民族植物学进入实验室阶段后,传统知识中内化的民族世界观会被科学世界观所取代,传统植物知识可能会成为资本掠夺的目标,落入私有产权领域,从而失去其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