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莱布尼茨是卓越的数学家和哲学家,他和牛顿相互独立地创建了微积分。17世纪末,在欧洲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旷日持久的微积分发明权之争。通过争论和调查,人们公认: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是微积分的发明人,他们的微积分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
著名小说家科斯特勒与哈佛大学天文学与天文学史双料教授金格里奇曾就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一书“有人读”还是“无人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对二人的论据展开讨论,发现二人结论实际上是针对不同读者群体而得出的。以此为切入点,对16世纪《天球运行论》的流传情况进行讨论,并从不同层次对日心说的传播进行初步探讨;指出《天球运行论》一书由于自身的创新性和复杂性,不能与同时代的其他天文著作的销量相提并论,而且《天球运行论》一书的传播并不直接等同于哥白尼日心说的传播;16世纪的日心说得到了不同层次的人群不同方式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迅猛,目前学界对高铁的研究限于技术层面,鉴于高铁运行之后引发的广泛社会争论,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高铁技术的来源、运作和影响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哲学探析。认为我国高铁技术应该实现从集成创新转向到原创性创新,以自主创新打破技术的黑箱桎梏;从单一技术到多元技术,以摆脱巨机器奴役;从单纯重视交通经济利益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以保持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许多人确信,19世纪是科学的时代,20世纪是技术的时代,21世纪则是步入工程的时代。如改变我们生活的电气化工程、城市给排水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冶金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道路交通工程、互联网工程等等。正是有赖于在这些伟大的工程,才会有我们今天与过去不同的生活。也是在这一基础上,人们开始自觉反思由人类创造的"人工自然",由此,工程哲学在国内外成o显学。然而,对工程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否成立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将论证,首先戴维森这个做法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其次,即使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心身随附性仍需要进一步说明;最后,即使心身随附性有问题,心身殊型同一论仍有可能继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发现与证明方法比较,考证了中西方对勾股定理的发现均符合现代科学发现的定义,提出了中国与西方几乎同时独立发现勾股定理。根据时间敏感性差异原理,指出了古代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确立原则和判定标准,中西方这种独立的发现开辟了中西方科学发展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绝症病人的死亡权问题已成为国际性话题。和死亡权密切相关、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是安乐死立法。表面看来,安乐死不但违背了尊重生命的直觉,也似乎公然侵犯了最基本的人权——生命权,因为人们常常把生命简单地等同于生存,把死亡理解为生命结束后的状态即和生存无关的无生命状态。其实,死亡和生存是贯穿生命始终的生命自身的本质规定。因此,生命权是生存权和死亡权的统一,死亡权是生命权的应有之义。这就奠定了安乐死立法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延展心灵论题提出以来,延展心灵论题的支持者提出了诸如等同性论证、互补性论证、过程耦合论证等论证策略。这些论证策略对认知科学中的认知颅内主义给予了超越和批判。与此同时,认知颅内主义者也提出了诸如差异性论证、耦合-构成谬误等论证策略。这些论证策略对延展心灵论题的论证策略给予了回击和挑战。但是,笔者认为,由于认知颅内主义自身存在着软肋和不足与延展心灵论题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延展心灵论题论证策略并对其内在价值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9.
最佳说明推理的有效性是当前科学哲学研究备受关注的话题.范·弗拉森反驳这种推理的有效性.他通过质询正确的好说明是否在那堆被考虑的可能说明中,表明如果遗漏正确说明,在考虑它时"无动于衷",那就无法认为一堆可能说明中最佳的那个说明是正确的.范·弗拉森对这种推理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充分.结合他的相关表述,就能看到他的无动于衷论证存...  相似文献   

10.
According to Wolf’s fitting fulfillment view, meaningfulness depends on the person’s subjective attraction to an activity being grounded in ‘reasons of love’ that concern the objective value of those activities. In this short comment, I argue that ‘reasons of love’—and thus reasons for regarding as meaningful—are not limited to those having to do with the objective value of activities and relationships, but include also what I call ‘reasons for the initiated’ and ‘reasons for me’.  相似文献   

11.
个人自主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然而关于自主的定义却一直存在许多争论。非实质主义认为,个人自主是一种内容中立的概念,任何欲望只要得到行动者的反思认可就是自主的。实质主义则认为个人自主是一种实质的价值理念,对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欲望内容都有独特的要求。这两种主张的根本分歧是个人自主是否必须响应理由。响应理由构成了所有自主欲望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个人自主也因此是具有实质要求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This final commen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how to conceive the self as presented in the key-note paper ‘Meaningfulness, volunteering and being moved. The event of wit(h)nessing’. This is deemed requisite to achieve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how depth in meaningfulness comes about.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responds to Dominelli’s contribution by mapping three lines of discussion. The first relates to the issue of how to understand voluntary work with regard to the realization of citizenship.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is understanding depends on the way citizenship is conceived. Whereas a rights-based conception of citizenship focuses on issues of equal access to voluntary work, a duty-oriented notion of citizenship tends to see voluntarism as embedded in an educational strategy, alongside professionalized social work. The authors plead for a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of voluntary work and social work as joined partners in practices of ‘learning democracy’. The second line of discussion revolves arou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citizenship. With Dominelli, the authors point out how the obscuring of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risks to nurture societal discourses that put pressure on the welfare state. The third point relates to the difficulties in positioning voluntary work with regard to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One of these difficulties is the tendency to over-romanticize voluntary work as warm, informal, generous, while giving an exclusively technical reading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ization.  相似文献   

14.
胸腺功能的发现是免疫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个发现是由三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独立完成的,国内已有研究者从其中两组(个)不同的发现者的角度,记述了他们各自独立发现胸腺免疫功能的经过,但并未涉及这个发现的优先权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梳理,叙述了围绕这个重要医学发现的优先权之争,并结合免疫学的历史发展,分析了这场优先权争论的特点,尝试说明为何这场争论旷日持久而难有结果.  相似文献   

15.
科学辩护是科学假说转化成科学原理的必经阶段,归纳法是科学辩护的基本模型。旧归纳之谜引出了科学辩护的合理性问题。溯因推理作为一种广义归纳法,同样遭到旧归纳之谜的质疑。除了科学发现功能,溯因推理还可以视为一种有效的科学辩护模型。人工智能中的溯因推理的辩护特征,充分表明归纳推理在方法论上的固有缺陷,尤其是科学确证中的证成问题。对科学辩护进行方法论上的保证,为科学辩护而辩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