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总的观点。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面对的整个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标志着旧的自然哲学的结束,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原理是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者组成;而自然观讲的是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它是整个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基石和核心。当前,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应该说自然观部分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例如:它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的内容重复较多,或者只是停留在哲学原理加自  相似文献   

2.
"辩证自然观"、"辩证科学观"是恩格斯提出的两大理论,辩证自然观是通过自然科学这一中介去认识、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辩证科学观是对自然科学的整体进行相关哲学问题研究而形成的理论。"辩证自然观"与"辩证科学观"的形成,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哲学具有重大的价值,但其并没有像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那样的独立与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3.
施密特、俞吾金教授等所论证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自然观的对立并不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概念都具有外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种意涵。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对外在自然的承认,有助于告诫我们不要走入或者说必须走出强人类中心主义,从而能够敬畏自然;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人化自然的强调,有助于告诫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并在这种内在关系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保护和完善自然;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及生态文明双重内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莱布尼茨虽生活在被机械自然观逐渐"祛魅"的时代,但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认同机械自然观的解释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这种自然观的不足,并且他指出了目的论用以解释自然的积极价值。他将机械论与目的论在其自然观中调和起来。在这种调和的视角下,莱布尼茨通过一系列的原则:个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谐原则、最佳原则建构出一幅有机的自然图景。今天,人们仍然在机械自然图景中继续着祛魅的进程,所造成的结果是人类生态家园惨遭破坏,人类精神无处安放,而机械自然观无法应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这种危机。莱布尼茨的有机自然观对自然的返魅以及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问世,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恩格斯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同时,科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这种辩证关系的指引下,为后世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准确定位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讲,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为世界各国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贡献出不朽的理论价值,这也是《自然辩证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最大的现实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6-112
科学的自然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含三层含义:(1)外在于人的自然,它是观察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前提;(2)作为"自然的历史"的自然,它决定了人类历史本质上是"自然的历史",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历史的自然",它表明了"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内在一致。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第一位的根基作用和意义。不坚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和基础地位,就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颠覆性误导。不能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是基于某种实体为立足点来解释这整个自然界,进而又将组成这个自然界的实体还原为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实体本体论"的范式构成了以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内在症结。马克思与怀特海都不约而同地批判了"传统本体论"诠释存在的静态思维,并且转向动态的角度将自然阐述为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过程的观点。马克思运用实践范畴扬弃了传统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对自然的片面认识,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阐发了他的有机自然观;怀特海将整个自然界阐释为一个活动的有机体,从而实体也就被理解为一个功能与结构。由此,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有机自然观生动诠释了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辩证关系的过程原理。整个世界因而能够被视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生成、灭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类的超越与境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在三个向度上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人类自我意识与责任向全球空间的扩展,对狭隘的地域性、民族性“人类自我”的超越;是人类自我意识晌度的觉醒与延伸,人类对生命的一种终极眷注与关切;是人类自我向人之本源和本根的追寻,对“工具自然”价值理念的超越;是对人之完美形象,生存之理想境界的时空设定与展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生态美学实现了对自然中心美学和人类中心美学的双重超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认为生态美并非自然界的自在之美,而是实践基础上的生成之美。马克思论证了私有制下人的感觉异化,揭示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指出只有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对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生态美学思想,既不能脱离其本真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地与本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自然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人类第一阶段的自然观是人类敬畏自然的自然观,人类考虑不到生命和环境会有系统地进化或衰退。这是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第二阶段的自然观是生命的进化观,认为持续进化的人类可以主宰自然,战胜自然,是主体高于客体的自然观;第三阶段是生命的诞生,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的自然观,是人类主动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观,演化又回归了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